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沒有大師……?

“這個時代沒有大師。”

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我,從小對這句論斷深信不疑。

一個並不美麗的誤會

起先是在報紙雜誌上,後來是在網絡媒體上,看到過各式各樣厚古薄今的評論。

印象中,季羨林先生曾拒絕過“大師”、“泰斗”之類的稱號,只因他自認年少時從未在任何一樣古籍上花大力氣刻苦治學,後來也只不過僥倖於遊藝中取得了一點微末成績,難與民國時期真正的大師們比肩。

可是,每每提及民國,又有很多人說當時社會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西學東漸文白相爭,有識之士都在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社會趨向功利,文化氛圍稀薄,相比古聖先賢,差之遠矣。

我少時也翻過一些近現代作品,像郁達夫、蘇曼殊、徐志摩、林徽因、蕭紅……一圈人讀下來,大失所望。他們或自怨自憐、或膚淺矯情,暱暱兒女語,脂粉氣甚重,如同錢鍾書在《圍城》裡諷刺的那般:“蘇曼殊詩裡的日本味兒,濃得就像日本女人頭髮上的油氣”。

而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則文筆樸實、故事平淡、人物粗俗,曾不知好在哪裡。

甚至連眾皆稱讚的作品,如林語堂的《京華煙雲》、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等,比之四大名著,也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民國尚且如此,何況當世。

所以我向來不大瞧得上近百年來新寫的書。高中時凡作文舉例,皆引古詩、古文及典故佐證,從未用過清朝以後的例子(如今想來,這是個多麼令人瑟瑟發抖的怪癖啊o(╯□╰)o)。

這個時代沒有大師……?

後來,讀《百年國士》系列叢書,才知道那個曾經被我忽視的年代,有過多少驚才絕豔的文化大家。

辜鴻銘、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于右任、朱光潛……他們當中很多人常年活躍於高中歷史課本的必考內容中,某些人生片段或趣事逸聞至今仍為眾人所熟知。

可一直以來,我只把他們當成政治人物,在重要的歷史節點上發揮過巨大作用,卻從不知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學養深厚、著作等身。

誠然,他們的大部分作品因內容艱深、晦澀難懂,需要一定文化功底才能勉強理解,故而鮮有人問津;但更重要的是,幾十年間的文化斷層,使我們將許多真正的文化大家、經典之作擱置乃至遺忘,其流行程度遠不如帶有八卦色彩的“才子佳人”及他們輕巧的文章詩作。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沒有大師,只是因為喪失了鑑別大師的能力。

人人皆有大師的影子

隨著年齒漸長,我慢慢發覺古書中雖然字字經典,但與現實生活脫節太遠。往聖先賢的許多道理,乍聽如啟天光,深受感發,可踐行起來卻無從下手,往往流於空泛。

就好比捧起水中的月影仔細把玩,瓊光似雪,玲瓏剔透,待要捉回家映壁觀書,卻只餘一抔冷冽,那皎皎月華早已遍尋不見。

我讀過的書,與我經歷的時代似乎並無關聯。

那些活在遙遠歲月裡的大師們,更像是純粹的心靈寄託,一方逃避現實的淨土,他們化身溫柔敦厚的長者,將古老的箴言一遍遍吟誦。

這個時代沒有大師……?

所以,當我第一次讀馮友蘭先生的作品時,彷彿洞天石扉,訇然中開,跨入了一片嶄新的斑斕天地。

他用半文半白之言寫成的《中國哲學史》和《貞元六書》,將孔孟墨荀莊老等人的哲學思想及關聯一一闡明,將後世對先秦諸子的發展和延伸娓娓道來。

面對那麼多雜糅的流派,那麼多複雜的人物,他能抽絲剝繭、條分縷析、一一歸納整理,形成清晰脈絡,讓你看到中國哲學這條大河上曾有過多少驚濤駭浪、雲詭波譎。

才知傳承如此不易。

文化的根系深深扎於華夏大地的土壤中,歷千百年、經無數人,始終不斷,它最可貴的地方,不在於最初的大師們留下了多少真理,而在於後世人願意相信並堅持解讀。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正是每一代人孜孜不倦地領悟和闡發,才使它們得以流傳到今天,並依然能指導社會生活。

我終於明白,所謂“大師”,是無數後代人用心血反哺出來的。

誠然,最初的某些重要觀點確實由他提出,但如果沒有第一個欣賞他、認同他的人,沒有後續千百個相信他、踐行他的人,就絕不會有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正是追隨者們皓首窮經地探求,豐富了原有觀點,擴展了認知邊界,甚至引申出許多非屬本意的重要內涵,使整個系統更加清晰而深刻——這也是“家學”和傳承的力量。

文化長河千百年奔流不息,每個投身於其中的人都是滾滾浪潮中的一道暗波,助推其湧向遠方。

正因如此,這個時代是否有大師,還重要麼?

就如同佛家的一句偈子:

“六塵影子,落在八識田中,成為種子,永不能去”。

或許每個讀書人,都是攜帶大師之影的種子,散落在時代的田野裡,等待著某一刻蓬勃生髮,將它傳播地更廣、更遠。

所以啊,讀書也不一定非要執著於大師的作品,當閱讀原典阻力過大時,不妨試著看看今人的解讀。

永遠不要低估個體的力量,千千萬萬人的智慧碰撞在一起,相互啟發,相互印證,遠比歷史長河中寥若星辰的大師們更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