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自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以来,唐与吐蕃在百年的时间里为了各自在区域位置上的利益,双方维持了长期的战争局面。虽然也有多段的和平时期,但总体上而言唐与吐蕃的关系就是一场围绕利益在争斗的关系。

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松州古地

唐与吐蕃在历史上的第一场战争被称之为“松州之战”。松州是唐王朝时期在川西所设的置所,该地在历史上有“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的军事说法。因而该地也是各个王朝设关、屯兵的重要之地。也正是在这样一处地方,吐蕃带着自己的二十万大军陈兵关门之前,欲与唐军一战。本以为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但是该战争仅在唐朝用一场夜袭之后斩杀吐蕃数千人而提前收场。在唐史中也将此战看作是唐与吐蕃之战中的一场大捷。按照以往的战争惯例,战争的获胜者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但是松州之战后的唐朝除了边境上的安全之外并未获得其他收益。对于吐蕃而言,松州之战虽然受损撤兵但是在战后他们迎来了文成公主的和亲,甚至在往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取得了与唐对战的重要优势。

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唐朝疆域图

松州之战从规模上看是唐与吐蕃之间爆发的一场小规模战役,也是彼此双方试探的开始。这一场在唐朝人眼中的大捷,其实带给他们是更多的实际损失!

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战争的背景

《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贞观八年,闻突厥及 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jī)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 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 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遂与羊同连,发兵以击吐谷浑”。和亲政策是唐朝处理边疆关系的重要政策,其往往会与周边臣服于自己的小国进行和亲,一方面是展现自己的大国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胸怀的体现。前一段《旧唐书》中的记载指的是吐蕃派使者带着金银珠宝前往大唐求许公主和亲,本来太宗都已经答应了,但是在吐谷浑的离间下,太宗又反悔了。也正是因此原因,吐蕃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吐谷浑。

吐谷浑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唐朝与吐蕃之间,是唐朝西北大通道的重要位置。这一年吐谷浑因为不断侵扰大唐凉州之地,太宗李世民颁布《讨吐谷浑诏》,以十万之兵进行征讨。因为实力过于悬殊,吐谷浑被唐朝征服成为大唐的附属国,也成为了唐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

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

吐蕃担心吐谷浑对唐的依附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安危,所以以请婚为借口,直接发兵吐谷浑。此次吐蕃与吐谷浑的战争结果在《旧唐书》中这样写到“吐谷浑不能支,遁于 青海之上,以避其锋。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在此之后,吐蕃又接连发兵攻破党项与白兰诸羌,直至贞观十二年的八月份将二十余万兵力驻扎于大唐松州西境。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唐与吐蕃的松州之战是建立在唐攻破吐谷浑的基础之上。吐谷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吐蕃与唐的关注。无论依附于哪一方,都会引起纷争,这就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尴尬。所以,松州之战的背景是建立在吐谷浑的局势之上,像《旧唐书》上所言的因请婚发兵吐谷浑也仅仅是借口罢了。

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眼光放长远,对唐而言大捷的背后是更多实际利益的损失

关于这场战争的过程与结果《旧唐书》这样写到:“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一场夜袭就击退了吐蕃的二十万大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吐蕃的撤退与这场损失千人的夜袭关系并不大,其主要是因为自身实力难以维持长久消耗的军备,另一方面吐蕃内部因为松赞干布儿子的去世产生了权力斗争,内部政权出现了不稳定情况,其大军需要及时撤回巩固自身统治。

这一场所谓“大捷”的小规模战斗,虽然换取了唐与吐蕃在边境上的和平,但是单从长久的收益上来看“吐蕃”才是得利者。

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的发展和实力提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松州之战后,吐蕃继续派遣使者,献金五千余两来大唐请婚,这一次太宗直接答应了。文成公主入藏是历史上汉藏友好发展的重要事件,迄今为止文成公主这一民族人物仍然受到广大汉藏群众的敬重。入藏之后文成公主将中原优秀的文化与生产方式带到了吐蕃。在唐王朝广受欢迎的生产工具、医疗器械、蔬菜种子已经各种经诗子集等文化书籍均在文成公主的推动下,传入吐蕃并开始流传推广。可以说吐蕃从原有的游牧经济到逐渐高效较多样的经济方式是离不开文成公主的贡献的。同时文成公主入藏后鼓励松赞干布学习中原王朝的文字与制度,极大的提升了吐蕃的文明程度。另外双方长期的友好和平政策为彼此长期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环境保障。

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文成公主入藏

在将近四十年的入藏生活中,文成公主的一生都在为吐蕃的发展而付出,她的到来有效的提升了吐蕃的自身实力,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准,这也是她为什么会在历史上一直受到藏民族认可的原因。

试探大唐军事实力,树立自身政治地位。松州之战前,吐蕃成功攻破了吐谷浑,并掠夺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使吐谷浑内部出现了依蕃和依唐两个阵营。一段时间内吐蕃在吐谷浑内部具有更多的话语控制权。战后唐与吐蕃达成和亲,吐蕃逐渐退出吐谷浑,唐及时与吐谷浑和亲保证了他在西域的交通要道。但是通过此次战争吐蕃成功的保证了他的北部疆土安全,同时在周边的游牧民族中树立了自身的政治地位。另外在唐吐蕃对峙期间,一直反唐的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完成了地区统一,实力大增。但是唐军的主力部队被抽调到松州来应对吐蕃,所以当时大唐的边境局势是相当紧张的,这场战役可以看成吐蕃对大唐军事实力的试探。幸运的是唐与吐蕃最终达成友好政策,才能全力的投入到西域的问题中去。

松州之战,唐朝对吐蕃的一场大捷,为何背后损失的更多是大唐?

唐朝时期的吐谷浑

战争只是开始,吐谷浑还是被吐蕃拿下。公元663年吐蕃再一次向吐谷浑发兵,这一次吐谷浑内部的亲蕃派直接与吐蕃里应外合,吐谷浑直接被灭,其军事力量被吐蕃全权收下。其统治者被迫逃亡至凉州。吐谷浑的突然灭亡让唐王朝猝不及防,原本的西域要道便这样让人控制了,而且用来制衡吐蕃的缓冲地带也没了。公元670年,吐蕃进一步向西域进发,直接占领了龟兹、碎叶、喀什、和田等区域,直接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切断。一部分曾经向大唐称臣纳贡的部落都改向吐蕃上贡。在此形势下,大唐以薛仁贵为帅出兵十万,准备助吐谷浑复国,但是最终战败的是大唐,至此青海之地完全归于吐蕃的管辖之内。纵观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都是战战和和,吐谷浑依附于唐朝自然会令吐蕃不满。吐蕃在逐步的发展中攻占吐谷浑是必定的计划。

松州之战,吐蕃让一直重心在西域的大唐措手不及。两军对垒之下,本以为大战一触即发但最终因为一场夜袭结束。通过这场战争,吐蕃既试探了大唐的军事动向也让大唐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成功的迎娶了大唐公主,在几十年的友好往来下,吐蕃的实力大增。原来依附于大唐的吐谷浑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终究还是被吐蕃拿下了。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松州之战看似大唐胜了,但背后获取更多利益的是有耐心的吐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