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一个人所以学武,若不能卫国御侮、精忠报国,也当行侠仗义、济危扶困。如果以武济恶,那还不如做个寻常农夫,种田过活了。——金庸

儿时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梦想过仗剑走天涯,也曾经渴望着自己成为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一呼百诺,做一代枭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披着披风想要成为超人的孩子,最后无一例外都成为了那些在职场上庸庸碌碌的普通人。大千世界,能够真正成长起来的,毕竟只是少数,曾经儿时的梦想,最终也会转化成为一本本包装精美的武侠小说,一部部制作精良的武侠电视剧,给予人们最后一点慰藉。

但是实际上,在清末民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我们不仅仅拥有战争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人才,也拥有数之不尽的武林高手。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在那个年代,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武林不再只存在于传说里,高手们也不再选择大隐于市,纷纷挺身而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与传奇。

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虎林七贤”之一,杜心五在中国民国时期武林中的地位,是不可逾越的。他曾经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富家子弟,到后来成为敢于刺杀慈禧,为吴女士看图片的大人物,与他年少时期的努力一点也分不开关系。而他整个过程的蜕变,还要从他的童年开始说起。

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幼年奇才

1869年,杜心五出生于一个家境不错的富裕家庭。

小时候,杜心五的家中长辈们并没有打算送他去习武,而是致力于培养他在诗歌方面的天赋。杜心五本人也非常喜欢读书,但是比起读书,他的志向似乎更加存在于武术之中。

当时杜家的大人为了强身健体,在闲暇之余,喜欢练武。杜心五每每完成自己的课业,便来跟着大人一起练习。长此以往,竟然也学得有模有样。大人们商讨过后,认为杜心五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决意送他去练武。

八岁之前,杜心五跟着武士石彪学习“飞蝗石”,技艺十分精湛。当时他本就自己天赋异禀,再加上师傅全心全意教授,家人在背后大力支持,进步不可同日而语。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好景不长,命运多舛 。八岁那年,杜心五的父亲去世,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就倒在了这个孩子的身上,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和最大的经济来源,树倒猢狲散,家境眼看一日 衰败过一日。在这种情况下,杜心五迫不得已来到了离家三十里的私塾念书。

当时,学习的压力、生活的负担就像是两座大山一样,压在这个孩子的心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武术爱好。白天,他在私塾念书,晚上,即使摸黑也要练武

那个时候,他的师父是南派拳师严克,他看到杜心五的韧劲,经常断言:“只要你能够坚持,一定会有大成就!”

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果然,杜心五天赋异禀,十三岁那年,便顺利出师。

为了扬名立万,也为了检验自己的功夫是否到家,他开始了自己的云游生涯。杜心五遍访全国各地,四处游历,摆上擂台,恭迎各地的武林高手前来会战。他自己本领了得,几乎从未败北,而他的名声,也在整个武林中慢慢传开了。

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出入政界

20世纪初期,来到日本留学的杜心五与宋教仁结识。

两人相见,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犹如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好友。对于命运坎坷,从小流离失所的杜心五来说,宋教仁已经是他此生最为亲密的友人,处于不可代替的地位。

两人的很多意见与志向不谋而合,在了解到杜心五对于当今社会的不满和迫切想要改变的愿望后,宋教仁认为,杜心五才智已经足够,只是缺乏能够让他发扬自己心中抱负的地方。

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而杜心五壮志未酬,也正是心有不甘的时候。两人偶尔小酌,提及自己的志向,总是能一拍即合。不可说不心灵相通。

没过多久,宋教仁将杜心五引荐给了当时的大总统孙中山做保镖。孙中山在看过杜心五的拳脚功夫之后,对他十分欣赏,给予他优厚的薪资,还任命他去统一青帮

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当时的青帮群龙无首已久,正是鱼龙混杂,最难收拾的时候。好在杜心五能力过人,很快就将青帮统一。此时的杜心五,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无名之辈,在他的功夫下,谁见了他都要给他几分薄面,尊称他一声“爷”。

但是当时的政界无疑是黑暗的。杜心五刚刚闯出一番事业,就获知自己的知己宋教仁被暗杀,杜心五哀恸万分:他之所以进入官场,就是因为宋教仁的强力举荐,如今知音已死,自己再混迹官场,又有什么意义呢?

悲痛中,他选择了退隐。

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不战而胜

退出官场后,杜心五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

晚年时期,他依然不放弃自己切磋武艺的爱好,时长接受年轻人的挑战。当时武林中有一个叫做蓝熙的后起之秀久仰大名,特意前来切磋

虽然杜心五此时已经年近古稀,但是也欣然应允,显得很是从容。

就当战鼓擂响,蓝熙整顿自己准备出招的时候,但见杜心五以极其巧妙的步伐游走于擂台之上。所到之处竟然化出多个残影,蓝熙瞬间明白自己的功夫远远比不上这位武学总是,于是在沮丧中认输。而杜心五不战而胜的故事,也在当时广为流传。

杜心伍:一生痴迷武学,行侠仗义,为何最终选择悲痛归隐?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这不仅仅是一个武林中人的荣耀,更是每一个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武学讲究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安顿天下。这也正是武学的道义所在、正义所在。高手与英雄们习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是为了整顿苍生、为万世开太平。如果习得一身本领,却碌碌无为,那么最终,也只会落得“浪得虚名”二字,悔恨终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