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應不應該發動阿登戰役?

生活360x


關於阿登戰役的事情,德國是否應該發動確實值得討論一下,這場戰役實際是德軍在西線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役,理論上來說,如果成功的話,對整個戰爭進程有相當大的影響,但是德國已經沒有能力為發動這場戰役提供所需人力,物力,實際不具備發動這場戰役所需的全部條件。

經過數年的消耗之後,德國軍隊的精銳已經不多了,擁有的作戰物資等等也不足以保證這一點。但是在當時情況下,德國人卻不得不賭一把,因為對於德國來說,如果不發動這場戰役,保存下來的力量在接下來的行動當中也不見得能發揮什麼好的效果,戰局對於德國已經非常不利,這是最後的賭一把。

德國通過這場戰役,有效的組織了一次對西線盟軍的進攻行動,對戰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否則的話,盟盟軍在西線的行動可能會更快一點,在拖廷盟軍行動上還是有一定的效果。


麥田軍事觀察


我是冬雨AK,說下看法,我認為發動阿登戰役還是很有必要的,面對必死無疑的結局,不如放手一搏!

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局勢對德國越發不利,經過三個多月的作戰,盟軍已經攻入德國本土,東線的蘇軍的攻勢也越發猛烈,此時但凡眼光清楚的人都意識到德國已經是必敗無疑,此時的希特勒也很清楚,因此他計劃了阿登戰役這一冒險計劃,拿德軍剩下的全部家底豪賭一把,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從阿登森林沖出來,強渡馬斯河,直衝安特衛普港和布魯塞爾然後奪取補給,將盟軍分割包圍,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進而在優勢條件下與盟軍談判求和,然後集中兵力對付東線蘇軍

但戰役準備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首先,44年的德軍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風采,常年征戰使得作戰部隊編制嚴重不足,基本只有標準一半的編制,武器裝備也不齊整,更主要的是沒有制空權,而盟軍在各個方面都要比德軍強的多,所以,當希特勒將計劃告訴手下的時候,遭到部下的一致反對,但在希特勒的強硬要求之下,計劃得以繼續實施,希特勒更是千方百計的為部隊補充兵員,甚至將青少年編入部隊,從東線調部隊。

應該講阿登戰役的突然性是達到了,1944年12月16日拂曉德軍突然發動襲擊,完全將美軍打懵了,德軍順利突破美軍防線,但隨著盟軍總部反應過來,再加上天氣好轉,情況開始對德軍不利,1945年1月8日,希特勒下令德軍撤退,德軍被盟軍趕回了初始攻擊位置。

阿登戰役作為西線最大規模的反擊戰,從戰術上是成功的,但在戰略上是失敗的,它將德軍最後一絲力量消耗殆盡,盟軍再也沒有遭到有效抵抗,短短四個月後,納粹德國宣佈投降


冬雨AK


我認為不管阿登戰役的結果如何,德軍都應該發動一次這樣的反擊作戰。畢竟在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已經陷入了兩線作戰的絕境,如果不能取得一次突破性的反擊勝利,那麼德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翻盤。假如德軍的反擊能夠奏效,那麼德軍在西線的壓力將會大大減弱,即使不能把盟軍趕下海,德軍也能夠贏得一段時間的戰略主動權,最起碼可以讓德國投降的時間向後拖延。

相比於東線的蘇聯紅軍,西線的英美軍隊要更加容易對付,英美軍隊和德軍交手的時間不長,而且英美軍隊一直都是一路凱歌,缺乏對德軍的防範。事實上在阿登戰役前期,德軍打了英美軍隊一個措手不及,英美軍隊險些就全線崩潰。只是德國的後續力量過於薄弱,根本沒有能力擴大戰果,而且英美軍隊的後勤保障充足,士兵裝備精良,還掌握了戰場的制空權。因此在阿登戰役後期,德國的進攻勢頭下降,最後失敗的退出了戰場。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阿登戰役的失敗也加快了德國失敗的速度。在阿登戰役失敗前,德國還擁有一定的精銳部隊,具備反擊盟軍的能力。而在阿登戰役失敗之後,德軍失去了最後的反擊能力,盟軍的進攻速度開始勢不可擋,由於德國的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盟軍的轟炸範圍內,希特勒根本無法補充戰爭損耗的裝備,這次戰役也被稱為西線戰場“偉大的轉折點”。

