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应不应该发动阿登战役?

生活360x


关于阿登战役的事情,德国是否应该发动确实值得讨论一下,这场战役实际是德军在西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理论上来说,如果成功的话,对整个战争进程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德国已经没有能力为发动这场战役提供所需人力,物力,实际不具备发动这场战役所需的全部条件。

经过数年的消耗之后,德国军队的精锐已经不多了,拥有的作战物资等等也不足以保证这一点。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德国人却不得不赌一把,因为对于德国来说,如果不发动这场战役,保存下来的力量在接下来的行动当中也不见得能发挥什么好的效果,战局对于德国已经非常不利,这是最后的赌一把。

德国通过这场战役,有效的组织了一次对西线盟军的进攻行动,对战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否则的话,盟盟军在西线的行动可能会更快一点,在拖廷盟军行动上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麦田军事观察


我是冬雨AK,说下看法,我认为发动阿登战役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必死无疑的结局,不如放手一搏!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局势对德国越发不利,经过三个多月的作战,盟军已经攻入德国本土,东线的苏军的攻势也越发猛烈,此时但凡眼光清楚的人都意识到德国已经是必败无疑,此时的希特勒也很清楚,因此他计划了阿登战役这一冒险计划,拿德军剩下的全部家底豪赌一把,计划集中优势兵力从阿登森林冲出来,强渡马斯河,直冲安特卫普港和布鲁塞尔然后夺取补给,将盟军分割包围,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进而在优势条件下与盟军谈判求和,然后集中兵力对付东线苏军

但战役准备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首先,44年的德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常年征战使得作战部队编制严重不足,基本只有标准一半的编制,武器装备也不齐整,更主要的是没有制空权,而盟军在各个方面都要比德军强的多,所以,当希特勒将计划告诉手下的时候,遭到部下的一致反对,但在希特勒的强硬要求之下,计划得以继续实施,希特勒更是千方百计的为部队补充兵员,甚至将青少年编入部队,从东线调部队。

应该讲阿登战役的突然性是达到了,1944年12月16日拂晓德军突然发动袭击,完全将美军打懵了,德军顺利突破美军防线,但随着盟军总部反应过来,再加上天气好转,情况开始对德军不利,1945年1月8日,希特勒下令德军撤退,德军被盟军赶回了初始攻击位置。

阿登战役作为西线最大规模的反击战,从战术上是成功的,但在战略上是失败的,它将德军最后一丝力量消耗殆尽,盟军再也没有遭到有效抵抗,短短四个月后,纳粹德国宣布投降


冬雨AK


我认为不管阿登战役的结果如何,德军都应该发动一次这样的反击作战。毕竟在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已经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绝境,如果不能取得一次突破性的反击胜利,那么德国根本没有任何机会翻盘。假如德军的反击能够奏效,那么德军在西线的压力将会大大减弱,即使不能把盟军赶下海,德军也能够赢得一段时间的战略主动权,最起码可以让德国投降的时间向后拖延。

相比于东线的苏联红军,西线的英美军队要更加容易对付,英美军队和德军交手的时间不长,而且英美军队一直都是一路凯歌,缺乏对德军的防范。事实上在阿登战役前期,德军打了英美军队一个措手不及,英美军队险些就全线崩溃。只是德国的后续力量过于薄弱,根本没有能力扩大战果,而且英美军队的后勤保障充足,士兵装备精良,还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因此在阿登战役后期,德国的进攻势头下降,最后失败的退出了战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登战役的失败也加快了德国失败的速度。在阿登战役失败前,德国还拥有一定的精锐部队,具备反击盟军的能力。而在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德军失去了最后的反击能力,盟军的进攻速度开始势不可挡,由于德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盟军的轰炸范围内,希特勒根本无法补充战争损耗的装备,这次战役也被称为西线战场“伟大的转折点”。

其实阿登战役就像是一次赌博,赢了德国能够推迟投降的时间,输了德国投降的时间会提前。希特勒一直都有一种赌徒的心理,只要是有一线希望的事情,希特勒就敢于去做。德军从阿登山脉进军,不到40天击垮了法国,就是靠着希特勒的赌徒心理。因此对于当时的希特勒来说,打一次阿登战役,要比等着盟军来进攻更加符合德国的现状,至少阿登战役还有一定胜利的希望,而坐等着盟军进攻肯定会失败。


军武小咖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阿登战役的发起背景和目的,是否达到作战目的,是评价它该不该发起的关键标准,而发起者的作战目的是否有必要,也是个不可忽视的考虑方向。

阿登战役的发起者自然是希特勒,其目的是夺取西线盟军重要的补给港口“安特卫普”,并消灭比利时境内的部分美军部队,将西部战线从新推回法国境内,夺回5个多月前失去的西线主动权。他的手下将领包括古德里安和莫德尔在内,都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这次战役的大背景注定它不可能成功。

