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你升職,老闆卻讓別人升職?10歲起就該有的4種能力,你有了嗎

那天跟同事聊天,竟意外地發現部門裡除了我,其他人都是經人推薦或介紹進來的,沒有“後臺”的我心裡哇涼哇涼的......

為了安慰我受傷的小心靈,我來做個小調查吧,你們現在從事的這份工作是怎麼找到的?是清晰規劃後自己找的,還是師兄前輩幫忙推薦的,還是家裡親戚朋友安排介紹的?

或許你是這樣找工作的:

“拜訪師兄、師姐曾經就職的公司,接受面試,鬧哄哄地喝著酒、握著手,不知不覺間就簽了工作合同。可以說,在如今這個時代,完全可以不用考慮自己想做什麼,先找家公司簽約再說。”

上面這段話是日本作家大久保幸夫的《12個工作的基本》裡描述的,你是不是很熟悉?看完這段話,我就覺得這是一本職場人都將有共鳴的書了。認真看完,裡面關於怎麼選擇職業、為什麼會遭遇職業天花板、該不該跳槽、該怎麼準備跳槽,每一句話都字字珠璣,說的很到位。

特別有特點的,是他把職場應該具備的12種能力按照年齡階段劃分,其中有4種竟然是從10歲開始就該培養的。這四種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的職場上升力怎麼樣。真心推薦你也看看。

該你升職,老闆卻讓別人升職?10歲起就該有的4種能力,你有了嗎

大久保幸夫在《12個工作的基本》裡說,職場中應當具備的12種能力是比技術、資格都更本質的東西,更是每個僱主都在爭奪的同一類高水平人才的相同特質。培養這12種能力是有最佳適齡期的,我們今天就先看看從10歲起就該具備的4種能力。

1 反應力:說話比思考重要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就是明明參加了公司會議,卻一點存在感也沒有,不出聲、不發言、沒表情。會議開始前準時坐在會議桌前,結束後一言不發回到辦公室。長期下來,這種人在公司像隱形人一樣。如果不是有意這樣做,那真是坑了自己而不自知,這樣下去被懷才不遇在正常不過了!

為什麼從10歲開始培養呢?反應力是從小培養的,你回憶一下小時候上課有沒有這樣沉默過呢,是不是把這樣的習慣帶入職場中了?

那怎麼提高反應力呢?從10歲到30歲,要自覺的鍛鍊反應力,多出聲、多發言、有表情。

就不說那種一對一交流的場合,在集體場合,你需要時刻集中精神、養成習慣,注意留意你周圍的人或者跟這個場合有關的主體。比如,在需要提問的場合,你最好力爭第一個提問,這樣可以大概率避免別人提同樣的問題。提問時可以參考《12個工作的基本》中的方法,先對演講者表示感謝,再自報家門,最後把關心的問題歸納為一個問題,簡明扼要的提問。

除了主動的語言交流,還可以通過非語言的表情和動作。心理學家梅拉賓試驗得出,在人際交往中,雙方的態度=表情*55%+聲音*38%+言談*7%,你看語言只起到7%的作用,大部分是靠表情來判斷對方的態度。比如,開會時與會議發言人進行目光交流,對贊同的部分點頭示意,對方在不自覺中就會增加對你的好感度,並增強對你產生訴求的慾望。

馮侖前段時間過生日時分享給他女兒的經驗,告誡她不要怕別人說自己“不成熟”,要主動交流分享。這點還帶來特別大的好處是,通過交流可以使你的思想得到意外的碰撞,使你的思想更豐富、更睿智。

2 親和力:用微笑和語言吸引對方

你公司有這樣的人嗎?在樓道或電梯間碰到了,假裝看手機或打電話,與你擦肩而過,也不同你打招呼,哪怕前段時間你還幫過他一個大忙。而有的人大老遠看見你,就邊喊邊笑著跟你打招呼:最近怎麼樣啊,最近幹得不錯啊。你願意親近哪樣的人?

親和力強的人,在職場上與別人協調配合的難度很小,即使協調中出現小問題也容易溝通解決。而親和力差的人,別人不願與他配合,自然步履維艱,頓覺懷才不遇,別人都不理解他。

為什麼從10歲開始培養呢?親和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成長環境培養起來的,十分適合小孩和年輕人。有時只要對長輩報以微笑,就能贏得長輩的信任,在各方面很自然地取得長輩的支持。

那怎麼提高親和力呢?從10歲到30歲,要用心練習面對面和不見面的人際交往準則。

對面對面的親和力來說,特別典型的是日本田中角榮首相,他當年以初中學歷就任內閣的大藏大臣後,參與首相競選。

作為首相對待選民,竟然在路上遇到10年不見的人時,他也能說出對方的全名,並詢問對方“你的奶奶身體還好嗎”,正是這點幫助初中學歷的田中角榮贏得了大選。

我第一個工作單位的領導就曾告誡我,見別人第一面首先要先記住對方的名字。下次見面要叫姓加職務,以示尊重。當時我單位上千人,他能叫的上來每個跟他有過工作接觸的人的名字。正是這樣的小細節,讓他在35歲的年紀就已經成為了局級領導幹部。