其實阿登戰役就像是一次賭博,贏了德國能夠推遲投降的時間,輸了德國投降的時間會提前。希特勒一直都有一種賭徒的心理,只要是有一線希望的事情,希特勒就敢於去做。德軍從阿登山脈進軍,不到40天擊垮了法國,就是靠著希特勒的賭徒心理。因此對於當時的希特勒來說,打一次阿登戰役,要比等著盟軍來進攻更加符合德國的現狀,至少阿登戰役還有一定勝利的希望,而坐等著盟軍進攻肯定會失敗。


軍武小咖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阿登戰役的發起背景和目的,是否達到作戰目的,是評價它該不該發起的關鍵標準,而發起者的作戰目的是否有必要,也是個不可忽視的考慮方向。

阿登戰役的發起者自然是希特勒,其目的是奪取西線盟軍重要的補給港口“安特衛普”,並消滅比利時境內的部分美軍部隊,將西部戰線從新推回法國境內,奪回5個多月前失去的西線主動權。他的手下將領包括古德里安和莫德爾在內,都是堅決反對的!理由是這次戰役的大背景註定它不可能成功。

戰役目的不可能達到,任何嘗試都是浪費兵力。

西線德軍總司令隆德施泰德和B集團軍司令莫德爾認為:以德軍苦戰4年後的殘存力量,不可能重演1940年夏季(法國戰役)的輝煌。且剛剛在法國奮戰3個月的德軍西線部隊(阿登戰役開始於12月,但早在9月就開始討論了,此時距離諾曼底登陸剛剛3個月,此時德軍在西線的兵力相當於25個師),已經兵困馬乏到連守衛萊茵河防線都吃力的地步,向正面的300多萬美英聯軍發動進攻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戰役開始僅僅8天,盟軍就動員了60萬人參戰,而德軍只有25萬,雙方的實力差距可見一斑。

(虎王坦克是德軍發動阿登作戰的重要信心來源)

1940年法國戰役的創造神話,得益於德國空軍絕對制空權和強大實力,當時德軍的飛機數量不僅佔據優勢(4100架),還有數量眾多的容克Ju-88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這種俯衝轟炸機為裝甲部隊拔除了一切障礙物,確保穿插迂迴的閃電戰術順利進行,可以說空中優勢是阿登反擊戰能否完成的主要因素。

(盟軍牢牢掌握制空權,註定德軍要失敗)

而在1944年的12月份,德國空軍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些,它僅有800架飛機可用了,地面部隊只能選在惡劣天氣行動,消耗寶貴的坦克和步兵一步步推進,想攻佔安特衛普是不可能的。

古德里安則認為,德軍還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向西線反攻沒有必要。且在大多數德國指揮官心裡,向西線發動反攻是沒有必要的。

蘇聯人的兵鋒已經進抵維斯瓦河,只要一次小規模進攻就能打到柏林城下,德軍需要集中兵力阻擋東方的蘇聯大軍,而不是冒險在西線孤注一擲。古德里安的理由很有說服力,而且也符合絕大多數德軍指揮官的心裡(他們都希望向西線盟軍投降,儘可能保住德國的東部領土和生命)。

希特勒凝聚25萬人馬(整個戰役投入的部隊高達60萬人)發動阿登戰役,抽空了東線德軍的一切後備力量,使蘇聯人在1945年1月12日在東線發起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異常順利,讓柏林戰役提前幾個月爆發,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更導致戰後德國喪失了更多東部領土。

因此說,阿登戰役真不應該發動,與其在西線進行毫無疑義的掙扎,倒不如集中兵力阻擋蘇聯軍隊向西推進,儘可能將德國領土讓給美英聯軍,最好將柏林也交給他們佔領,這樣一來德國還能最大限度的保有領土,這是戰爭末期絕大部分德國軍人的想法。

阿登戰役得不償失,不僅沒能達到作戰目的反而消耗了德國最後的攻擊力量,加速了第三帝國的衰敗,從這一點來說它真的不應該被髮起;就算德軍成功奪回比利時、奪回西線作戰的主動權,英美法三國也不可能單獨與德國講和,盟軍突破萊茵河進入德國腹地是遲早的事,因此,整個戰役沒有發起的必要。

