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孟子,更加了解孔子之偉大,立志深入學習,傳承智慧


學習了孟子,更加了解孔子之偉大,立志深入學習,傳承智慧


(1)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


孔子先生肯定是聖人了,這個當然是不用爭的事實。從論語到孔子的學生,以及後世的儒家經典中都是完全可以看得出來的。孔子不僅學問高,實際上功夫很高。


但聖人與凡人就是不一樣。“學不厭而教不倦”,這句話簡單,但做到了,就是聖人的境界了。不斷的學習而提升自己,然後傳授智慧與學生永不停息。這樣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後世者學習的。


在這個時代,仍然是有著積極的意義。若想取得世間的成功,就是要不停地學習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從一個小小的容器,慢慢地變成一個大海,若自己有理想,大海才會有能力幫助到別人。


不然我們給別人的幫助,不見得有多大的意義了。有理想的人生觀,就是要不停地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的。

學習了孟子,更加了解孔子之偉大,立志深入學習,傳承智慧


(2)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用杜老師的哲學四方架構要解讀,那我認為這也算是孔子的功夫論了。


讀起來很簡單,意思理解起來也很簡單。事實上要做到一點,真的很難很難。沒有真修實煉的功夫是肯定不可能做到的。


有權力的位置讓出來的時候,自己很閒置了很久,然後讓你上位,你會不會自恃才高,又或者當年不被重用心有怨而拒絕,忘記了報效國家,為民為國的理想呢?怕是很難說。


但是成績做出來了,領導覺得你才能過高,有影響到他的權位,故而冷落你了。


孔子先生就是心平氣和停止下來,無怨。


同理,能更長時間的人民服務,那就盡其自己所能。如果不能,要自己馬上走,也是沒有關係。


重要的心法在,內心無怨。因為儒家是服務的人生觀,不是爭權奪利的人生觀。


事實上,就到今天來講,這種境界與格局能做到者也不多。


所以,境界論,功夫論都是在其中了。


所以,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我想讓自己儘量進入這樣一種狀態中去體會孟子所講的孔子先生的境界。希望可以通作寫作,提升自己的格局與境界。

學習了孟子,更加了解孔子之偉大,立志深入學習,傳承智慧


(3)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評價)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


仍然可以用杜老師的功夫論加境界論來進行解讀。


境界論:見禮知政,那是因為要有這個的境界,你才看得明白。


聞樂知德,那是你要有這樣高的德的境界,才能聞樂知德。


就像你坐在那裡,聽一個人說話,你之所以聽就知道他講得如何,是因為你要有一定的境界,才會聽得懂他在講什麼。


功夫論:人生的閱歷,紅塵中的磨練,知道人世間的風雪冷霜,也懂得從現象看到本質的敏銳的能力。就是需要長年修煉的真功夫的。


這也是我以後要努力與學習的方向。日後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成就自己。


最後一部分描寫聖人孔子出展現出來的聖人的氣象。我是覺得文字很美,很喜歡。

學習了孟子,更加了解孔子之偉大,立志深入學習,傳承智慧


(4) 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


孔子也是集大成者,杜老師對此小節用了“哲學家的風範”作標題,很形象也很生動。


集大成者,所講的智慧,總是可以直叩人心的,總會讓人在不經意之間,就會觸動人類的靈魂。


就像杜老師講中國哲學,本質上就是生命的哲學一樣。



傳承智慧,當然條理清楚,緊緊聯繫主題,層層展開,深入淺出。不同層次的人群就會得到不同的受益。


所以,聖人不僅善於時機把握,更會懂得智慧的應用,故而是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的背後,本質上就是漫漫長長的歲月之中無人陪伴的寂寞練功,才可能是集大成者。


所以讀孟子的這一章,自己也很有感慨。


與杜老師相識,並且成老師的學生,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就怕自己不夠努力而負老師的教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