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注:此文轉自羅援博客)

——百面戰旗背後的故事之二十:塔山英雄團

導語:舉國抗疫鬥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神州大地又掀起復工復產的熱潮。我們講述《百面戰旗背後的故事》也“復工復產”。

這次抗疫鬥爭給我們最大的戰略啟示,可以用毛澤東主席的四句話概括:

一、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二、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三、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在這次抗疫鬥爭中,黨中央、習主席之所以在第一時間、以第一速度把人民子弟兵派往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在火神山上樹立起一面高高飄揚的軍旗,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穩定了局勢,鼓舞了民心。就是因為這支隊伍可以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就是因為這支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就是我軍的軍魂,這種軍魂是我軍經過千錘百煉打造出來的,這種軍魂已經深深地植入我軍的體魄和血脈之中,代代相傳。

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塔山英雄團”就是我軍這種大無畏精神的傑出代表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遼瀋戰役的關鍵之役是攻克錦州,對國民黨55萬部隊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攻錦的關鍵又是守住塔山,我軍戰役最高指揮員林彪曾經說,“拿不下錦州,軍委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的腦袋。”

一線指揮員江燮元師長則對手下的團長、營長們說:“我看著你們,你們看著我,是死是活咱們在一起,是死是活也要守住陣地。”

“人在陣地在”成為了我軍指戰員的行動自覺,經過六天六夜的浴血奮戰,我34團大部分連隊都傷亡過半,塔山堡村前的那條飲馬河幾乎成為了一條血河。我34團的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阻擊數十倍於己的敵人,鑄就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勇於犧牲、敢打必勝”的塔山精神。

鑑於34團在塔山阻擊戰中的英雄事蹟,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領導機關授予12師34團“塔山英雄團”榮譽稱號。

1949年3月25日,在北平西苑大閱兵時,當毛澤東主席的檢閱車經過“塔山英雄團”的旗幟時,毛澤東主席特意讓檢閱車停了下來,目視良久,舉起右手行軍禮,輕輕地說了一句話:“這是錦州戰役的作戰部隊啊!”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最高統帥的軍禮,是致敬我們英勇的軍隊,是致敬我軍不朽的精神。

歲月蹉跎,時光流逝,“塔山英雄團”的旗幟仍然在高高飄揚,在保家衛國的最前沿。

在抗疫鬥爭的第一線,難道我們沒有看到塔山精神的賡續嗎?致敬“塔山英雄團”!

塔山堡,一座敵人永遠無法攻破的堡壘

——記“塔山英雄團”

塔山堡,字面的意思是有塔有山有士兵把守的堡壘。

但它只是遼寧錦西以東一個有10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既沒有塔,也沒有山,更沒有碉堡,人們習慣稱其為塔山。

它東鄰錦州灣,西接白台山,山與海之間最狹窄的一段僅有12公里寬。當年,北寧鐵路(當時從北平到遼寧的瀋陽的鐵路)從村莊的東側穿過,山海關至瀋陽的公路穿村而過。

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在74年前卻經歷了一場空前的戰火洗禮,誕生了一支英雄的部隊——塔山英雄團。

憶當年,炮火連天盡顯英雄本色

時光穿梭回到1948年的深秋,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沉重打擊下,將東北地區的全部軍隊分別龜縮在長春、瀋陽、錦州等幾個大城市,實行重點防禦。

我東北野戰軍根據毛澤東關於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方針和以主力首先攻克錦州以就地全殲國民黨軍的指示,於9月12日發起遼瀋戰役。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戰役設想就是將國民黨約55萬軍隊就地殲滅在東北地區,不使其逃竄至關內。

而從我國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上看,要實現這一戰役企圖就必須首先攻佔錦州,從而對國民黨軍隊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所以遼瀋戰役的首戰就是要攻克錦州。我東北野戰軍主力棄長春、瀋陽而不顧,千里南下直接包圍了錦州。

