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真正的自己

我熬夜看完《無聲告白》,掩卷後不禁感嘆原來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生活的本質遠比電影來的苦澀得多。我被書中一家人的安靜卻又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精準的用詞所深深吸引,它具有吸引人的強效魔力、拖拽著你探尋其中的秘密。書中一開始就宣告主人公莉迪亞死了,然後用倒序的方式講述這一家的愛恨情仇。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出身在弗吉尼亞的白人女孩,自小父親拋棄了她們母女,她母親獨自一人把她養大,可她卻非常痛恨她的母親,她討厭母親平庸的價值觀、希望成為特立獨行、出類拔萃的人。所以,瑪麗琳從小就很努力,勵志當女醫生,後來如願考上了哈弗大學。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華裔男孩,父母是偷渡來美國的,在學校裡做勤雜工,因自己的血統和父母的工作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旁人的嘲弄和排擠中長大的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合群、受人歡迎,所幸他是一個勤奮且聰明的人,後來考入哈弗大學。


在詹姆斯•李研究生最後的階段遇到了當時上大學的瑪麗琳,一如浪漫的電影鏡頭,他們最墜入愛河,後來瑪麗琳因懷孕而退學結婚了。婚後瑪麗琳當起了家庭主婦,詹姆斯•李則在伍德米德當起大學教授。隨後,他們有了一雙兒女,也就是莉迪亞和內斯。

瑪麗琳生性是一個不甘平庸的女性,怎會被繁瑣的家庭瑣事給困住?心底裡那個當醫生的火苗重新燃燒起來,催促她逃離讓她窒息的家庭。於是她連道別都沒有便拋下所有,重新到哈弗大學讀本科,故事轉了一個輪迴又重新回到原點,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便只能作罷、回家安心養胎。


這一次,瑪麗琳徹底放棄了她的醫生夢,於是她把自己的夢想理所當然地寄託在莉迪亞的身上。因為在失去媽媽的兩個月裡,莉迪亞告訴自己媽媽要求她做什麼,她就會做什麼,只要媽媽能回到她身邊。於是,莉迪亞一直迎合瑪麗琳的要求,上高一的她被要求上高二的物理課,放學只能回家做作業,生日禮物只收到有關醫學的書。

《無聲告白》: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李對莉迪亞也疼愛有加,他知道莉迪亞因血統原因會被同學排斥,所以希望她多交些朋友。於是她每天把耳朵放在聽筒旁邊假裝打電話,在餐桌上談論她的假朋友們事情……父母對莉迪亞格外“寵愛”,總是忽略內斯和漢娜,因此,他們三兄妹的關係是既彼此惺惺相惜又相互冷淡疏離。


瑪麗琳以為她走的理直氣壯、毫無傷害,卻未曾料到她的離去早已把詹姆斯•李、內斯和莉迪亞的內心撕的粉碎,就算後來傷口癒合,可蜿蜒醜陋的痂痕時刻提醒著他們曾經的悲傷與茫然。詹姆斯•李在瑪麗琳走後找了他的助教路易莎做情人,雖然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可是把悲傷做為自己出軌的藉口未免也太荒誕了,如果人人都在受到重大打擊後出軌亂搞,這世界將變成放縱¬—悲痛—放縱的惡性循環。


莉迪亞知道哥哥內斯很討厭傑克,於是故意和傑克走的很近,她發現傑克並不是傳言所說的花花公子,而是用情專一的善良大男孩,慢慢接觸後發現自己喜歡上傑克。幾乎同一時間段,她的妹妹漢娜也對傑克有好感,漢娜以為傑克喜歡莉迪亞而傷心不已。

我以為事情會順著這個方向發展,可文末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莉迪亞和漢娜的真正情敵是她們的哥哥內斯!原來,傑克接近莉迪亞只是因為她是內斯的妹妹,他想從她那獲知內斯的消息。


其實莉迪亞和內斯生性敏感,從細枝末節中就知曉他們父親出軌,莉迪亞見到路易莎後,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她的怒火已經再也壓抑不住了,她心裡的某種東西翻到了,碎裂了。”


在經歷一系列的不堪與隱忍後,作者寫道,莉迪亞的內心正在發生變化,她站在一條遠離地面、十分危險的狹窄巖架上,她在極力保持平衡。她的臉冰冷僵硬、她的身體在輕微地顫抖,從她聳起的肩膀和緊咬的牙關能感覺到,她可能抖成碎片。連媽媽的一個吻,都像紅色的傷痕,讓她感到窒息。最終她選擇投湖自盡。


瑪麗琳和詹姆斯在失去女兒後痛定思痛,反思他們所做的行為,兩人開始真正迴歸家庭,珍惜孩子和對方。內斯和傑克在莉迪亞跳湖的地方打了一架,內斯不慎跌進湖裡,由於本能他並沒有沉入湖底,反而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他開始學會放下偏執。最後,內斯和傑克並沒有在一起,這樣的開放式的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無聲告白》: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真正的自己


小說想要傳達的是,我們終此一生都在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尋真正的自己。可我看到的是,我們在擺脫他人的期待過程中往往會陷入偏執,尚未實現夢想時便會墜入另一個惡性循環。瑪麗琳想要擺脫她母親的束縛,她努力地追求特立獨行,在我看來,她本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只因為在她人生的分岔路口作了三次。


第一次,在上大學期間懷孕,便輟學當家庭主婦。如果她真的喜歡當醫生,她大可以打胎繼續完成學業,這樣她一定能當上醫生,畢業後再結婚生子也不遲。第二次,她受不了家庭主婦瑣碎的生活,她又開始作,她拋夫棄子去上大學,妄想畢業後當醫生。第三次,當她再次懷孕迴歸家庭後,她把莉迪亞當成實現她醫生夢想的工具,最後把她活生生逼死。

我在想,如果莉迪亞敢於向她父母說不,這樣的抵抗會不會有效?她還會不會被逼死?答案顯然不會,在那樣逼仄壓抑的環境裡,沒有人能打破它的平衡,因為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宿命。


所以說,女生不是在嫁人後就能解決所有的事情,很多事情,比如夢想,要在婚前完成,不然會像瑪麗琳一樣在痛苦與掙扎中蹉跎了歲月、耽誤了孩子。瑪麗琳說,她不想變成她媽媽一樣的人,可最終她還是變得和她媽媽一樣——嘮叨、平庸,生氣時的歇斯底里,教育孩子時的專治獨裁……

我們在擺脫他人的束縛過程中,是否有些東西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也許,至少我們應該嘗試把內心的願望說出來,並且去實踐它,哪怕實現它有多困難,只要內心的火焰不滅,就還有希望。

願我們都能擺脫期待,活出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