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家長快學起來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初中生又是少年的主力軍,其自立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培養初中生自立能力,不僅要求初中生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水平,做到言行一致,還需要家長做到恰當關愛,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做事,學校教師則應該通過課堂啟蒙、營造氛圍和適當獎懲等途徑來教育學生行為自立,只有個人、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培養初中生的自立能力。

初中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家長快學起來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初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以前成熟更早,初中生存在的問題較以前也更加複雜,如驕橫、厭學、網癮、打架,與同學、教師、家長的關係不盡人意等,究其原因,還是初中生自立能力的欠缺。自立是一種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服一切困難,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是一種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依賴他人,自己承擔或料理事情的能力。培養初中生自立能力,不僅可以幫助其養成吃苦耐勞、孝敬父母等良好美德,還可以提升國民素質,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輸送高質量人才。由此可知,培養初中生的自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那麼,究竟該如何正確培養初中生的自立能力?下面將從初中生家庭環境這一方面進行分析。

營造有利於培養初中生自立能力的家庭環境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培養初中生自立能力的重要陣地,家庭成員尤其是家長,對初中生自立能力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氛圍和結構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深深地影響初中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初中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家庭教育著手。

初中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家長快學起來

首先,恰當關愛,鼓勵孩子自主。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不恰當關愛會造成孩子過分依賴家庭,從而無法準確地認識自己內心世界,導致孩子將衡量自己各種活動是否正常的標準歸為父母、親戚的看法,做不到獨立自主。眾所周知,在家庭環境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弗洛姆曾說:“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可以找到一個母親的良知,也可以找到一個父親的德行。”[1]父親代表了理性思想的世界,父愛應該使孩子樹立自信心,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母親則應該不鼓勵孩子纖弱無能,應該希望孩子終有一天能脫離自己,這種脫離越早越好,由此可知,一個人的自立有賴於從對父母或家庭的依附走向獨立的自我性格,養成自立能力。可當今社會,家庭對初中生十分溺愛,他們的衣服有媽媽去洗,放學有爸爸來接,家庭成員事事包辦,而不是鼓勵孩子獨立自主,這樣的家庭教育只會不斷加深孩子對家人的依賴,無法培養初中生的自立能力。父母的溺愛只會毀掉孩子的前程,促使他們成為第一批被社會淘汰的人。因此,父母在孩子培養自立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放開扶住孩子的雙手,在孩子遭遇困難時,鼓勵他們而非代替他們走下去。

其次,獨立思考,培養精神自立。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教育是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僅是教育他人,更是教育自我。同理,真正的自立首先是精神自立,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與眾不同的,為何後來卻變得千篇一律,這與家長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相對忽視孩子的能力培養是密不可分的。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考試分數,不關心孩子的能力培養,這導致孩子只顧背誦知識,沒有個人見解。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必須首先培養孩子自主思考,鼓勵孩子自己發現問題並分析問題,如果孩子在問題面前總是依賴家長拿主意,永遠沒有自己的想法,那麼孩子很難成長為自立之人。有個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鑑的: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並不直接告訴她,而是讓她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她都會想到去查字典。不僅在認字方面,在孩子求索別的知識方面,家長也最好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引導他們養成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答案的好習慣。

初中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家長快學起來

最後,學做家務,養成自立習慣。初中生正值自我意識迅速增長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很強,這一時期恰是他們養成自立習慣的最佳時期。家長要在這段時期恰當地引導孩子,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自立習慣。比如說洗衣服這件事,我發現許多初中生經常會把衣服帶回家給媽媽洗,媽媽毫不抱怨,孩子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孩子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漸漸地就會拒絕自立。可如果父母讓孩子自己洗衣服,孩子不僅會感觸到媽媽的辛勞,感恩父母的付出,也會慢慢地領悟培養自立能力的樂趣,此外,還有像掃地、刷碗這樣的輕活可以讓孩子來做,孩子可以在家務活中體悟自己的個人價值,養成具有自立能力的獨立個體,不斷地成長與自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