战役目的不可能达到,任何尝试都是浪费兵力。

西线德军总司令隆德施泰德和B集团军司令莫德尔认为:以德军苦战4年后的残存力量,不可能重演1940年夏季(法国战役)的辉煌。且刚刚在法国奋战3个月的德军西线部队(阿登战役开始于12月,但早在9月就开始讨论了,此时距离诺曼底登陆刚刚3个月,此时德军在西线的兵力相当于25个师),已经兵困马乏到连守卫莱茵河防线都吃力的地步,向正面的300多万美英联军发动进攻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战役开始仅仅8天,盟军就动员了60万人参战,而德军只有25万,双方的实力差距可见一斑。

(虎王坦克是德军发动阿登作战的重要信心来源)

1940年法国战役的创造神话,得益于德国空军绝对制空权和强大实力,当时德军的飞机数量不仅占据优势(4100架),还有数量众多的容克Ju-88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这种俯冲轰炸机为装甲部队拔除了一切障碍物,确保穿插迂回的闪电战术顺利进行,可以说空中优势是阿登反击战能否完成的主要因素。

(盟军牢牢掌握制空权,注定德军要失败)

而在1944年的12月份,德国空军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些,它仅有800架飞机可用了,地面部队只能选在恶劣天气行动,消耗宝贵的坦克和步兵一步步推进,想攻占安特卫普是不可能的。

古德里安则认为,德军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向西线反攻没有必要。且在大多数德国指挥官心里,向西线发动反攻是没有必要的。

苏联人的兵锋已经进抵维斯瓦河,只要一次小规模进攻就能打到柏林城下,德军需要集中兵力阻挡东方的苏联大军,而不是冒险在西线孤注一掷。古德里安的理由很有说服力,而且也符合绝大多数德军指挥官的心里(他们都希望向西线盟军投降,尽可能保住德国的东部领土和生命)。

希特勒凝聚25万人马(整个战役投入的部队高达60万人)发动阿登战役,抽空了东线德军的一切后备力量,使苏联人在1945年1月12日在东线发起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异常顺利,让柏林战役提前几个月爆发,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更导致战后德国丧失了更多东部领土。

因此说,阿登战役真不应该发动,与其在西线进行毫无疑义的挣扎,倒不如集中兵力阻挡苏联军队向西推进,尽可能将德国领土让给美英联军,最好将柏林也交给他们占领,这样一来德国还能最大限度的保有领土,这是战争末期绝大部分德国军人的想法。

阿登战役得不偿失,不仅没能达到作战目的反而消耗了德国最后的攻击力量,加速了第三帝国的衰败,从这一点来说它真的不应该被发起;就算德军成功夺回比利时、夺回西线作战的主动权,英美法三国也不可能单独与德国讲和,盟军突破莱茵河进入德国腹地是迟早的事,因此,整个战役没有发起的必要。

阿登战役的德军作战部队,以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为主要突击力量,兵力包括7个装甲师和13个步兵师,前后投入的坦克在1000辆以上,这股兵力如果用到东线作战,可能攻占柏林的就不是苏联红军了。


兵器世界


对于德国来说,发动阿登反击战是一件非常合乎军事逻辑的选择。

诺曼底和白俄罗斯战役给予了德军沉重打击。尤其是地盘的丧失,使德国丧失重要的防御纵深,而且是处于三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德军在西线打的十分艰苦,没有空中保护伞的掩护,
德军的机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美英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和苏军已经是形成了东西对进的态势,从整个形势来看,是同盟国军队从3个方向德国向德国本土进军,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是处于一种内线作战的状态。

内线作战就是本方面临敌军几个不同方向的进攻,这种状态下本方军队位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这种状况内线位置的一方面临几个方向的进攻一般来说是比较被动的,但是内线位置的一方的优势在于由于本方的军队到任意一个进攻方向的距离都很近,这样就存在了各个击破的可能,象后金在萨尔浒战役那样,具体的说就是那句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而对子德国来说,德国军人最为忌惮的两线作战已经成为了现实,这种情况下,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在同盟国的三路大军中选择一路实施重点打击,首先击败一路,然后集中兵力分别在对付另外两路,当时的几个方向,苏军那边迅速击败苏军已经是不可能,而且当时的苏军压力对于德国极大,而意大利方向地形狭窄,盟国进攻就是十分困难,而德军进攻攻守转换,也很难速战速决。内线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如果是自己和敌人打成胶着了,无法迅速解决战斗,那可就麻烦了。
阿登反击战中德军的计划,目标是安特卫普。


德国在西线最后的反击,没有达成德军的预定目标。

而在法国的盟军,虽然是在之前横扫法国,但是自身由于没有一个可靠的港口,加上法国的铁路系统在之前盟军的轰炸中被破坏的太厉害了,一时间无法利用,所以300万大军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后勤困难,攻势出现了一定的困顿,这种情况表明盟军的进攻已经接近进攻的顶点,通常这种情况下,就轮到德军反攻了。

