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霸主,後來的懦夫,齊國的衰亡是為何?

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繁華,商業氛圍濃厚,百姓安居樂業。齊國有天下最大的妓院,還有一座學宮,成為天下文化中心。明明曾經是和秦國並駕齊驅的大國,但當秦軍兵臨城下時,竟然敞開大門,舉手投降。

對於齊國的衰敗,歷來諸多爭議,有說齊國外交策略失敗,坐視其餘五國被吞併而不顧;有說齊國違背道義,攻打宋國,致使五國伐齊,傷了根本;還有說孟嘗君出逃,煽動他國討伐齊國致使齊國腹背受敵。這些事件都是引起齊國受創的導火索,但齊國的衰亡僅僅是由單個事情而引起的嗎?今天我們從齊國引以為傲的文化和商業兩方面入手來看一下齊國所埋藏的禍患。

曾經的霸主,後來的懦夫,齊國的衰亡是為何?

齊國的崛起

公元前391年,田陳篡齊,田氏歷經八代,長達286年的奮鬥和經營,終於取代了姜氏,成功奪取了齊國。戰國初期,魏國率先變法,但齊國國君田因齊卻沉迷於玩樂,在鄒忌的一番鼓勵下,才喚醒了他的改革之心,田因齊就是大名鼎鼎的齊威王。

齊威王整頓吏制,任用賢能,經過桂陵和馬陵兩場大戰,齊國一躍成為頭號強國,天下有學之士盡在齊國。之後,齊宣王進一步招攬賢士,讓齊國得到快速發展,齊國的稷下學宮養了上萬的優秀學者,一時風頭無兩。

曾經的霸主,後來的懦夫,齊國的衰亡是為何?

“稷下學宮”的只議不治

齊國重視人才,給稷下學宮的學者提供了優渥的生活條件,學子們並不用擔任具體的工作,只用專心研究學術,發表見解即可,這樣自由的氛圍,當然極大豐富了各種理論學說。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只用對自己的思想觀點負責,而不用考慮國家的實際狀況,承擔國家的興亡之責。

如果此時還是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行周禮,講道義,這樣的方式對於促進國家的自由民主有著諸多好處,也能引起鄰國的爭相效仿,樹立大國的風範。但眼下已經到了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都在尋求變革,期望通過武力一統天下,空談並不能強大齊國的軍事和外交,反而還因為意見過多,導致天子無法決斷。

貴族分封制終將會成為過去時,取而代之的是商人地主階級的登場,隨後就是天下歸一的大勢,這是歷史的必然性。然而,稷下學宮裡坐而論道的學者們,只有書本里的理論知識,他們讓君王實行仁政,講究道義,可這些主張統統都將被強大的武力所粉碎,再高深的理論水平不過都是一紙空談而已。

曾經的霸主,後來的懦夫,齊國的衰亡是為何?

齊國的商業氛圍與國民的自由散漫

春秋時代,齊國的商業氛圍已經很濃厚,而步入戰國時代以後,齊國的商業更進一步,但更多的落入了私人之手,致使官營商業不振。商人越來越富有,他們囤積了越來越多的糧食、土地,導致平民百姓不得不依附於這些大商人,成為私人僱傭,最終的結果就是國家失去了許多人力和資源,在需要用兵打仗時,才發現軍事實力的欠缺。此外,商人的富有,也導致了私人勢力的膨脹,各商人甚至可以買官參政,這進一步削弱了國君的權力以及國家的實力。

齊人家境殷實,愛音樂愛賭錢,沒人願意打仗送死,養成了齊人在戰場上的脆弱,沒了能幹的將領和弱小的對手,一旦遭遇對方強大的士氣,齊人很快便瓦解,這是根植於齊國人血液中的自由散漫所造成的,而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與齊國大力發展商業,卻忽視了軍事實力的發展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齊湣王田地想要複製秦國,剝奪宗室土地,削弱貴族的力量,但卻因為齊國醒悟的太晚,而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曾經的霸主,後來的懦夫,齊國的衰亡是為何?

倡導學術、發展商業,本是好事情,怎麼到了齊國這裡卻成了衰敗的隱患呢?的確,在和平的年代,這些都是國家繁榮興盛的根本,但在戰爭年代,這些只能是輔助,而一個國家的安定還需要政治制度、軍事實力做強大後盾。戰國末期,齊國不修軍隊,幾乎放棄了武力,偏安於東方,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甚至還推行無為而治,方士和仙人成為學宮的常客,因此當秦軍到來,這樣的齊國也只能繳械投降了。

齊國曾經廣納天下學士,不為功利,只為提供學術土壤,沒想到正是因為“不為功利”而害了自身,在關鍵的時刻,齊國不僅沒能因為學子眾多而完成改革,反而導致宗族離心,大臣不親,百姓不附。齊國從春秋時期就開始圖強稱霸,創造了最為耀眼的商業文明,留下了150年的傳奇,但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卻選擇一時的安逸苟且,拒絕聆聽遠方的戰鼓聲,這樣的齊國如何不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