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客名君按:本文分析客家人清明節習俗中的文化密碼,後面有些圖片可能會不適,但是也會寫到客家清明的美食(美食擬於明天寫)。作為客家人,其實通篇寫下來,聯繫小時候在家鄉聽過的種種玄奧的事情,還是覺著傳統漢族文化頗有深意和趣味。很多網文中說的什麼客家人清明不掃墓的說法,令人無語,看完本文引文就知道什麼情況了。相關鏈接:化為千風 |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禮俗說起;《尋夢環遊記》實際講出了客家人敬祖的緣由。

千の風になって秋川雅史 - 千の風になって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客家人的祭祀,分為祠(堂)祭和墓祭。客家人的墓祭多在清明節進行,但有的地方在清明也有隆重的祠祭,例如江西石城。清明又有大小之分。《嘉應州志》雲:“八月初一謂之大清明。或清明不祭,必祭於大清明”。

客家人高度重視祭祀,但因有些人的居住地和給祖先選的山間風水寶地相隔較遠,並且清明時節正值春耕農忙,無暇操辦繁複的祭祀事宜,所以往往在春耕前元宵至清明期間進行祭掃。有餘暇的,當然沒有這個不便,不僅要掃,而且還會很隆重。立夏過後掃墓謂“祭野鬼”,因此客家人都習慣在立夏之前著手掃墓。不然得等到農曆八月後再掃墓,即秋祭。秋祭在中秋或重陽前後的農閒時節,此時人們可將秋天收成供奉祖先,客家人將秋祭說成“大清明”。

一、客家人為什麼高度重視祖先?

客家諺語說:“求神不如敬祖”。這句話體現了客家人的觀念:第一,敬祖可讓人從修身做起,成為一個內孝尊親,外求立世揚名、具有上進心的人。第二,祖先也可以保護後人,佑助成功。

作為一個在地球上“流浪”遷徙千年的民系,客家人習俗上有著慎終追遠的傳統。源於漢族祖先崇拜的“崇先報本”、“崇本敬祖”思想,這大概是客家人最基本、最典型的人文精神特徵。所有的客家習俗基本都圍繞這一點,實際上是一種永恆的紀念和凝聚的依託。祖先德望、顯赫家世、清廉家風等故事,屢被後世裔孫傳頌、崇拜,併成為宗族的道德標榜。

“夫為國,其化莫大於崇本……何謂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西漢·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崇拜、回報先人,教育、造福後代,是客家人銘記歷史、從善如流的人生觀。

客家人這種崇先報本、尊祖敬宗的意識,本屬儒家文化範疇,因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不忘本,不忘根,所以客家人對祖先的拜祭,不僅僅是五服以內的祖先,往往根據族譜一直追溯到開基祖或者源頭郡望的祖先。

江西贛江、廣東梅江、東江、福建汀江流域等地客家人一直秉持這種傳統,其崇本敬祖意識源於中原,又比中原人更強烈。特別是這種崇本敬祖意識在旅外僑胞、臺港澳同胞中尤為突出。他們千里迢迢回到桑梓,頭等大事就是拜祭祖先,愛國愛鄉、紀念上代祖宗融為一體,表達情繫鄉邦,不忘桑梓和祖宗的虔敬情懷。

過去的客家族譜,記載最詳細的內容之一,是各代祖先的名號、世系輩分、生卒時間、墓地所在、坐向等。那怕是最為簡單的世系流水譜,也將歷代祖先墳瑩備載無遺。比較完備的族譜,還要註明墓地的形狀及周邊景物,以便後代辨識、保護與祭祀。其尤詳備者,更是訂立專門族規,告誡子孫務必遵守。

二、客家人怎樣進行墓祭(醮地)?

客家人掃墓,每每舉族合力,非常隆重。客家話稱大型掃墓為“醮(jiào,客家話念ziau,客名君印象中梅縣講sai地,不知哪個字,希望瞭解的讀者指出)地”、“醮盆”、“醮墓”(如饒平地區),或者“拜山” 。梅州也有叫“掛紙”的,指在墳頭上掛上黃紙,客家話“紙”與“祖”同音,“掛紙”諧音“掛祖”,即紀念祖宗之意。梅州地區大範圍的合族致祭叫做“打祭墓”,須備全豬、全羊及糕餅等豐盛祭品。小型掃墓則稱為“上香”、“拜山”、“鏟地”、“債紙”、“掛紙”等,多數客家話稱之為“磕紙”。其中深有講究。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清末,客家人清明掃墓,攝於1895-1907年間(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資料)

首先必須是一個經濟安排。因為掃墓需要成本。舊時客家人把先祖輩遺產中的田地,除分一部分給房內的兄弟外,留下一部分稱“公嘗田”,每年輪流給房族中的各代人耕種,或由這一家人租給人家種,把收得的稻穀或租谷,作為當年辦理祭墓的主持之用。

