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大臣一說話,唐太宗就把魏徵的碑砸爛了?


為什麼這個大臣一說話,唐太宗就把魏徵的碑砸爛了?

魏徵臨終


01

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讓人到其家裡慰問,看到魏徵生前親手書寫的一份表文,由於當時病重無力,只寫了一半,字跡都看不太清。

太宗想到魏徵臨終前,還在憂心國事,不禁潸然淚下,親自為魏徵製作碑文,立在其墓前,並對百官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我從此失掉了一面明鏡啊!”

太宗在魏徵去世後,依然追思不已,經常登上凌煙閣看他的畫像,懷念君臣舊事。

但是,魏徵畢竟已經死了,不能說話,只能別人說他。慢慢的各種有關魏徵生前的流言蜚語也多了起來,很多是負面的。

特別是魏徵曾經推薦杜正倫、侯君集為宰相,但是後來杜正倫因為犯罪被罷黜,侯君集更不用說了,因為謀反被斬首。“太宗始疑(魏)徵阿黨。”

結果這個時候,有個大臣又上來補了一刀,他就是褚遂良。


為什麼這個大臣一說話,唐太宗就把魏徵的碑砸爛了?

褚遂良

褚遂良說,魏徵生前曾經把給太宗的諫言全部記錄下來,私下交給他,讓其寫入歷史。

因為褚遂良是史官出身,魏徵將這些諫言私下抄錄全部交給他,無疑是褒揚自己勸諫太宗的各種不好的做法,而把太宗的很多錯誤都寫到歷史裡去了。

這是典型的突出自己、貶低君王,而且還要流傳千古!

還記得後世的乾隆皇帝跟“天子詞臣”沈德潛的故事嗎?沈德潛生前為太子太傅,榮寵無比。死後被捲入文字獄,而且據說他的詩集裡還收錄了被列入乾隆名下的詩,讓人知道有些詩不是乾隆親自寫的,讓乾隆大為惱火,親自下旨將其削封、罷祠、僕碑。

唐太宗聽到自己曾經最信任的魏徵竟然有這一行為,不禁勃然大怒!

一是命令把自己給魏徵親自撰文的石碑砸爛!

二是立即下詔書停止衡山公主下嫁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由於三年之喪未滿,故二人尚未成婚。

從此魏徵後人的家道就衰落了。

後來,太宗徵高麗鎩羽而歸,追思前事,忽然醒悟說“魏徵如果還在,是絕不會讓我出征的。”於是重新給魏徵立碑,安撫他的家人。

終於成就了一段君臣善始善終的佳話。

02

褚遂良是唐太宗臨終任命的顧命大臣,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極諫高宗不要立武昭儀為皇后,為此不僅葬送了仕途,還在貶途中丟了性命。看上去是一位非常正直、敢言的大臣。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為了彰顯對於褚遂良的尊敬,故意在“魏徵僕碑”事件中沒有提到他的姓名。這就是史書中的一種曲筆。

褚遂良當然並不完美,他也有人性中的很多缺點,事實上“魏徵僕碑”事件並不是孤立的。褚遂良還有過其他加害良臣的行為。

比如說:崔仁師


為什麼這個大臣一說話,唐太宗就把魏徵的碑砸爛了?

崔仁師

崔仁師之所以最後在歷史上籍籍無名,是因為在做中書侍郎也就是褚遂良副手的時候被打倒了。

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的才華和光輝。

有一次,太宗召集群臣討論《唐律》條文的續訂,其中有關謀反罪的處罰,很多大臣認為兄弟連坐籍沒(抄家為奴)處置太輕了,應改為全部處死。

從現代刑法角度來說,一人做事一人擔,為什麼要把整個家族兄弟都殺死呢?但當時的大臣們為了表忠心,就把這麼不合理的刑罰制度化。

只有崔仁師持反對意見,他說,這個連坐制度並不是古代的良法,實際上是暴秦的制度,謬種流傳以至於今日,父子皆誅已經很可怕了,何況是兄弟連坐?大唐聖朝應該有不一樣的氣度啊!