不見面的親和力在現代社會中同樣重要。比如你打電話給別人溝通事情,如果什麼寒暄都沒有直接說事,不是熟悉到閨蜜或哥們的程度,別人一定會覺得突兀。低段位的可以說天氣不錯,問候下工作忙嗎。高段位的可以結合兩人的關係,對共同的朋友或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促進相互信任感。

作為一種技能,大久保幸夫研究表明,親和力可以通過鍛鍊管理自己的表情,以及模仿親和力強的人的說法方式和行為舉止逐步掌握。

3 樂觀力:戰略性地消除壓力轉化為動力

《12個工作的基本》裡舉了個例子,兩個便利店員工正從紙箱裡取出商品擺在貨架上,有人問員工A:“你在做什麼?”A的回答是:“如你所見,我正在從紙箱裡取出商品。”那人又問員工B同樣的問題,B的回答則是:“我正在擺這種新商品,想試試看到底好不好賣。”

如果面對商品堆積的情形,把工作當成僅僅是完成任務的A自然會覺得壓力倍增,而把工作當成自己事業的B就應用積極思考的方式,成功地把壓力轉化為了積累自己能力的動力。

為什麼從10歲開始培養呢?樂觀力是面對壓力的態度,而壓力最早來自病理學家漢斯.賽利的研究所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成長和發育中所必需的壓力。

那怎麼提高樂觀力呢?從10歲到60歲,始終要用積極思考正面應對壓力。

提高樂觀力,就要養成直面壓力的心態,像上面的員工B一樣以積極思考的心態看待挫折和挑戰。

就拿衰老舉例。

人都怕老,看怎麼看待。巴爾的摩跟蹤18歲到49歲的成年人的老齡化縱向研究表明,樂觀看待衰老的人心臟病幾率低80%。

再說女人,特別怕老,普通女人都怕,何況那些影視明星,很多人甚至把保養當成她們的工作。但你看多次獲得電影節影后的顏丙燕,我看她從來都不懼怕衰老,出鏡毫不掩飾的皺紋,用自己的滄桑扮演的角色反倒更讓人感覺真實。

該你升職,老闆卻讓別人升職?10歲起就該有的4種能力,你有了嗎

顏丙燕

再比如,一直不肯服老的高圓圓,在39歲時拍攝了《我,39了》,裡面第一次承認自己作為演員不是很有天賦,出道20多年後拍攝《搜索》時甚至重拍了幾十次,但仍然會努力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把每次表演當成進步的機會。自從她這樣想,感覺她出鏡頭更放鬆了,表演效果更好了,不那麼跟自己擰巴了。

壓力並不可怕,就像《自控力》一書中說過的觀點,“與其逃避不適,不如追求意義”。

4 目標發現力:主動謀事而非被動做事

我的領導給我講過他兩個下屬的故事。員工A已經工作多年,任勞任怨,性格溫和。員工B思維新奇,年輕氣盛。在單位推薦提拔人選時,A滿心以為自己勝券在握,沒想到結果是B。A滿心委屈地去找領導討說法,領導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他上週的新媒體方案。他說,按照領導要求的成本,計劃組織兩次媒體推廣會,可以加粉1萬左右。領導把B做的方案拿出來,B詳細對比了組織線下推廣、線上互推、媒體矩陣等三種方式的成本和效果,最終指出只要按原計劃成本的一半,就可以增粉5萬左右,並提出了詳細的持續性增粉方案。

大久保幸夫說,日本有個詞叫做“待命族”,就是指沒有上司指令就什麼也不做的人。其實職場中上司說一句,下屬做一句的人大有人在。對工作和生活都缺乏目標和規劃,工作多年後依然碌碌無為。

沒有夢想,就沒有目標,就沒有引導行動的指示明燈。

要想提升目標發現力,就要從10歲到50歲努力實現從夢想到目標、從目標到行動的轉換。

把夢想分解為近期目標,再找準近期目標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距,用實際行動來消除差距。

比如,想通過自媒體賺錢是夢想,近期目標是在今日頭條上獲得10篇青雲計劃,那現在還沒有得到原創,這個近期目標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距就是原創標和獲得原創以後持續在垂直領域更新文章。那麼,每週閱讀兩本書,輸出兩瓶書評,以及針對時事熱點發表一篇垂直領域的圖文就是實際行動。

大久保幸夫用理論和實例展示了這4種從10歲起就該練習擁有的技能,這是《12個工作的基本》的開篇。如果你在職場上真的遭到懷才不遇的難題,你可以從反應力、親和力、樂觀力、目標發現力上先去找找有沒有問題。如果有,按照給出的方法切實的改、踏實的做,做到了你一定會有變化,下一次提拔的一定是你!

有理想,有目標,有行動,才能有收穫。

祝你一生遇伯樂。

與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