對於國民黨軍來說,一旦錦州失守,那留守在東北的軍隊則無法南撤,被殲滅將是他們最後的結局。

蔣介石深知這一點,迅速從華北地區調動了11個師的兵力,由侯鏡如指揮,準備從遼寧葫蘆島港登陸,向東北的錦州方向增援,以解錦州之圍。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10月6日,蔣介石乘“重慶”號巡洋艦親臨葫蘆島,並召開團以上軍官會議,他在講話中說:“這次戰爭的勝敗,關係到整個東北的存亡,你們要有殺身成仁的決心。”“限於10月14日黃昏前攻下塔山,否則軍法處置。”

葫蘆島距離錦州僅有50餘公里,國民黨的軍隊從葫蘆島出發10小時就能到達錦州,那時我攻打錦州的部隊將腹背受敵。我軍要保證攻打錦州的戰鬥順利實施,唯一的辦法就是對國民黨的增援部隊實施阻擊。

而最好的阻擊地點,便是錦州的“門閂”之地——塔山。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因為國民黨軍無論是走公路還是鐵路,從葫蘆島到達錦州,塔山是必經之地。

因此我軍派出四縱、十一縱兩個縱隊在塔山、白台山一線組織防禦,阻擊增援錦州之敵,保證錦州戰役的順利實施。

這也就是一個小小的村莊,為何會發生這麼一場驚天動地的戰鬥?塔山又為何會成為交戰雙方都勢在必得的一處要地的根本原因。一時間,塔山頓時成為我軍攻打錦州的戰鬥能否順利完成,甚至整個遼瀋戰役能否取得勝利的焦點。

我軍擔任塔山阻擊任務的是東北野戰軍的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

在戰前作戰會議上,根據塔山地區無險可守的地形特點和敵情,我軍制定了“選擇防禦要點,以精兵堅守,組織嚴密火網;保持強大的預備隊,用反覆衝擊打垮敵人”的作戰方針。

在兵力部署上,吳克華司令員決定以第12師外加一個營的兵力為第一梯隊,以另兩個師為第二梯隊,以保持強大的後勁兒。

之所以這樣部署按吳克華司令員的說法是,塔山地形不利,我們守不住,敵人奪佔了也守不住,我們以部分兵力防守,避免遭敵火力殺傷,當敵人攻佔了我們的陣地時我們再把陣地奪回來,通過大量殺傷敵人達到阻敵增援的目的。

12師命令34團負責在塔山堡組織防禦。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10月7日,34團佔領塔山後發現,這裡根本沒有山,無法憑險據守,只能利用地形搶修工事。指戰員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利用就便材料修築防禦工事。

他們把位於塔山堡村莊東側的北寧線鐵路上的鋼軌和枕木拆卸下來,用來構築核心工事和指揮所掩體,戰士們在關鍵陣地上反覆鋪設了十幾層的鐵軌、枕木。他們還採用當年八路軍打鬼子的成功經驗構築防禦工事,叫做“壁裡藏身”。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不是沒有山嗎,戰士們就把防禦陣地的散兵坑修築在塔山村莊裡的房屋圍牆腳下,每個掩體的半圈在牆腳內、半圈在牆腳外,作為架設機槍、單人掩體和擲彈處。

敵人炮擊時,戰士和武器可退入牆內半圈掩體內,炮火打不著,當敵人炮火延伸、步兵開始衝鋒時,戰士們可攜帶武器鑽出到牆外半圈掩體,對敵射擊。這樣,既可保護自己,又能及時反擊。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戰士們紛紛提出“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誓言,堅決守住塔山,保證錦州戰役取得勝利。

10月10日凌晨,敵人向塔山發起了進攻。首先集中了全部炮火,對我塔山陣地全線猛轟。炮彈幾乎毀壞了所有剛剛修好的工事,地堡掀掉了,掩體炸塌了,鐵軌翻飛、枕木破碎。隨著炮火而來的,是國民黨軍密集隊形向塔山陣地連續不斷地全線衝鋒。