凡是輪到種“公嘗田”的人家,進行春祭之用的“嘗田穀”,若租給人家耕種,則到秋收後去催收各租耕戶交租谷,及時把租谷挑回家,通常房內規定約“嘗田穀”的一半左右為祭祀活動所用,餘下的則逐年積累成房內固定嘗產。由房內專人管理,可把嘗產谷借貸給別人,年終可得一部分利谷。倘若逢上天災歉收,則經商議可把存入的嘗產谷拿出來作祭祀時開支。

20世紀50年代初,公嘗產業不復存在,此俗已廢,但以家庭為單位自辦的掃墓仍較為流行,儀式供品從簡。現在的經濟安排就靈活多了,就是各自盡孝,其規模、豐薄視宗族及家庭經濟狀況而定。現在,梅州祭墓酒席外包給酒家,族中老少邊吃飯喝黃酒,邊暢敘族情。

其次,充分體現虔敬的儀式感。客家人掃墓的整個儀式莊嚴肅穆,簡單凝重,古風尚存。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客家人清明掃墓,攝於1905-1930年間(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資料)

在選擇祭祀的日期後,提前準備好全豬全羊,做發粄 、煎粄 、甜粄 、釀娘酒。清明日客家地區習慣用苧葉、山蒼葉、艾葉、雞屎藤、鼠麴草等植物搗碎拌米粉或糯米,做成健康美味的清明粄來敬祖,各地用的植物或有差異,但美食皆是祖先生前至愛。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祭祖那天,遠近直系男丁全部前往先祖墓地。把墓地周圍雜草割除淨盡,清掃墓堂之後,在墓堂擺好黃酒及各種祭品,墓頭壓上灑有雞血的黃紙,點上粗大香燭,開始祭禮。主祭由輩分高而又德望高的長者擔任,身著祭服,整齊而高聲地唱讀祭文,行三跪九叩首大禮。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禮生須用中原官話(客家話)唱禮“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儀式進行三回合,氣氛莊重。待香灰落下後,由禮生領讀祭文。祭畢,所有男丁在墓前執香躬身參拜,焚燒紙錢,燃放鞭炮,回收祭品後打道回府。


按照惠州的習俗,拜山時先拜老祖(祖輩之祖),後拜嫩祖(祖輩)。從清明口至“閉墓”口(約一個月)前,各家族祭掃祖先墳墓,旅外鄉親亦多回鄉掃墓。家族中的男人(包括媳婦)一定要參加,女兒、孫女等可不參加。


此外客家人還有掃墓插柳的習俗。掃完墓,一路折柳枝而歸。贛南地區,清光緒元年《瑞金縣誌》載曰:“清明,插新柳枝於門,婦人、兒童摘柳葉戴之。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婦女靚妝上墳,曰‘踏青’。”又清光緒十九年《上猶縣誌》載曰:“清明插柳掃墳。”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清代光緒年問的《饒乎縣誌》記載,饒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飼堂,清明屬於必舉行大型祭祖活動的節日之一。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戶出錢,由專人負責備辦。祭祖是以宗族為單位,集中到洞堂或遠祖的墓上祭祀。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除了敲鑼打鼓、放銑、放鞭炮外,還有舞龍、舞獅、迎景、打八音、放煙花等活動,非常熱鬧。祭祖結束後,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戶。

最後在祖屋辦理隆重豐盛的餐宴(若道路遠的可就近舉行)。座席按年齡和輩分大小先後入座。晚上還有放煙花、燒煙架等活動,這些活動,恐怕也是祖先愛看的。

客家清明習俗,裡面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客家賴氏始祖、寧都賴忠誠公之墓,上面刻著一個八卦

客家賴氏的始祖,是江西寧都賴忠誠公。他的墓,是寧都迄今發現紀年最早、保存較好的墓葬。據碑載:“賴忠誠生於後漢建興十四年丙辰(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時,自活州(潁川)豐寧縣平寧裡徒揭陽之桴源,歿於永熙戊午(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熱水,火龍吐珠形,醜山未兼葵丁三分。”這個刻著八卦的東晉慕葬,至今保存完好,跟子孫後代的維護和祭掃,是分不開的。

三、客家人怎樣安放祖先?

歷史上客家人從中原一路南渡,因兵燹、戰亂、移民入川桂等各種原因遷徙變動,在遷徙時財物可以少帶,而對祖先的骸骨,尤其是直系先人的骸骨,縱有千辛萬苦,亦揹負隨行者,大有人在。直至尋到安定之處,再行擇墓將祖先安放下來。安放也往往要觀望環境,往往難以一步到位。所以,客家人竟成了漢族中唯一盛行二次葬遺習的民系。客家人對祖先骸骨尊稱為“骨金”,將裝“骨金”的陶罐稱謂“金罌”(客家話音同“ang”)。

所謂“二次葬”,是指“埋”跟“葬”分開。“埋”是先將逝者放入棺木,埋後數年,再撿出骸骨,洗淨放入一個叫“金罌”的陶罐裡,重新選風水吉地建墳,再次“葬”。如下面序列圖所示(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