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樂遊原》是古絕還是律絕?取決於你的認知是學生還是詩人!

《登樂遊原》是古絕還是律絕?取決於你的認知是學生還是詩人!

李商隱的這首《登樂遊原》是傳世的名篇,其中尾二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名句。今天看文章偶然發現有人定此詩為古體絕句,心中頗覺不然,試著說下我的看法,請您批評。

看起句第二字“晚”可知此詩是一首仄起不入韻的五言絕句,押平水韻“十三元”韻。原和昏在我們普通話的讀音裡是不押韻的,但在隋唐時中古漢語的發音裡這兩字是押韻的。

《登樂遊原》是古絕還是律絕?取決於你的認知是學生還是詩人!

四句的詩稱為絕句,絕句又分為古絕和律絕,二者的區別是律絕有嚴格的平仄粘對要求,而古絕除了押韻則沒有更多格式上的要求。想知道一首古人詩到底是古絕還是律絕,那最簡單直觀的方法就是校驗平仄。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到,這首詩除了第一句“五連仄”,其他句皆是沒有大問題的律句或準律句,粘對也都符合格律規則。很多人看到第一句,可能立刻就能判斷《登樂遊原》是一首古絕,因為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格律詩正格只有四個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五連仄明顯不在其中。這也是我看到那篇文章所持的觀點。

《登樂遊原》是古絕還是律絕?取決於你的認知是學生還是詩人!

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今天大眾熟知的“平仄規則”是如何出現的。唐人創作格律詩並不是直接使用平仄規則,而是使用“四聲”理論,四聲即平上去入,比如“向晚意不適”按四聲校驗,應為去上去入入。宋人總結唐人的創作規律,將平上去入四聲二元化為平聲和仄聲,原來屬於平的歸為平聲,原來平聲以外的,都歸為仄聲,所以我們稱“向晚意不適”為五連仄。到了清代,詩家綜合“平仄兩兩相間”規律和“孤平”、“三平尾”的避忌,得出了正格的基本句式。這四個句式稱為正體,那麼便應該有“不正的體”存在,我們閱讀時也常常會遇到,很多被視為格律詩的唐人作品並不嚴格遵守正格的句式、粘對、甚至對仗規則,這類作品一般被稱為“變體”、“變格”或“拗體”。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拗體的意思,就是故意讓詩句的平仄不合“正體”定式,這種“拗體”在唐宋人詩中並不少見,比如七言格律百世之師的杜子美,一百五十多首傳世七律中,將近三十首是“拗體”,黃庭堅傳世七言律三百首,有一百五十首“拗體”。清人以“正體”為宗,但仍認為“拗體”也存在拗的規則,於是便產生了“拗救”這個理論。

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說“詩人對於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就不為‘病’。所謂‘拗救’,就是上面該用平的地方用了仄聲,所以在下面該仄的地方用平聲,以為抵償;如果上面該仄的地方用了平聲,下面該平的地方也用仄聲以為抵償。”

拗救的具體方法我怕說不明白,這裡就不做展開了,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下,這裡只是用這個理論說明一個問題:一首詩大多數句子都符合格律規則,只在某句出現了出律的情況,而相應的在本句或對句進行了“救”,那便可以認定這首詩仍然是格律詩。

我們試著用“拗救”分析一下“向晚意不適”,這句按照粘對規則,第三字第四字應平而仄拗,則應該在下句“驅車登古原”第三字第四字處應仄而用平聲字救,可下句韻腳第五字已經是平聲,如果第三第四字也用平聲字,就觸犯了格律詩“三平尾”的大忌,所以只用一個第三字“登”救起句的“意不”兩個字。

啟功在《詩文聲律論稿》裡提到過仄仄仄仄仄這種“A非5”拗法,A非5是《詩文聲律論稿》裡的分類。出句仄仄仄仄仄,則對句必為中平平仄平,以對句第三字平救出句第四字拗,這就完全符合《登樂遊原》首二句的平仄了。這個理論對不對,我們可以通過古人詩來驗證一下,五連仄在格律詩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所以似乎很好找。

唐代李商隱,五言絕句《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一、唐代杜牧,五言律詩《早秋》

疏雨洗空曠,秋標驚意新。

大熱去酷吏,清風來故人。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樽酒酌未酌,曉花顰不顰。

銖秤與縷雪,誰覺老陳陳?

二、唐代李太白,五言律詩《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三、唐代杜牧,七言絕句《江南村》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四、宋代陸游,七言律詩《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五、還有一首相類的,唐代白居易,五言律詩《賦得古草原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相近的採用這種“拗救”的詩作還有十幾首,如唐孟浩然五言律《裴司士見尋》“落日池上酌仄仄平仄仄,清風鬆下來平平平仄平”,唐岑參《陝州月城樓送辛判官入奏》“送客飛鳥外

仄仄平仄仄,城頭樓最高平平平仄平”,唐杜甫《送遠》“草木歲月晚仄仄仄仄仄,關河霜雪清平平平仄平”。

由此可見,《登樂遊原》是一首拗體律絕。

五連仄出律了嗎?肯定出律了,但是在格律規則的框架下進行救拗,就仍被承認為格律詩,這在唐人詩中極其普遍。王力在《漢語聲律學》中稱這種拗體是“唐人發明的高格調”。

今天我們能學習到的格律規則是格律詩的正體,新人學習創作肯定以正體為上,這沒什麼可說。進階之後則應儘量嘗試各種變體,你可能就會發現格律規則其實是十分靈動的,不只有最簡單的平平仄仄平平仄,還有豐富的變體,鯉魚翻波、孤雁入群、鄰韻通押、折腰、拗救,甚至師法古人以古風入律,這才是我們平常嘴邊掛著的“不拘格律”的意思,學會了飛你就可以任意的選擇自己的前路走法,而不是還不會走就想著飛。

也只有這樣你才算是一個合格的有創見的脫俗求新的舊詩詩人,只會寫正格,那你永遠也只是個學生。今天的正格格律是對今人創作進行指導的,拿今天的格律規則當標準去衡量前人尤其是唐人作品,就實在有點想多了。最簡單的例子,我們今天看崔顥《黃鶴樓》和正格相去甚遠,甚至犯三平尾這種大忌,但它是“唐人七言律第一”。這首《登樂遊原》是古絕還是律絕都絲毫不影響我們去理解詩意,但作為喜愛古典詩歌的人,通過你的判斷就可以明晰你的詩觀境界。書山有路,學海無涯,學的越多,心中敬畏便越深!

試作一首七言絕句,作為結束語。

捻斷青須料不妨,吟哦何苦斷人腸。

書山半路回眸日,一頁雲煙兩鬢霜。

以上淺見,歡迎批評指點點贊關注聊天打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