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 惠州的角色與擔當

粵港澳大灣區   惠州的角色與擔當


北有雄安新區,南有粵港澳大灣區。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世界銀行曾有一項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顆璀璨明珠——— 惠州,早已瞄準這一國家戰略,頻頻點題:從2016年5月出臺的《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到2016年11月的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再到2017年1月的市政府工作報告,“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被重點關注。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正揚帆起航,惠州將在其中扮演什麼重要角色?如何融入灣區、借力灣區,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努力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筆者就此提出一些粗淺的思考。


粵港澳大灣區最宜居的生態家園


惠州是一座山水之城,羅浮南昆名山挺拔,東江西湖秀水蜿蜒,大亞灣畔碧波盪漾。東江干流惠州段水質優良,近岸海水水質全省最優,連續2年空氣質量居全國重點城市第三,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2.42%,綠色發展指數全省排名第一……生態環境是惠州最大優勢與“王牌”。
放眼未來,隨著綠色化理念的深入踐行,一個依山伴湖與擁江抱海渾然天成、都市繁華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融共贏的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將更加美麗迷人,惠州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座“遠者來、近者悅、居者安”的生態宜居宜業宜遊之城。


粵港澳大灣區最有力的能源保障基地


能源是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在清潔能源方面,惠州有抽水蓄能電站、東山海風電場、惠州LNG電廠、比亞迪鐵電池……近年來,惠州大力發展以水電、天然氣發電、風電、光伏發電以及動力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截至2015年底,我市累計建成清潔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647萬千瓦。惠州“十三五”規劃提出,培育壯大清潔能源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發電總裝機容量超過1100萬千瓦,建成廣東省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在石化產業方面,隨著中海油惠煉二期項目即將建成投產,今年大亞灣石化區可形成年2200萬噸煉油能力,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加速形成;下一步,煉化三期項目也值得期待。
此外,隨著太平嶺核電項目、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等重大能源項目的推進,惠州必然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保障。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特色的智造高地


惠州手機產量2016年為1.88億部,全國四成車載導航產自惠州,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上了TCL集團製造的液晶電視和手機等產品……惠州智造已打出品牌、闖出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在創新驅動發展大潮湧動的今天,作為“藍色引擎”的環大亞灣新區、“綠色引擎”的潼湖生態智慧區等重大平臺不斷髮揮引領作用,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園區強勢崛起,“2+2+N”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惠州將成為廣東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成為智造新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最便捷的區域交通樞紐


近年來,惠州從“高鐵時代”到“航空時代”再到“城軌時代”,讓惠州一步步邁向全省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
惠州正在全力推進“兩港三網”建設,爭取惠州機場開通國際航線,惠州港吞吐量突破億噸。加快500公里軌道交通和1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設,不斷完善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全面融入廣深港“30分鐘生活圈”。隨著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深(圳)中(山)通道也會把珠江口東西兩岸歷史性地連接在一起。作為珠江口東岸崛起的區域樞紐城市,惠州將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灣區最有潛力的開放合作平臺


開放是灣區經濟的活力源泉,國際化是灣區的鮮明特徵。惠州是一座開放型城市,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目前已與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世界500強企業有30多家在惠州投資設企,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044.78億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1.43億美元,全市工商登記外商企業實有7138家。
在新一輪開放合作中,對內,惠州將瞄準粵港澳大灣區,深入實施“海綿行動”,用好緊臨香港、廣州、深圳等區位優勢,更加註重引進優質企業、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對外,惠州將大力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能合作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貿易合作和人文交流。


惠州正以自己獨特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便捷的交通體系、廣闊的發展腹地、包容的人文環境、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成為投資創業、開放發展的熱土。


粵港澳大灣區   惠州的角色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