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太聪明:慈禧的临终布局,只为扳倒袁项城

晚清拾遗录(十):害显而浅,是为好利者;害隐而深,是为好名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暮春,行将就木的慈禧开始考虑身后之事。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在用膳时突然昏倒,为时甚久,这个权力欲爆棚的女人,晚清宦海的定海神针,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望着晚清的烂摊子,醒来后的老妪连夜召见朝堂重臣,交代后事的同时,对庙堂制衡进行最后的布局。慈禧选中的接班人,是时年二十六的醇亲王载沣。对于载沣能有几把刷子,慈禧心知肚明,之所以在老辣的庆亲王奕劻与载沣中间选择后者,是慈禧机关算尽的结果,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扳倒一个人,曾任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六镇北洋新军的掌舵人,现已明升暗降调入军机处。

机关算尽太聪明:慈禧的临终布局,只为扳倒袁项城

其实,慈禧早就看出在皇族中,不问朝政只知道捞钱的庆亲王奕劻早就被袁世凯拉下水。但在慈禧眼中,更可怕的是袁世凯的北洋集团绑上庆亲王化身“庆袁集团”。因此这个人选必须是不可能与袁世凯化敌为友的那种人,所以在自己的近支中,只有一个醇亲王载沣还能与之抗衡,毕竟载沣在丙午改制中曾经枪指袁世凯,而且光绪的兄仇要报,载沣情同手足的心腹张翼,又是因为袁世凯的弹劾而丢官革职。因此两人之间的可以说是苦大仇深,作为制约与平衡的人选再合适不过。所以,慈禧选中了载沣的之子溥仪继承大统,载沣从亲王摇身一变成为摄政王,又在庆亲王离京期间将段祺瑞统辖的第六镇北洋军调离京城,急令陆军部尚书铁良的第一镇精兵入京拱卫京畿。

机关算尽太聪明:慈禧的临终布局,只为扳倒袁项城

之所以选择年幼的溥仪,是担心光绪后宫中出现后妃争权的尴尬局面。在庆亲王奕劻回京之后大局已定,为了安抚这位皇族老油条,慈禧将“世袭罔替”的殊荣赐予庆亲王家族,有清一朝仅有十二家。同时,为了制衡载沣,在临终前的懿旨中,慈禧又加上一条:“如遇大事,需请太后懿旨。”这里的太后,就是慈禧的亲侄女隆裕太后,最后一次关乎存亡的制衡布局,还是没有逃出血缘亲疏的怪圈。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二十六岁的载沣能否掌舵大清这艘破船。在儿子溥杰的回忆中,载沣“好逸畏事”。

机关算尽太聪明:慈禧的临终布局,只为扳倒袁项城

虽为摄政王却连同样庸碌的隆裕太后都比不上,有“内惧福晋,外畏太后”之名,但是在扳倒袁世凯上却毫不手软,包括连袁世凯远房亲戚抽鸦片这样的材料,都让言官加入弹劾的奏疏之中,以“跋扈不臣,万难姑容”之名要将袁世凯革职流放。最终在张之洞的苦劝之下,固执己见的载沣,仍然将袁世凯开缺回籍。是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冷月凄风中,三十七岁的光绪于瀛台陨命,十几个小时后慈禧驾崩,临终忽叹:“误矣。”或许那一刻,在晚清庙堂长袖善舞了四十七年的慈禧,才明白自己扳倒袁世凯的布局只是一厢情愿,而袁世凯十几年孜孜以求的亡清布局,早已润物无声。

参考资料:《清史稿》、《晚清七十年》、《大清灭亡启示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