阿登戰役的德軍作戰部隊,以迪特里希的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和曼陀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為主要突擊力量,兵力包括7個裝甲師和13個步兵師,前後投入的坦克在1000輛以上,這股兵力如果用到東線作戰,可能攻佔柏林的就不是蘇聯紅軍了。


兵器世界


對於德國來說,發動阿登反擊戰是一件非常合乎軍事邏輯的選擇。

諾曼底和白俄羅斯戰役給予了德軍沉重打擊。尤其是地盤的喪失,使德國喪失重要的防禦縱深,而且是處於三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德軍在西線打的十分艱苦,沒有空中保護傘的掩護,
德軍的機動受到極大的限制。

美英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和蘇軍已經是形成了東西對進的態勢,從整個形勢來看,是同盟國軍隊從3個方向德國向德國本土進軍,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是處於一種內線作戰的狀態。

內線作戰就是本方面臨敵軍幾個不同方向的進攻,這種狀態下本方軍隊位於相對中心的位置,這種狀況內線位置的一方面臨幾個方向的進攻一般來說是比較被動的,但是內線位置的一方的優勢在於由於本方的軍隊到任意一個進攻方向的距離都很近,這樣就存在了各個擊破的可能,象後金在薩爾滸戰役那樣,具體的說就是那句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而對子德國來說,德國軍人最為忌憚的兩線作戰已經成為了現實,這種情況下,利用內線作戰的優勢,在同盟國的三路大軍中選擇一路實施重點打擊,首先擊敗一路,然後集中兵力分別在對付另外兩路,當時的幾個方向,蘇軍那邊迅速擊敗蘇軍已經是不可能,而且當時的蘇軍壓力對於德國極大,而意大利方向地形狹窄,盟國進攻就是十分困難,而德軍進攻攻守轉換,也很難速戰速決。內線作戰最重要的就是速戰速決,如果是自己和敵人打成膠著了,無法迅速解決戰鬥,那可就麻煩了。
阿登反擊戰中德軍的計劃,目標是安特衛普。


德國在西線最後的反擊,沒有達成德軍的預定目標。

而在法國的盟軍,雖然是在之前橫掃法國,但是自身由於沒有一個可靠的港口,加上法國的鐵路系統在之前盟軍的轟炸中被破壞的太厲害了,一時間無法利用,所以300萬大軍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後勤困難,攻勢出現了一定的困頓,這種情況表明盟軍的進攻已經接近進攻的頂點,通常這種情況下,就輪到德軍反攻了。

德軍在阿登反擊戰中已經是挖地三尺,把能夠調動的精銳部隊
全部調出來了。


英美軍的戰鬥力,在德軍看來還是有一些稚嫩,但是在阿登,德軍發現自己輕敵了。

不過,一線的德軍將領一般都反對這個反擊的計劃,理由是一個盟國的空軍,還有就是德軍缺乏油料,以及由於德軍在諾曼底和白俄羅斯兩個戰役中損兵折將,無法最大限度的集中優勢兵力。但是,按照德軍將領意見不發動阿登反擊戰那又怎麼樣?德軍的防禦已經是無法抵擋美英軍和蘇軍的進攻了,東線由於還有一些東歐小國作為屏障,有一定的迴旋餘地,而西線沒有這個迴旋空間,況且所謂的齊格飛防線吹牛的成分更大,況且二戰以來沒有任何那種要塞還能夠守得住,都是在進攻一方的高強度火力打擊之下而土崩瓦解,蘇聯人在塞瓦斯托波爾已經是守的夠頑強的了,最後還不是被曼施坦因攻了下來。

這種死守以拖待變的方針實際上對於德軍是最不利,時間不屬於德國,時間拖的越長,德軍輸的更慘,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紅色手電筒


如果說阿登反擊戰是希特勒這位戰爭狂人的西線最後的賭博,那黃色方案1個半月擊敗法國何嘗不是如此?