德军在阿登反击战中已经是挖地三尺,把能够调动的精锐部队
全部调出来了。


英美军的战斗力,在德军看来还是有一些稚嫩,但是在阿登,德军发现自己轻敌了。

不过,一线的德军将领一般都反对这个反击的计划,理由是一个盟国的空军,还有就是德军缺乏油料,以及由于德军在诺曼底和白俄罗斯两个战役中损兵折将,无法最大限度的集中优势兵力。但是,按照德军将领意见不发动阿登反击战那又怎么样?德军的防御已经是无法抵挡美英军和苏军的进攻了,东线由于还有一些东欧小国作为屏障,有一定的回旋余地,而西线没有这个回旋空间,况且所谓的齐格飞防线吹牛的成分更大,况且二战以来没有任何那种要塞还能够守得住,都是在进攻一方的高强度火力打击之下而土崩瓦解,苏联人在塞瓦斯托波尔已经是守的够顽强的了,最后还不是被曼施坦因攻了下来。

这种死守以拖待变的方针实际上对于德军是最不利,时间不属于德国,时间拖的越长,德军输的更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红色手电筒


如果说阿登反击战是希特勒这位战争狂人的西线最后的赌博,那黄色方案1个半月击败法国何尝不是如此?

1944年9月12日在西线英、美盟军高歌猛进时,希特勒就敏锐的觉察到盟军师老兵疲、后勤补给供应不上的短板,他决定在阿登地区再实施一次类似敦刻尔克式的打击,围歼20—30个师的盟军,从而迫使英、美盟国坐到谈判桌前,稳定战线寻求和平。10月9日最高统帅部约德尔向希特勒呈送反攻计划草案,战役选择在比利时南部的阿登地区展开,目标是盟军重要的补给基地安特卫普。11月3日约德尔向西线德军将领传达阿登反击战计划概要,11月10日希特勒签署阿登攻势命令,强调以安特卫普为目标歼灭盟军重兵集团,以“扭转西线战局、甚至是整个战争的局面。”而此时的盟军高层从远征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副司令蒙哥马利、美第21集团军群司令布拉德利、英第2集团军群司令邓普西都未清醒的认识到德军还具有反攻的信心和实力,他们傲慢与偏见的认为固然盟军在9—12月遭受了阿纳姆战役、亚琛战役、许特根森林之战、洛林战役、阿尔萨斯的僵局等诸多挫折与不幸,但因燃料的短缺与德军的虚弱,德军不足以发动“一场真正的反攻。”阿登反击战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给美军造成二战单次战役最高的伤、亡、俘数,9万余人。

战争从来从属于政治!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德国应无条件投降时,决定了纳粹政权“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更因其种族灭绝政策和大规模的战场杀戮,迎接希特勒等人的注定是死亡的命运,侥幸行险不失为种良策,远胜坐以待毙、无所作为。在阿登地区实施反击绝对正确,不过德军将领们对此的不甘不愿和三心二意、对战役指挥的失误放大了希特勒战略决策的缺陷而已!龙德施泰特等人的以铲除亚珲突出部为目标的小解决方案和应退守莱茵河的防御策略或许能让德国更好的苟延残喘,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进攻不力,由曼托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实施主攻延误时间何人应承担罪责?


历史扒粪机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德军为何要发动阿登战役

阿登战役其实是德军在战争后期发动的反攻战役,是帝国崩溃前回光返照的表现,德军集结所有精锐和装甲部队向闪击法国那样,进行一场大反攻,想再来一次闪击法国,可惜德国不比以前再加上希特勒的狂妄自大,结果导致失败。德国想和盟军谈判并且盟国和苏联已经意识形态逐渐冲突,盟国都预料到了下一场战争,所以德国利用这点,打算打一场反击战,将盟国打在谈判桌上,并将所有兵力东调和苏联决一死战。没准还能保存纳粹政权。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希特勒其实发动阿登战役,在小编眼里我觉得还是正确的,毕竟都已经到了那种境地了,是时候该拼一拼了。正所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在战争后期也就是44年,盟国士兵都知道希特勒是强弩之末,战争迟早会胜利,所以导致不少人有了轻敌的表现同时也导致不作为的情况发生,德军利用这点,希望战事能发生改变。可惜此时的帝国已经不是39年的帝国,由于自身很多的原因导致战役的失败。此时的德军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军中出了疯子就是刚入伍的新兵,作战能力强的军人都基本在前期战死,举个例子,德军潜入后方,大量的德国空降兵由于不熟练根本达到不了指定作战地点,甚至德军步行一段时间才能到达,有的直接不知道飞哪去了,其次,德军武器并没有向前期三号、四号坦克轻便快捷能有效机动,后期的德国坦克和移动的碉堡一样,又大又粗又厚,机动性极差。德国的后勤补给又差,哪有盟军财大气粗,德军一边进攻,一边要担心断粮。德军只是前期效果不错,后期由于主要原因就是装备补给和战斗力下降直接导致阿登战役的失败。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鹏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结论是不应该。

