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让一代明君万历帝,从励精图治到荒废朝政?

中国古代皇帝大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已经成为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但是,对于一天连娶九个媳妇的风流皇帝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个风流皇帝就是明朝的神宗皇帝朱翊钧。由于明神宗年号万历,因此也称万历皇帝。

一,明宗何许人也?

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明神宗处理朝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黎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十年后,张居正去世,明神宗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因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而罢朝三十年。公元1620年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究竟是什么让一代明君万历帝,从励精图治到荒废朝政?

二,好酒成风,好色成习,好财如命的神宗

明朝晚期社会好酒成风。清初的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朝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明朝晚期对于酒不实行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饮,饮酒成风。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明神宗的好酒,不过是这种饮酒之风的体现罢了。明神宗在十七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杖责冯保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

说到好色,偏宠贵妃郑氏,这是明神宗十分得意的一件风流事。说起来明神宗虽然似乎不及他的先祖文治武功,但却一点使他的先祖望尘莫及。他在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明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也就是一连娶了九个媳妇。这郑贵妃就是这“九嫔”之一。

究竟是什么让一代明君万历帝,从励精图治到荒废朝政?

至于贪财一事,明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当朝重臣冯保、张居正的家产,还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前往各地四处搜括民脂民膏。

三,罢朝三十年,有名无实的皇帝

明神宗罢朝三十年,史学家称之为 “醉梦之期”,并说这段时期明神宗“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那么,明神宗是什么时候从一个立志有为的皇帝变成一个荒废朝政的皇帝呢?又是什么事情让这位曾经雄心万丈的大明天子堕落得如此厉害呢?表面看起来,明神宗荒于政事、不愿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明神宗之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当然,其身体虚弱的背后,无疑是酒色财气的过度。

究竟是什么让一代明君万历帝,从励精图治到荒废朝政?

明神宗先是不肯上朝,又不肯“召对”大臣,于是慢慢地就连内阁的大学士们也很少见到他的面了。后来更是发展到不批奏章,臣下们的奏章一概“留中”不发。明神宗心里明白,对于那些他不喜欢的奏折,只要加以贬斥,马上就会给朝臣们找来更多的上奏理由。现在干脆给他一个不理,让这帮“忠君爱国”的臣子们面对皇帝的影子作战。

四,朝廷制度荒废,皇帝无动于衷

明神宗荒废朝政的情形,有着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

据有关史料记载,到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明朝定制官员空缺的现象已然非常严重。这一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十二名,侍郎二十四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朝廷中央九卿要员中空缺一半,有的衙署竟然一个人也没有。到了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内阁仅剩下了叶向高一个人,六部九卿仅赵焕一人,都察院已经连续八年没有正官。

究竟是什么让一代明君万历帝,从励精图治到荒废朝政?

从这样的情形,可以想象万历后期朝政运作的效率。神宗萎靡委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大明王朝几乎瘫痪,已是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明史》在明神宗的盖棺定论时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五,成也神宗,败也神宗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究竟是什么让一代明君万历帝,从励精图治到荒废朝政?

万历帝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在他五十八岁的这一年,他终于回到了天上,他终于可以摆脱心中善与恶的斗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