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小詩《三年不見他》,末句“你總是這樣叫人牽掛”,他是誰?

胡適,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近代中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而聞名於世。

胡適先生不僅倡導“白話文”,也倡導“白話詩”。1917年2月1日,當時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新青年》發表我國第一批白話詩——胡適白話詩8首。

這是胡適為文學改良而率先噴發新詩的“嘗試”,也是中國白話詩的開山之作,下面選取其中二首:

胡適小詩《三年不見他》,末句“你總是這樣叫人牽掛”,他是誰?

《朋友》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他》

你心裡愛他,莫說不愛他。

要看你愛他,且等人害他。

倘有人害他,你如何對他。

倘有人愛他,更如何待他。

胡適曾在1929年1月,寫過一首小詩《三年不見他》,在詩的最後一句,有“你總是這樣叫人牽記!”,並且,這首小詩胡適直到21年後才發表,那麼,這首小詩裡的“他”說的是誰呢?下面先請閱讀全詩:

胡適小詩《三年不見他》,末句“你總是這樣叫人牽掛”,他是誰?

《三年不見他》

三年不見他,

就自信能把他忘了。

今天又看見他,

這久冷的心又發狂了。

我終夜不成眠,

縈想著他的愁,病,衰老。

剛閉上了一雙倦眼,

又只見他莊嚴曼妙。

我歡喜醒來,

眼裡還噙著兩滴歡喜的淚,

我忍不住笑出聲來,

“你總是這樣叫人牽記!”

1929年1月,胡適作為董事,參加了北平協和醫學院董事會議,會議期間,他抽空去探望在重病中的老朋友梁啟超,但令人遺憾的是,當他趕到病房時,梁啟超剛剛病逝幾個小時,胡適在悲痛中參加其大殮。

幾天後,胡適又去北京大學舊地重遊,感觸良多,乃賦詩《三年不見他》感懷。

胡適小詩《三年不見他》,末句“你總是這樣叫人牽掛”,他是誰?

三十年之後,胡適把這首未曾發表的詩贈給章君古先生,並在“短跋”中說:“我為什麼三十年沒有發表這首小詩?那是因為我想讀這首詩的人一定猜不出詩裡的‘他’是誰;又因為在那個時候,在寫詩的時候,我不願把原來的意思說出來,說出來也許沒有人相信。在章希呂替我鈔的詩稿上,這首詩有幾次塗改的題目:原題《留戀》,塗去後改寫的詩《紀念北大》,第三次改的是《十八年一月重到北大》。最後改的題目是《三年不見他》。”

胡適在“跋”的最後說:“北大的舊同事、老同學,也許能夠了解我在三十一年前寫這首詩的心理”。

胡適從1917年起,就在北大任教,1926年出國,先後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並於1927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到1929年1月重返北平,算下來恰好三年未到北大。

1962年2月24日,胡適病逝於臺北,身上覆蓋的正是北京大學校旗。

讀到最後,你知道胡適小詩《三年不見他》中的“他”是誰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