他這一番義正辭嚴的辯駁,讓滿朝文武心服口服,最終採納了他的意見。

中書侍郎崔仁師這麼優秀,太宗十分欣賞,卻引發了頂頭上司褚遂良的忌恨,“中書令褚遂良頗忌嫉之”。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褚遂良還是個書法名家,按理說應該有很高的人格修養,但他顯然不是個大肚能容的宰相,一直想搞垮這個優秀的副手。

後來機會來了。由於崔仁師對於法律有深刻的理解,對於很多案件都是“便宜處置”,不一定會讓皇帝親自過問。

有個官員前來報告一個案件,崔仁師認為不痛不癢的事情沒必要再向皇帝報告了,就按了下來。結果被褚遂良打了小報告給太宗。

太宗覺得這個崔仁師這麼不給朕面子啊,真是要翻天了你!就說按律處置吧。

於是就以“欺君罔上”的罪名把崔仁師抓了起來,一本正經地按律定罪,流配龔州。

沒過多久,一代奇才崔仁師就被折騰死了。

03

崔仁師其實還好,畢竟不是被殺死的。

最可惜的是宰相劉洎(jì)


為什麼這個大臣一說話,唐太宗就把魏徵的碑砸爛了?

劉洎

劉洎以剛正出名,太宗曾評價“劉洎性最堅貞。”在大臣中可以稱得上是“魏徵第二”,太宗一度倚為左膀右臂,令其備位宰相。

魏徵死後,太宗怕大臣們都不敢說真話,特地問長孫無忌等人“最近朕有無過失?”

長孫無忌、李勣等滿朝文武都說陛下沒有任何過失。

唯有劉洎說“最近大臣有上書提意見的,常被陛下駁斥,這樣子恐怕不利於廣開言路。”

太宗說:“你能夠指出來,朕會好好改正。”

劉洎不怕觸犯龍顏,頻頻諫言,出謀劃策,確實稱得上是朝廷的柱石。太宗遠征高句麗時,特地讓劉洎輔佐太子鎮守京城,把後方託付給他。

此時,劉洎說了一句不太合適的話:“陛下放心前去,如果有大臣作亂,我就把他們誅殺。”太宗認為他這句話說得不太得體。

後來,太宗征伐高句麗歸來的路上,背上發了毒瘡,兩個宰相劉洎和馬周前去探望。

出來後,褚遂良問聖上情況怎麼樣?

劉洎流著眼淚說:“聖上發了毒瘡,讓人擔心。”(“聖體患癰,極可憂懼。”

褚遂良隨即給太宗打小報告,誇大其詞說劉洎準備行“伊尹、霍光”故事:“國家之事不足慮,正當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然定矣。

這個話有多嚴重呢?就是說太宗快駕崩了,劉洎準備當霍光了。

這不是咒太宗死麼?

可想而知,太宗在病中聽到這樣的話有多難受。

太宗在毒瘡痊癒後,第一時間就審問劉洎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劉洎否認。馬周也作證,沒這麼說過。

但褚遂良說劉洎說過。

太宗還是相信褚遂良的話,把劉洎殺掉了。

最可恨的是,劉洎臨刑前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這叫寫“謝表”,這是宰相大臣的基本權利,結果獄吏都沒給他紙筆,這就有些奇怪了,說明被關照過。

劉洎就這樣被冤殺了。

褚遂良上位當了宰相。從一個開始籍籍無名者,居然跟凌煙閣排名第一的國舅長孫無忌並列成為兩位顧命大臣之一。

以太宗之明,為什麼會相信官位更低的褚遂良,而不相信劉洎?

看看太宗對褚遂良的評價:

“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因為褚遂良是唐太宗晚年最信任的大臣。褚遂良太瞭解太宗皇帝的想法了,他把劉洎說的話加以誇大,順利排除劉洎這塊擋路石就可以理解了。

為什麼這個大臣一說話,唐太宗就把魏徵的碑砸爛了?

褚遂良的結局,是在高宗時代因為直諫被貶謫身死。假如劉洎還在,以他的剛強個性,也許唐室不會淪落到那個地步,褚遂良也不會死得那麼憋屈。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這大概就是“天道輪迴”的戲劇性結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