因为当时战局已经很明确,德军已经必败无疑。

当时情况已经非常恶劣,坏事多如牛毛。

其一是德军已经失去制空权,德国空军实力所剩无几。相反,英美空军实力极为强大,将一线德军实力削弱十分之一,补给摧毁接近百分之五十,公路铁路也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军在敌人巨大的空中优势下,几乎无法作战。

以著名的钢铁死神魏特曼为例,他所在的重坦克营行军到前线的时候,三分之一坦克需要修理或者已经被摧毁,不能作战。

其二,盟军实力占据绝对优势。除了东线苏军野战军超过800万,西线英法美等军队总兵力超过600万,总兵力是德军一倍有余,重武器更是二三倍数量。

这种情况下,德军就算又三头六臂也挡不住,必败无疑。

其三,德军已经没有什么盟友和战略资源。在敌人压迫下,罗马尼亚油田遭受轰炸,几乎不能出产石油,德国战争机器的血液没了。意大利早就投降,罗马尼亚也宣布投降,轴心国仅剩下匈牙利和 在意大利北部苟延残喘的墨索尼里政权,以及自顾不暇的日本。

可以说,轴心国已经完蛋。

更重要的是,即便阿登反击战获胜,顶多支持英美军队的推进而已。

因英美军队强大实力,就算阿登反击战的二三十万部队损失掉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迅速可以补充。

实际上,20万德军刚刚发动攻势几天后,英美军队就猛增到40万规模,最终是60万。那么,20万德军甚至连自保都困难,怎么可能会在进攻中胜利呢?

所以,阿登反击战根本就不该打,不如保留实力节节败退,还可以延缓第三帝国灭亡时间。

其实希特勒自己也知道阿登反击战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非常冒险。

但就像希特勒最后在柏林命令史坦纳的残兵败将,去攻击十倍数量的苏军,以获取根本不可能的胜利一样:希特勒明知道败局已定,但绝对不愿意坐以待毙,需要垂死挣扎,哪怕有万分之一的胜利希望。


萨沙


阿登战役或者突出部之战,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二战末期德国在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阿登地区发动的反攻。实际上到这个阶段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阿登战役投入的是最后的生力军,本指望能一记重拳将盟军分割消灭一部分。通过歼灭战的方式取得战场主动并迫使美英联军坐下来谈判,然后缓解并能集中力量用于东部战线。

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而且达到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美军整个战役伤亡15000人,受伤47500另外还有23000被俘或失踪,第106步兵师三个团中有两个甚至被迫投降。按希特勒的设想试图通过西线最后一次攻势,迫使盟军从德国本土撤出并重新夺回西线主动权,不过问题就在于这时的德军已经不是二战初期的兵强马壮。

为了弥补西线德军兵力匮乏的事实,希特勒动用一切手段筹集可供阿登反击战的人员和装备,将大量后勤人员、海军和空军部队人员转为步兵。同时还组建了“人民近卫军”征招16岁到60岁的男性入伍,只经过不到两个月训练就投入战场。更令德军将领头疼的是希特勒还从东线调集部分部队前往阿登地区,这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完全是冒险寄希望于想象。

短时间内希特勒东拼西凑了20个师约25万人,德军正面115千米防线上的美军总计8.3万人,在局部形成优势再加上战役发起的突然性打了美国人一直措手不及。但是回过神的美军发起反攻,东线苏军也提前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已耗尽最后一批生力军的德军只能撤退,付出了12万人及数百辆坦克1000多架飞机的代价。

战役的结果是德军损耗无法弥补,而盟军却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军火和人力资源补充,在此之后德军彻底丧失反攻能力直到四个月后战败投降。阿登战役是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白白损耗了大批人员和装备,至少在当时德军应该尽量保存实力,收缩防线可能还可以撑的更久一些。


河东三叔


当然不应该了,

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资源枯竭,西线向盟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反击战,事实上讲是有心无力,可是他仍然不顾一切的把东线金贵的预备队全数西调,德军进攻的锋芒没几天就被磨损成了钝刀,后来元首不管不顾竟然任命希姆莱为总指挥更是乱来,偏偏天气好转,东线苏军提前发动进攻,这两个因素使得德军的装甲力量和补给物资完全耗干,输的更快。

其实希特勒这种时候的心理,跟现在的很多企业老总差不多,自己的企业濒临破产之时,他们的最普遍选择就是豁出去高息借钱,然后再去硬博一记,说不定就起死回生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