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我國作為吃貨大國,幾乎每一個傳統的節日都有特定的美食與之相配。

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既然是寒食禁火,如果是大部分國家,可能就會餓一天。

但在我們吃貨大國,那是不存在的,各種美食照上不誤。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青團


1、青團


寒食中最有名的當屬青團,因為清明時節,艾草茂盛,而且有獨特的香氣。

聰明能吃的古人便把艾草和糯米混合,製成了鼎鼎大名的青團。

其香甜的味道比較貼近南方人的口味,所以南方人吃得多一些。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子推饃


2、子推饃


子推饃在山西一帶是清明的主打,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子推饃便因此而得名。

當年曹操還曾禁止寒食節吃冷食的習俗,推出了一個《明罰令》,凡是在寒食節這一天吃寒食的,要被判罰有期徒刑半年。

為什麼曹操會這麼做呢?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晉國與周邊國家


是因為寒食節便起源於晉國,即今天的山西。寒食節之時,山西正是春寒料峭,吃子推饃,青團一類的寒食對身體非常不好,所以曹操禁止了這一習俗。

不過,曹魏集團滅亡後,吃寒食子推饃的習俗又很快恢復了。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饊子


3、饊(sǎn)子


饊子,又叫“寒具”,是一種油炸食品。

我國很多地區都有清明節吃饊子的習俗。但南北方原料不同:北方的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的饊子則是以米麵為主料。

宋代大吃貨蘇東坡,還特意用饊子寫了一首詩《寒具》:“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艾粄


4、艾粄(bǎn)


聽名字便知道,這是客家人的美食。“粄”是客家話和海南話的特有詞彙,意為“米做的食品”。

艾粄是客家版本的青團,原料與青團基本一樣,用艾草和糯米捏製團狀。

不光有艾粄,客家人的“清明粄”有多種多樣,艾葉、鼠麴草、竺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均可用於製作各種清明粄。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粽子


5、粽子


粽子是古代很常見的食物,寒食節吃粽子比端午節吃粽子還要早。

清明時的粽子,既可以當作祭品,又可以當作踏春的美食。

“粽子”又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所以古代很多地區會在寒食節的時候吃粽子。

如今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歡喜團


6、歡喜團


最初盛行於四川成都一帶,用炒米作團,用線穿起後染成不同的顏色,五顏六色,名曰“歡喜團”。

在宋朝時,已經成為風靡全國的特色小吃,城市街邊都有售賣。

因為長相很是喜慶,所以很多地方在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的時候都會吃。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五色糯米飯


7、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布依族、壯族地區的特色小吃。

清明時節,布依族、壯族地區的山上蟻蟲活躍,瘴霧生髮,當地人們就採集各種草本榨汁,並浸泡糯米混合。因為各種草本有不同的顏色,非常漂亮。

他們在清明拜山的時候帶上,既可充飢,又能起到抵抗瘴霧毒侵的作用。

地道的糯米飯一定是黑、紅、黃、白、紫五種色彩齊全,壯家人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潤餅


8、潤餅


潤餅盛行於閩南地區,很像北方的春餅。

潤餅可謂是草根美食,沒有固定的配料,幾乎身邊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切成細絲捲入餅內,實現“大餅卷一切”。

據說潤餅的由來,與明朝名臣蔡復有關。


古人在清明都吃什麼

▲潤餅在不斷改良


當時蔡復任雲貴湖廣總督,節制五省,公務異常繁忙,無暇吃飯。

蔡夫人想出個法子,將魚、蝦、豬肉、香菇、冬筍、胡蘿蔔、豆乾等食材,切絲後炒香。

再用麵粉做成薄餅,每到飯時,她就捧著用薄餅卷菜餵食蔡復。

後來這一吃法便在閩南地區火了,成為清明的美食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