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孤獨,焉知非福?

作家蘇童說:孤獨是一種生活狀態,是非常有光亮的東西。孤獨帶有非常非常強大的否定,孤獨就是對社會現實的任何的不認同。有研究表明:人類科學和藝術史上很多真正的偉大天才都是孤獨症(即自閉症患者),如愛因斯坦、牛頓、畢加索、梵高、福樓拜、托爾斯泰等等,他們才高八斗,具有和普通人不一樣的特質,都有想人之未想,發人之未發的那種求異性思維。但由於注意力太集中於專門的某些領域,無心思管別的事,因此人情世故、待人接物方面合乎大眾模式的談吐、思考及行為自然欠缺,因而不被大眾認可。因為在大眾眼裡,超常的人就是"不正常"。

其實孤獨者多是有思想、有個性、十分自我、清高的人,所謂"卓尓不群"是也。但中國之古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已形象地說明從古至今此類人不受歡迎。王東嶽更是在《追求完善的遺憾》一文中說:"社會中的各類精英都是些更為殘缺的人格化身,倒是那些一無所長的寡民百姓,其身心發育反而可能比較健全一些。故貝多芬、諾貝爾之流雖堪稱人傑,但他們註定不能討來女子的歡心"而孤獨一生。因他們在女人眼裡就是"怪物",沒有情趣而有"心病",拿得起"放不下",在日常生活中是笨拙、甚至是荒唐的。

但是,孤獨者不怕孤獨,他們以別人不能忍受的沉默和孤獨省略了世俗的生活,為的就是要和旁人保持距離,獨立於人群。他們陶醉在音樂中,自得其樂;他們揮灑文字或圖畫,盡享發洩之愉悅;他們觀賞大自然:從一枝臨風搖曳之柔條,一片撲簌墜地之落葉,一滴鳴濺溪澗之清露,一縷發自花兒之幽香,一朵猩紅綻露凌晨吐放之雛菊中得到無窮的樂趣。此外,也許在他們眼裡,動物(貓、狗之類)比人可愛,於是不屑於與人交談。何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類似他們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哪裡去找?也就沒有可交談的對象。不過他們寧願做"陽春白雪",也不屈就"下里巴人"。有句話說:"物以稀為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君不見現今高等學府裡,大多掛著他們的肖像,畢竟瑕不掩瑜,誰又能說他們是神經病呢?(自閉症即是精神疾患的一種)。"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也不枉來世間走一遭了。而芸芸眾生,不過跟蛆蟲螞蟻般活過一回罷了,根本不值一提。

芸芸眾生是空虛、無聊、怕孤獨的,所以打麻將是他們逃避無聊之首選。在這方面他們遠不如孤獨者強大,正常的孤獨者不需要打麻將、看電視來排解寂寞,他們天生練就怎樣獨處,並樂在其間,自覺生命因此而精彩。兩相比較,兩者之間的消遣方式不可同日而語。只不過,大眾的要求不高,容易滿足,他們覺得,有吃有喝,打打麻將,已是天堂的生活了,所以整天高高興興,身心健康。而孤獨者由於希求甚高,無法實現的希望會讓他們憂鬱,一旦達不到目標,就覺得生活裡沒有什麼讓人雀躍的事,產生厭世感。再者他們都心思細膩,神經脆弱,敏感多疑。每一聲鳥啼都濺起淚滴,每一片落葉都敲碎心房,每一束目光都充滿猜疑。一絲刺激便能令其崩潰。稍不留神就釀成悲劇,象牛頓在50多歲時就精神失常。但無論如何,他們執著,他們專注。在好的情況下,他們最終品嚐了偉大的勝利和成就;在壞的情況下,即使他們失敗了,至少也很偉大的倒下,因為那些自始至終從不知道勝利或失敗的人,永遠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悲哀不是孤獨,而是鮮少被人理解,一生活在世俗的異樣目光裡。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執念,寧肯孤獨地守著,也決不肯放,即使代價是孤寂一生。而且,他們不會糾結於此,他們會向魯迅先生學習"橫眉冷對千夫指",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