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读《明朝那些事》,有一个故事特别吸引我。讲的是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日本主将小西行长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占领平壤。


万历虽然一直不上朝,但是关键时刻知道如果任由日本占领朝鲜,下一步就可以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明朝。因此,派出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作为主将援助朝鲜,这也是万历三大征之一。


李如松师从徐渭,也就是徐文长,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在此之前,众多官员都认为他是靠着他爹李成梁才上位的,典型的纨绔子弟。


本来李如松去平壤之前,明朝已经于日本方面谈判好,准备和谈。明朝的谈判官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强,小西行长对和谈信心十足,就等着明朝册封了。


所以,当李如松正月初六到达城门时候,平壤城门打开,日本方面张灯结彩,列队欢迎,跟过春节一样。李如松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下令直接攻打,然而,由于此时属于明朝中后期,士兵都是兵油子,打仗都是看情况进攻,随时准备后撤。因此,就在士兵犹豫的时候,日本方反应过来了,知道明朝打算耍赖,马上关闭城门,严阵以待。


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所以,明朝丢掉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作为主将,李如松在进攻机会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常理,丧失绝佳机会,就只能先安营扎寨。然而,他却下了一个很奇怪的命令,即攻击平壤北城。


平壤北城易守难攻,李如松并不恋战,攻击一阵子就退兵了。


站在城头的小西行长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攻击北城,攻击一会又撤走了,但是,对于李如松而言,他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让小西行长记得明军曾经攻击过北城。


正月初八,李如松进行总攻,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作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命令如下:“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电影《杀生》讲述的是黄渤扮演的外来户牛结实在长寿村如何被一群人联手杀死的故事。

在这个偏僻落后的村子,牛结实是一个异类,“痞子”,他给百岁老人喝酒,结果百岁老人没多久就死了,村子里的人认为是他害死的老人。他还把寡妇救下来,个性张扬。


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村子里的人恨他入骨,想尽各种办法想把他赶走,都没有用,后来,全村的人联合一个医生骗牛结实说他得了癌症。


牛结实很结实健壮,也并没有得病,村里人为了让他相信自己真的得病了,身体不行了。在每年的闹雨节,有组织地安排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去和他比谁在雨天呆地久。还组织掰手腕,村民们也各种暗示牛结实病了。在心理作用下,牛结实真的慢慢相信了自己生病了。


讲这两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引出这篇文章要介绍的博弈心理学。博弈心理学可为善也可作恶,李如松的刻意攻击平壤北城为自己下一次作战赢得对方排兵布阵的失误机会是为善,杀生电影中愚昧的村民联合起来,刻意引导牛结实认为自己生病,最终死去,是为恶。


1. 理性梳理个人人际关系(与别人博弈)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感性层面的碰撞。然而,很多时候,人际交往要多一些理性分析和规划。


因为你所接触到的人,根据亲疏远近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段的人际关系。那么,是否对待每一段的人际关系,都要用同一个模式呢?


其实并不是,很多时候是需要根据不同关系、场合、目的而有选择地表达、展现一些个人特性。这并不是说不够真诚,只是有选择地保留。


特定场合特定关系的时候,对方不喜欢的一些方面,尽量注意不要展现出来,对方更喜欢的方面,多展示,甚至于有的时候,需要刻意强调。反过来,你并不想让对方了解你的某些方面,有的时候会刻意展现自己的假象缺点。


当然,这是攻,从守的角度思考可知,调换角色的时候,需要知道,对方也会有意无意地刻意表现。


其实在其中,需要了解,你的“兵”可以是你的语言、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给对方的感受、甚至于有的时候是从别人口中第三人称叙述的你的特性。如何训练自己的兵,如何排兵布阵,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博弈心理学。相继出招的博弈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每一个参与者必须预计其他参与者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据此盘算自己的最佳招数。这一点非常重要,值得确立为策略行为的一个基本法则。


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2. 引导和激励自己(与自己博弈)


《喜剧之王》里头有一句台词,特别的印象深刻。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在坚持理想,一直遇到挫折的时候。经常朝着大海,对自己说努力。。奋斗。。。这其实就是一种自己的对自己的心理暗示。通过言语去激励自己。


我用有道云笔记纪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坚持了6年了。对于每个小阶段,都会定一个小目标。在这个小阶段的期间,除了纪录做了什么,还会简单的说当时的心情,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会纪录出来,其实很多小的进步都特别微不足道,但是却很能够激励自己,过了一天或两天,再返回来看的时候,给自己的感觉就是自己有很多进步,并且激励自己继续加油。其实这里,刻意纪录的小进步不就是与自己博弈的时候的兵嘛。


其实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普通动物的地方在于,可以刻意进行反思,刻意把自己假想为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一个个体,相当于多了一个人。自己与自己博弈。


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3. 不盲从,坚守自己内心(与诱导性言论博弈)


《杀生》电影的海报把“心由境生”放在很明显的地方。我们大部分时候听到的是“境由心生”,表示环境的美好与恶劣是由心境的快乐与否而决定的。“心由境生”却带着浓重的客观味道:环境在一个人面前完全起主导作用,以至于改变一个人思想和心境。


社会上充斥着很多诱导性言论,诱导性言论可以是某些专家的言论、个别媒体的刻意诱导。这些言论多营造出来的环境很多时候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观点。


牛结实最后原本健康无病,但是当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说他有病的时候,他也开始相信自己生病了。电影毕竟为了艺术效果,会刻意放大,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缩小版的“牛结实”。很感激大学的一次出去看世界的经历,让我有了初次的反思,其实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信息是否是真实可靠。对待某件事情,某个人的所有能接触到的信息中,有多少是刻意加工过的呢,这是个问题。


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由李如松到电影《杀生》谈博弈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