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似奸,大伪似真,大智若愚——刘备

说起三国,大家第一个想起的会是谁呢?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战神吕布,还是“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亦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卧龙诸葛亮。下面我想说一下刘备“刘皇叔”,他是如何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辈,成长为一代帝王。

大忠似奸,大伪似真,大智若愚——刘备

大忠似奸

东汉中平六年,少帝刘辩继位,外戚宦官专权,各地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壮大,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残暴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诸侯的反对,酿成大规模的内战。所谓乱世出英雄,刘备一个号称流淌着大汉血液以织席贩履为生的英雄“横空出世”。刘备从围剿黄巾起义开始,就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从黄巾到董卓,从董卓到曹操,刘备一直是以拯救汉室为奋斗目标。刘备从招募张飞关羽到后面的进位汉中王,刘备都是以心系国家安危、百姓之苦,一心想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火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就连当时被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天子刘协也是深信刘备的扶汉之心,并以刘皇叔称之。但是刘备借着刘皇叔之名“拿徐州”,“图荆州”,借着都是大汉宗亲之名,以援助刘璋的名义取了“自家兄弟”的益州。大家可能会说刘备不取曹操就会取,刘备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可以看出,刘备称帝之心,是早就有的。所以刘备是以扶汉为名,行篡汉之实,此乃大忠似奸。

大伪似真

陶谦三让徐州: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陶谦请孔融、田楷等相救。刘备受邀带数千人马奔赴徐州。后刘备解除徐州危机。陶谦遂将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固辞不受。不久,陶谦临终前托付徐州,刘备接受。从刘备“三辞徐州”中可以看出,刘备的虚伪与野心,他以解救徐州之名,暗图徐州。刘备解救完徐州后为何不离开而暂居小沛?陶谦死后“三辞徐州”的刘备为何没有继续坚持?刘备之所以“三辞徐州”是因为刘备不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树立的“仁义忠厚”之名丢弃,他还要靠着这些“仁厚”收买人心。

刘备取益州:《隆中对》中,诸葛亮:“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意思就是益州是块“大肥肉”,要想统一天下,益州是必须要拿下的地方。这一次刘备又是借着援助“自家兄弟”刘璋的名义,大张旗鼓的进取益州,逼刘璋投降。这次刘备没有“三辞徐州”的“仁义”,但是其虚伪程度不相上下。刘备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拿下益州去的,因为刘备知道,得了益州,才有机会一统天下的资本。所以刘备把大伪似真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智若愚

可能看《三国演义》的人会觉得刘备没有智慧,都是靠着诸葛亮才能称王称帝的。其实不然,刘备的智慧用大智若愚体现再恰当不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刘备的智慧。刘备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遇上了张飞关羽,从此就过上了战乱的生活,刘备是在40多岁的时候遇到诸葛亮的,在这20多年的战乱中,在十八路诸侯陆续灭亡中,刘备能够存活下来就说明了刘备的大智。刘备“三辞徐州”中可以看出刘备的虚伪,但是也能从中看出刘备的智慧,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兵锋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邻近的军阀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凯舰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怀有兼并野心。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刘备可不想在自己立足未稳之前而丢了性命,所以之后又把徐州让给了吕布。刘备先后依靠过公孙瓒,后跟卢植,再跟陶谦,接着跟吕布,叛变吕布跟曹阿蛮,被曹阿蛮灭了又跟刘表,刘表被灭又跟孙权。刘备可谓是步步艰难,但是刘备最后都存活了下来,有一部分靠的是运气,但是真正让刘备存活下来的是他的智慧。看着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谦恭待人,但是其城府极深,大智若愚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忠似奸,大伪似真,大智若愚——刘备


在战争年代,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三国演义》演绎的是“义”,兄弟情义、君臣大义、民族大义、国家大义!拘泥于“尊刘贬曹”还是“尊曹贬刘”,不是三国演义的真义,所谓的“尊刘贬曹”只是尊仁义道德等美好的人性美德,贬的是奸逆残暴等丑恶。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历史上刘备是成功的,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代帝王,不管他是否虚伪,是否奸恶,不管他是英雄亦是枭雄,都可以把它归咎于时代所迫。

(本文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谢谢观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