一撥連著一撥,整連、整營,甚至是整團地壓上來。我34團奮起反擊,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的進攻,有時候陣地被敵人突破了,我們的戰士就衝出去與敵軍攪在一起,雙方展開了白刃搏鬥。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進行著反覆爭奪。英勇頑強的戰士們血戰一天,打退了敵人九次集團衝鋒,終於將敵軍擊退。

第二天清晨7時,敵軍在兩翼策應下,全力向我軍前沿的核心陣地——34團防守的塔山堡突擊。天上的飛機、海上的艦艇、遠處的大炮在幾十分鐘內,傾瀉了幾千發炮彈,泥土被炸鬆了好幾尺。

而且狡猾的敵人一反常態,炮火是從我軍前沿打到縱深,再從縱深向前沿往回打,像梳子一樣把我軍陣地來回掃蕩幾遍,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塔山堡就落下了2000多發炮彈,塔山堡100多戶村民的房屋大部分被炸塌。

我軍戰士有的被倒塌的房屋壓住,有的戰士耳朵被震出了血。據後來被我軍俘虜的當時擔任葫蘆島港口副司令的惠德安描述:“從葫蘆島北山上向塔山遙望,但見海空火力集中轟擊,真是地動山搖,霎時間塔山成了一片火海,硝煙直衝雲霄,凝結成一團巨大的烏雲。”

炮火過後,國民黨軍在督戰隊驅趕下,採用“兩翼策應中間突破”的戰術,分別從正面和兩側衝上來。正面的敵人被我軍用機槍、手榴彈壓了下去,但兩側的敵人趁機佔據了村子的民房,戰鬥逐漸轉入巷戰。

敵人佔領了塔山堡村中的民房院落,我軍組織反衝擊將敵人包圍在院子裡,剛把敵人消滅又被衝進來的敵人包圍在院子裡,我軍又組織兵力對敵人反包圍。

就這樣34團的戰士們從殘垣斷壁的各個角落,同衝上來的敵人展開拉鋸戰,甚至是白刃格鬥。傍晚,在我英勇無畏的戰士面前敵人膽怯了,狼狽潰逃。國民黨軍屍橫遍野,始終未能前進一步。

所謂“兩翼策應中間突破”的夢想以其慘重的失敗而告終。

10月13日,敵人為了儘快佔領塔山向錦州增援又發動了更加猛烈的進攻。

敵獨立95師投入了進攻,該師號稱“趙子龍師”,據說在戰場上鮮有敗績,吹噓“在華北戰場上沒有丟過一挺機槍”。

他們組織了“軍官敢死隊”,採用了所謂的“波浪式衝擊戰法”,即以團為單位分成三個衝擊波,一次衝擊波為一個營,在強大火力掩護下,以軍官敢死隊打頭陣,一波被擊退,另一波又衝上來,一波又一波地對我軍陣地發動瘋狂的進攻。

我軍雖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我34團的指戰員發揚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同仇敵愾,前仆後繼,與國民黨軍展開反覆爭奪。

工事一次次被摧毀,又一次次修復。前沿塹壕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有的連隊傷亡大半,仍以一當十堅持戰鬥。子彈、手榴彈打光後,就用石塊還擊,直至進行肉搏,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的進攻。

敵人曾經一度佔領了我軍一線前沿陣地,就在敵人狂叫“突破了!突破了!”時,我軍又發起反衝擊將敵人趕出陣地,始終將陣地牢牢地掌握在我軍手裡。

14日,錦州總攻打響了,我堅守塔山的部隊士氣更加高昂。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眼睛盯著錦州,餘光卻一刻也沒有離開塔山,他對12師師長江燮元說:“守住塔山,勝利就抓住了一半。告訴你,塔山必須守住,拿不下錦州,軍委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的腦袋。”

