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阿德勒

01 同样被大哥哥“欺负”,两个孩子的不同反应

小区里一群男孩子在玩儿枪战游戏,有五六岁的,也有十来岁的,玩儿得很是热闹。男孩们都是自带玩具枪,有98K、AK47、加特林,还有手枪样式的。抱歉我只知道这几种,反正就是种类很多,有自动连发的也有手动单发的。

有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10来岁的大哥哥面前就是小不点。

有一个男孩玩了一小会儿就哭着跑向妈妈,“妈妈他们欺负我,他们抢我的枪,让我用他们的小枪……”然后这个男孩就跟妈妈一起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群孩子继续玩儿。

另一个男孩遭遇了同样的境遇,他的自动版加特林被一个大哥哥拿走用了,他用的是大哥哥的小手枪,他依然乐呵呵地玩着,当他的小跟班,就这样玩了一下午。

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乍一看,这两个孩子都被大哥哥“欺负”了。大哥哥拿走了好用的枪,第二个男孩也抗争了,被大哥哥推了一个踉跄,差点摔在地上。在大人看来就是赤果果的以大欺小。

但即使是做小跟班,那个男孩也玩得很开心。游戏结束后兴高采烈地讲述这半天的枪战经历,丝毫没觉得自己被欺负,遭受了不公平。甚至还跟推他的大哥哥加了好友,俩人决定第二天同一时间继续枪战。

我为啥知道这么多呢,因为那个被推的小男孩是我儿子。正好最近我在看阿德勒的书,孩子们的这场游戏,让我对心理学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两个小男孩儿的表现,诠释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

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02 “原因论”和“目的论”,同一件事的不同解读

在说这两个理论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很多人对弗洛伊德的名字比较熟悉,他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大师,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人,也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奠基人。很多心理学分支都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化而来的。

阿德勒的名字就有些小众,但阿德勒在心理学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是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比如今天让我感慨的这件事,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一个代表的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一个代表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论”。


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崇尚“原因论”,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梦的解析》,他认为人之所以变成现在的样子,是因为过去经历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给人剖析童年经历,找到深埋在心中的创伤,进而找到现在问题的症结。

但阿德勒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就像坐错车误入武汉的大连小伙蒋文强。武汉封城走不了,留在武汉找不到酒店。他没有抱怨“来得不说时候”,也没有诉苦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住的地方,那就找个工作,于误打误撞找到“日薪500,包吃包住”的志愿者工作。吃住不愁,能为抗击病毒做贡献,还一不小心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连”。

但不是所有因故滞留武汉的人都成了“大连”,还有一些人四处流浪,靠接济度日。同样的处境,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03 纠结原因只会止步不前,明确目的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生病的人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告诉他,你感冒是因为昨天下雨你穿得少,还被雨淋湿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才会感冒。很显然,医生这样的话,并不能让你心甘情愿的为诊费买单。

因为你并不是只想知道生病的原因,你更想要明确治疗的方案。“原因论”就像是诊断原因的大师,“目的论”才会告诉你前行的方向。

回到两个孩子身上来,第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身边说大哥哥欺负他,还举了很有力的证据,原因分析得很好,但最终他只能坐在长椅上,羡慕的看别人玩。

第二个孩子没有找“被欺负”的原因,他想跟这些大哥哥一起玩,他明确自己的目的,所以他忍了很多事儿,只要能一起玩就行。

“大连”也是目的论的践行者,被迫滞留武汉,他没有怨天尤人,躲在原因的分析里止步不前,而是积极想办法,度过眼前的难关。

这些事例都证明,

原因论纠结过去,目的论着眼于未来。

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有个朋友装修房子,因为疫情将近两个月没去过。她拿钥匙开门,发现钥匙不能完全插进去,一点也拧不动,开了半天门都没开。

她很气愤地给我打电话,一定是装修公司的人把钥匙弄折,卡在里边了。要不然钥匙怎么会伸不进去呢?然后又附带说了很多装修公司的坏话。

电话还没挂断,她正在开的那扇门从里边打开了,原来是她开错了门。她就是被“原因论”控制了,钥匙开不开门,她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认定了“门打不开”这个事实,一直在找原因解释。

如果她能用目的论去思考,我的目的是“把门打开”,我现在开不开门,我应该怎么办?先确认打的是正确的门,锁可能长时间不用锈住了,找一些机油或找个修锁匠来帮忙。

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通过有目的的分析,既能避免那一堆无用的吐槽,还能快速解决问题。

04 看起来无可辩驳的理由,只是人们逃避的工具

分析原因也很重要,可以通过正确分析原因,可以避免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阿德勒告诉我们,就算经历的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人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她觉得这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于是她去找心理咨询师。她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她想恢复正常后就去向心仪的男孩表白。

但实际上,她的脸红恐惧症只是她自我逃避的武器,因为她想着“我之所以不能向心仪的男生表白,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这样的借口能让她心安理得的不去告白,因为她最害怕的,其实是告白之后被拒绝。

心理咨询师当然不会把这一切说破,他认真的治疗女孩脸红的问题,鼓励女孩勇敢走出去,和更多的人成为朋友,跟朋友一起约那个男孩出来玩。然后,男孩主动向女孩表白了。女孩再也没有提到过她的脸红恐惧症。

包吃包住的“大连”,等待救助的流浪汉: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不做某件事情找了太多的借口,比如,我在公司干的不好,是因为公司领导排挤我,因为我不是他的老乡,不是他的校友;我没办法融入公司环境,因为我是外地人,公司同事不欢迎外地人。这些看起来无可辩驳的原因,其实只是你逃避努力还可能失败的借口,因为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失败。

现在想想在你的生活里,是不是也有很多无可辩驳的借口呢?我没时间看书,因为我要照顾孩子,要做家务。我在公司得不到重用,因为公司歧视女性。这些原因会让你心安理得的躺在安乐窝里不思进取,只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记住阿德勒的话,决定我们现在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孩子的确会占用我们很多时间,但孩子同样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

不要总找原因来迷惑自己,别被原因论困在过去。明确自己的目的,朝着目的去努力,不纠结于过去,放眼于未来,才会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