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製造:一個國家品牌如何跑贏時間》中尋找職業教育體系

對於職業教育,很多人可能想象著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去辦理一些教育機構,提供技術、考證的學校,但是從該書中可以看出,德國對於職業教育的體系非常完畢,從學校、企業,從十幾歲就開始分流到學徒,再到更高級的職業級別,人家也並沒有說非得依靠某些技術優勢,這個確實是體系建設,完畢的體系建設所達到的效果。有種感覺,類似按照菜譜進行做飯,不管之前你會不會,基本上做了都差不多能吃。也側面印證了,人和人又有多大的區別呢,你說呢。

在《德國製造:一個國家品牌如何跑贏時間》中尋找職業教育體系

法律規定企業在雙元制中發揮主導租用,從招生到培訓,從制定學徒崗位數目到培訓計劃等,基本上都由企業負責,在大企業內部還必須設有專職職教管理人員。此外,企業也是雙元制的主要出資者。雙元制的首要目標在於幫助年輕人融入就業市場,這關乎一個國家的社會問題與穩定,各方都應負起責任。一些青年社團和非政府組織(NGO)也加入進來,為學生提供模擬職場體驗,幫他們從中挖掘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去年有超過八成的學徒表示,自己進入了滿意的行當。

為了使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有更多選擇,雙元制強調學習內容的廣泛和多樣性,並不是狹隘地針對某個崗位教學。

中國製造的明天:轉向依賴,高素質勞動力。邁入新世紀,尤其是2010年以來,中國的勞動力用工成本節節攀升,中國製造業的低勞動成本優勢不再,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逼近,舉世都在預言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了。事實果真如此嗎?中國製造的出路在哪兒呢?新浪-長安講壇第264期日前召開,經濟學家樊綱講到了中國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知識)的問題:“中國還有30%甚至更多的勞動力是農業勞動力。他們的轉移還沒有完成。中國現在勞動力短缺,工資迅速上漲,不是因為勞動力轉移完了,是因為制度上有缺陷阻礙了勞動力的轉移。如果下一階段中國能夠真正重視農民工進城的問題,所謂的勞動力短缺就會得到緩解,而且能夠基本保證我們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勞動力基本供應。”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這些年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條件有改善。今後,大力發展教育,釋放勞動力身上的人力資本,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正是出路所在。“當年有一個著名的悖論,那時候大家分析說美國有那麼多資本,輸出的產品一定是資本密集型的。結果,研究來研究去,勞動力工資成本佔大頭,是勞動密集型的。後來通過仔細研究包括理論的進步,發現原來美國的出口不是勞動密集型,是知識密集型,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的。它出口的都是由大學畢業生生產出的東西,是人力資本生產出的東西,這就和附著在人身上的知識對應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