江師長則對手下的團長、營長們說:“我看著你們,你們看著我,是死是活咱們在一起,是死是活也要守住陣地。”

敵人又展開了四個師的兵力向塔山主陣地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戰鬥進入到白熱化程度。我軍將士不怕犧牲,不畏強敵,同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陣地雖然保住了,我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4日,34團上報縱隊司令部,全團傷亡人數已超過800人。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15日,敵人見強攻不成就改成了偷襲。凌晨4時,敵95師派出兵力偷偷爬上我34團前沿陣地,幸虧被正在吃飯的戰士們及時發現了,立即拼死將敵人殲滅在陣地前沿。

敵人見偷襲不成立即又組織了五個師的兵力向我軍陣地發動了全面進攻。敵95師組織了六個連向我34團只有一個連守衛的陣地發動了進攻,該連在指導員史星起率領下阻擊敵人,重機槍手閻成興不顧自身安全挺身而出,衝著敵人就是一陣猛烈掃射,打得敵人鬼哭狼嚎。

敵人一面組織火力掩護,一面由督戰隊用機槍掃射後退的士兵,逼迫士兵冒死衝鋒。我軍陣地幾次被敵人突破,指導員史星起率領戰士們又一次次發起反衝擊將敵人頂回去。

一股約二個連的敵人被我軍的炮火壓制在陣地前沿一片開闊地裡,一連指導員王金忠帶領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迅速將敵人包圍,並向敵人喊話展開政治攻勢:“錦州已經完蛋了,蔣軍弟兄們,別再給蔣介石賣命了,你們的退路已經被切斷了,只有放下武器才有活路。”

還讓已經俘虜過來的士兵喊話:“我是才解放過來的,解放軍真正優待俘虜,你們快放下武器吧,別再給老蔣賣命了。”

個別死硬敵兵妄想負隅頑抗被我軍戰士擊斃,在我軍強大炮火壓制和政治攻勢下,這夥280多名的敵軍只好乖乖地向我軍投降。

直到錦州解放,敵人始終未能突破我軍塔山防線,只好放棄大規模進攻。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被炮火犁遍的塔山陣地完全成了一片廢墟,戰士們頭纏繃帶,滿臉焦黑,衣衫襤褸,遍體傷痕。

他們蹣跚著從燒焦的土地上站起,相互間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默默地注視著苦戰六天六夜,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陣地。如血的殘陽灑落在陣地上,在蒼茫的夜色中留下了一抹血色的記憶。

歷時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我34團取得了斃傷俘敵3321名的重大勝利。但那是怎樣的六天六夜啊,那是我軍付出重大傷亡的六天六夜。

戰後統計,整個第四縱隊包括34團的傷亡人數達3000餘人,34團大部分連隊都傷亡過半,塔山堡村前的那條飲馬河幾乎成為了一條血河。

那是怎樣的六天六夜啊,我34團的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阻擊數十倍於己的敵人,鑄就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勇於犧牲、敢打必勝”的塔山精神。

那又是怎樣的六天六夜啊,我34團的勇士們用血肉之軀鑄成的鋼鐵防線,使塔山堡成為了敵人永遠無法攻破的堡壘!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塔山阻擊戰,我軍憑藉頑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一場蕩氣迴腸、震驚中外而且無法複製的戰場傳奇,也成為了第34團乃至整個解放軍官兵引以為豪的經典戰例。

戰後作為堅守陣地防禦作戰的範例收入到中、外軍事院校的教程和教材中被廣泛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塔山阻擊戰的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毛澤東主席表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硬生生把全國解放的進程提前了近兩年。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後來更有一些國民黨的學者分析,國民黨之所以在大陸慘敗,關鍵點就是塔山戰役的失利引起了後面的一連串連鎖反應。

鑑於34團在塔山阻擊戰中的英雄事蹟,1948年10月16日,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領導機關授予12師34團“塔山英雄團”榮譽稱號。