1944年9月12日在西線英、美盟軍高歌猛進時,希特勒就敏銳的覺察到盟軍師老兵疲、後勤補給供應不上的短板,他決定在阿登地區再實施一次類似敦刻爾克式的打擊,圍殲20—30個師的盟軍,從而迫使英、美盟國坐到談判桌前,穩定戰線尋求和平。10月9日最高統帥部約德爾向希特勒呈送反攻計劃草案,戰役選擇在比利時南部的阿登地區展開,目標是盟軍重要的補給基地安特衛普。11月3日約德爾向西線德軍將領傳達阿登反擊戰計劃概要,11月10日希特勒簽署阿登攻勢命令,強調以安特衛普為目標殲滅盟軍重兵集團,以“扭轉西線戰局、甚至是整個戰爭的局面。”而此時的盟軍高層從遠征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副司令蒙哥馬利、美第21集團軍群司令布拉德利、英第2集團軍群司令鄧普西都未清醒的認識到德軍還具有反攻的信心和實力,他們傲慢與偏見的認為固然盟軍在9—12月遭受了阿納姆戰役、亞琛戰役、許特根森林之戰、洛林戰役、阿爾薩斯的僵局等諸多挫折與不幸,但因燃料的短缺與德軍的虛弱,德軍不足以發動“一場真正的反攻。”阿登反擊戰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給美軍造成二戰單次戰役最高的傷、亡、俘數,9萬餘人。

戰爭從來從屬於政治!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羅斯福提出德國應無條件投降時,決定了納粹政權“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更因其種族滅絕政策和大規模的戰場殺戮,迎接希特勒等人的註定是死亡的命運,僥倖行險不失為種良策,遠勝坐以待斃、無所作為。在阿登地區實施反擊絕對正確,不過德軍將領們對此的不甘不願和三心二意、對戰役指揮的失誤放大了希特勒戰略決策的缺陷而已!龍德施泰特等人的以剷除亞琿突出部為目標的小解決方案和應退守萊茵河的防禦策略或許能讓德國更好的苟延殘喘,迪特里希的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進攻不力,由曼託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實施主攻延誤時間何人應承擔罪責?


歷史扒糞機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德軍為何要發動阿登戰役

阿登戰役其實是德軍在戰爭後期發動的反攻戰役,是帝國崩潰前回光返照的表現,德軍集結所有精銳和裝甲部隊向閃擊法國那樣,進行一場大反攻,想再來一次閃擊法國,可惜德國不比以前再加上希特勒的狂妄自大,結果導致失敗。德國想和盟軍談判並且盟國和蘇聯已經意識形態逐漸衝突,盟國都預料到了下一場戰爭,所以德國利用這點,打算打一場反擊戰,將盟國打在談判桌上,並將所有兵力東調和蘇聯決一死戰。沒準還能保存納粹政權。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希特勒其實發動阿登戰役,在小編眼裡我覺得還是正確的,畢竟都已經到了那種境地了,是時候該拼一拼了。正所謂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在戰爭後期也就是44年,盟國士兵都知道希特勒是強弩之末,戰爭遲早會勝利,所以導致不少人有了輕敵的表現同時也導致不作為的情況發生,德軍利用這點,希望戰事能發生改變。可惜此時的帝國已經不是39年的帝國,由於自身很多的原因導致戰役的失敗。此時的德軍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軍中出了瘋子就是剛入伍的新兵,作戰能力強的軍人都基本在前期戰死,舉個例子,德軍潛入後方,大量的德國空降兵由於不熟練根本達到不了指定作戰地點,甚至德軍步行一段時間才能到達,有的直接不知道飛哪去了,其次,德軍武器並沒有向前期三號、四號坦克輕便快捷能有效機動,後期的德國坦克和移動的碉堡一樣,又大又粗又厚,機動性極差。德國的後勤補給又差,哪有盟軍財大氣粗,德軍一邊進攻,一邊要擔心斷糧。德軍只是前期效果不錯,後期由於主要原因就是裝備補給和戰鬥力下降直接導致阿登戰役的失敗。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鵬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結論是不應該。

因為當時戰局已經很明確,德軍已經必敗無疑。

當時情況已經非常惡劣,壞事多如牛毛。

其一是德軍已經失去制空權,德國空軍實力所剩無幾。相反,英美空軍實力極為強大,將一線德軍實力削弱十分之一,補給摧毀接近百分之五十,公路鐵路也被炸得七零八落。德軍在敵人巨大的空中優勢下,幾乎無法作戰。

