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中寻找职业教育体系

对于职业教育,很多人可能想象着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去办理一些教育机构,提供技术、考证的学校,但是从该书中可以看出,德国对于职业教育的体系非常完毕,从学校、企业,从十几岁就开始分流到学徒,再到更高级的职业级别,人家也并没有说非得依靠某些技术优势,这个确实是体系建设,完毕的体系建设所达到的效果。有种感觉,类似按照菜谱进行做饭,不管之前你会不会,基本上做了都差不多能吃。也侧面印证了,人和人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你说呢。

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中寻找职业教育体系

法律规定企业在双元制中发挥主导租用,从招生到培训,从制定学徒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在大企业内部还必须设有专职职教管理人员。此外,企业也是双元制的主要出资者。双元制的首要目标在于帮助年轻人融入就业市场,这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问题与稳定,各方都应负起责任。一些青年社团和非政府组织(NGO)也加入进来,为学生提供模拟职场体验,帮他们从中挖掘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去年有超过八成的学徒表示,自己进入了满意的行当。

为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多选择,双元制强调学习内容的广泛和多样性,并不是狭隘地针对某个岗位教学。

中国制造的明天:转向依赖,高素质劳动力。迈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用工成本节节攀升,中国制造业的低劳动成本优势不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逼近,举世都在预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儿呢?新浪-长安讲坛第264期日前召开,经济学家樊纲讲到了中国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知识)的问题:“中国还有30%甚至更多的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他们的转移还没有完成。中国现在劳动力短缺,工资迅速上涨,不是因为劳动力转移完了,是因为制度上有缺陷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如果下一阶段中国能够真正重视农民工进城的问题,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就会得到缓解,而且能够基本保证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劳动力基本供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这些年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条件有改善。今后,大力发展教育,释放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正是出路所在。“当年有一个著名的悖论,那时候大家分析说美国有那么多资本,输出的产品一定是资本密集型的。结果,研究来研究去,劳动力工资成本占大头,是劳动密集型的。后来通过仔细研究包括理论的进步,发现原来美国的出口不是劳动密集型,是知识密集型,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它出口的都是由大学毕业生生产出的东西,是人力资本生产出的东西,这就和附着在人身上的知识对应了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