遼瀋戰役結束後,34團又跟隨主力部隊入關參加了平津戰役。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1949年3月25日,在北平西苑機場,毛澤東主席在葉劍英、聶榮臻的陪同下,檢閱了當時在北平的我人民解放軍部隊。

毛澤東主席站在檢閱車上向全體受閱部隊指戰員致意。在受閱部隊的隊列中,飄揚著40多面英雄團、英雄連的旗幟,這些英雄團、英雄連,都是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團隊。

檢閱車駛過這些英雄團、英雄連的旗幟時,毛澤東主席看得都十分仔細。

當毛澤東主席的檢閱車經過“塔山英雄團”的旗幟時,毛澤東主席特意讓檢閱車停了下來,目視良久,舉起右手行軍禮,輕輕地說了一句話:“這是錦州戰役的作戰部隊啊!”

足見塔山阻擊戰和錦州戰役給毛主席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啊!

遼瀋戰役結束後的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34團所在的第四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34團編入41軍123師,番號367團。

隨大部隊入關作戰,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以及解放兩廣等作戰行動。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在廣東作戰時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在廣東的羅浮山,該團與同屬四野的兩廣縱隊在圍殲國民黨154師時,由於天黑又加上協調不暢,結果367團的一個連被兩廣縱隊當做國民黨軍給“俘虜”了。

此後34團隨41軍部署在廣東潮汕地區。

看今朝,英雄後輩賡續塔山精神

在和平年代,“塔山英雄團”的指戰員們秉承塔山精神續寫輝煌。無論是在平時的訓練、技能比武、軍事演習和搶險救災,還是在反擊作戰的行動中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榮譽多多。

1964年全軍軍事尖子大比武,“塔山英雄團”所屬二連演示的“夜間班進攻”和“夜間班防禦”戰術科目都拿了第一,被中央軍委授予“夜老虎連”的榮譽稱號。

1979年2月,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塔山英雄團”在41軍123師編成內行動,擔任向敵後穿插,斷敵退路,阻敵增援,配合正面進攻部隊全殲守敵的任務。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123師以367團(‘塔山英雄團’)為穿插先鋒,加強41軍坦克團2個營及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1個營,有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及其它履帶式車輛共80餘輛,在軍、師炮火支援下進行穿插。

這種大規模裝甲部隊的穿插實戰,在解放軍戰史上還是首次。作戰中他們克服道路泥濘難行、沿途不斷遭敵火力打擊和兵力伏擊、地形複雜經常迷路等重重困難,於20日按時穿插到指定地區,隨即轉入防禦作戰。共擊斃越軍389人,俘敵76人。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其中“塔山英雄團”所屬6連,戰後全連榮記一等功,被軍委授予“穿插英雄連”榮譽稱號。

1985年全軍整編,“塔山英雄團”隨123步兵師編入陸軍第41集團軍。2006年“塔山英雄團”改編為兩棲機步團。

軍改後,“塔山英雄團”編入第××集團軍,由機步團轉型為合成旅,裝備有新式步戰車,新型輕型坦克,紅箭系列反坦克導彈和自行火炮等信息化武器裝備,成為我軍一支重要的信息化作戰力量。

羅援將軍:人民軍隊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幾十年來,“塔山英雄團”歷經數次改革,裝備不停更新換代,從騾馬化到摩托化、機械化,再到信息化,駐防地點數次更改,番號也幾易其名。

“塔山英雄團”的官兵發揚當年塔山阻擊戰中先輩們用鮮血凝鑄成的“塔山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勇於犧牲,敢打必勝”,做到“編制改英雄血脈不改,番號變戰鬥作風不變”,堅決答好改革強軍這份答卷

“塔山精神”將賡續相傳,“塔山精神”的旗幟將永遠迎風飄揚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途上。

(注:此文轉自羅援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