以著名的鋼鐵死神魏特曼為例,他所在的重坦克營行軍到前線的時候,三分之一坦克需要修理或者已經被摧毀,不能作戰。

其二,盟軍實力佔據絕對優勢。除了東線蘇軍野戰軍超過800萬,西線英法美等軍隊總兵力超過600萬,總兵力是德軍一倍有餘,重武器更是二三倍數量。

這種情況下,德軍就算又三頭六臂也擋不住,必敗無疑。

其三,德軍已經沒有什麼盟友和戰略資源。在敵人壓迫下,羅馬尼亞油田遭受轟炸,幾乎不能出產石油,德國戰爭機器的血液沒了。意大利早就投降,羅馬尼亞也宣佈投降,軸心國僅剩下匈牙利和 在意大利北部苟延殘喘的墨索尼裡政權,以及自顧不暇的日本。

可以說,軸心國已經完蛋。

更重要的是,即便阿登反擊戰獲勝,頂多支持英美軍隊的推進而已。

因英美軍隊強大實力,就算阿登反擊戰的二三十萬部隊損失掉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迅速可以補充。

實際上,20萬德軍剛剛發動攻勢幾天後,英美軍隊就猛增到40萬規模,最終是60萬。那麼,20萬德軍甚至連自保都困難,怎麼可能會在進攻中勝利呢?

所以,阿登反擊戰根本就不該打,不如保留實力節節敗退,還可以延緩第三帝國滅亡時間。

其實希特勒自己也知道阿登反擊戰並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非常冒險。

但就像希特勒最後在柏林命令史坦納的殘兵敗將,去攻擊十倍數量的蘇軍,以獲取根本不可能的勝利一樣:希特勒明知道敗局已定,但絕對不願意坐以待斃,需要垂死掙扎,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勝利希望。


薩沙


阿登戰役或者突出部之戰,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二戰末期德國在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阿登地區發動的反攻。實際上到這個階段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阿登戰役投入的是最後的生力軍,本指望能一記重拳將盟軍分割消滅一部分。通過殲滅戰的方式取得戰場主動並迫使美英聯軍坐下來談判,然後緩解並能集中力量用於東部戰線。

出發點和目的是好的而且達到了戰役發起的突然性,美軍整個戰役傷亡15000人,受傷47500另外還有23000被俘或失蹤,第106步兵師三個團中有兩個甚至被迫投降。按希特勒的設想試圖通過西線最後一次攻勢,迫使盟軍從德國本土撤出並重新奪回西線主動權,不過問題就在於這時的德軍已經不是二戰初期的兵強馬壯。

為了彌補西線德軍兵力匱乏的事實,希特勒動用一切手段籌集可供阿登反擊戰的人員和裝備,將大量後勤人員、海軍和空軍部隊人員轉為步兵。同時還組建了“人民近衛軍”徵招16歲到60歲的男性入伍,只經過不到兩個月訓練就投入戰場。更令德軍將領頭疼的是希特勒還從東線調集部分部隊前往阿登地區,這種釜底抽薪的方式完全是冒險寄希望於想象。

短時間內希特勒東拼西湊了20個師約25萬人,德軍正面115千米防線上的美軍總計8.3萬人,在局部形成優勢再加上戰役發起的突然性打了美國人一直措手不及。但是回過神的美軍發起反攻,東線蘇軍也提前發動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已耗盡最後一批生力軍的德軍只能撤退,付出了12萬人及數百輛坦克1000多架飛機的代價。

戰役的結果是德軍損耗無法彌補,而盟軍卻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軍火和人力資源補充,在此之後德軍徹底喪失反攻能力直到四個月後戰敗投降。阿登戰役是一次冒險的軍事行動白白損耗了大批人員和裝備,至少在當時德軍應該儘量保存實力,收縮防線可能還可以撐的更久一些。


河東三叔


當然不應該了,

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資源枯竭,西線向盟軍發動這麼大規模的反擊戰,事實上講是有心無力,可是他仍然不顧一切的把東線金貴的預備隊全數西調,德軍進攻的鋒芒沒幾天就被磨損成了鈍刀,後來元首不管不顧竟然任命希姆萊為總指揮更是亂來,偏偏天氣好轉,東線蘇軍提前發動進攻,這兩個因素使得德軍的裝甲力量和補給物資完全耗幹,輸的更快。

其實希特勒這種時候的心理,跟現在的很多企業老總差不多,自己的企業瀕臨破產之時,他們的最普遍選擇就是豁出去高息借錢,然後再去硬博一記,說不定就起死回生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