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存而逼出来的客家闯荡精神

有人说,客家人一直都在迁徙,此言不差。从中原到闽粤赣边,又从闽粤赣边向国内海外迁徒,形成分布广泛的世界性民系,确实是迁徙的结果,同时也是闯荡的结果。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民族。西晋未年,北方胡族进入中原,灭西晋,给中原汉民带来浩劫,中原汉民南迁。在长达300多年的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对峙期间,北方汉民形成三股流人集团,即东部的青徐流人(山东及江苏安徽一部分,到达太湖流域)、中部的司豫流人(河南及河北一部分,到达鄱阳湖流域)、西部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及山西一部,到达洞庭湖流域)。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混战,造成大量中原汉民南迁到华南武夷山脉、五岭山脉以南。中原汉民的南迁,应该是波浪式的,从这也说明为什么中原汉民从西晋未年开始南迁,一直到唐朝中期广阔的闽西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唐天宝二十四年汀州府的设置,推动闽西的开发,吸引了一部分中原汉民迁入闽西地区。所以说,客家先民南迁是命运的抉择;迁入闽西,是缘份的牵手,是生存环境逼出来的,是闯荡的结果。而客家人从闽西向粤东迁移,同样是生存环境所逼,闯荡的结果。闯荡对前途具有不确定性。比如许多的客家始祖,从周边地区迁入闽西,或者从宁化迁入汀江流域,在哪里落脚?做什么事?都具有不确定性:一是随遇而安,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二是谋生手段不确定,只是被动地作出选择。比如,李火德一路南徙,走到上杭稔田丰朗村,觉得这里环境宜居,便在这里开基。梁忠原是浙江小商贩,经过上杭,与郭家少女结婚,在岳父的帮助下在上杭县城开基。……所以说,客家人的闯荡精神,是生存环境逼迫出来的。比如,清初的刘国轩,明未出生于长汀濑坑鹅湖白竹村(今长汀县四都镇荣坑村),虽地近闽西中心城市历朝州郡路府所在地——汀州府,但地瘠民贫。闽西长期以来就存在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发不足的矛盾,汀州客家人为缓解生存压力,一方面沿汀江流域向南边的上杭、武平、永定,以及广东的梅州等地迁移;一方面挺而走险,以山林为险。刘国轩步入少年,需要自立,却动荡不安,生存困难。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他入山为匪(加入农民军也被视为匪),又为父母不容。只好赴漳州参加清军。刘国轩为什么到漳州?为什么加入清军?这都是闯荡的结果。他要解放吃饭问题,不管是满清军队,还是反清军队,能解决吃饭问题就解决了现实的生存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