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博士很优秀,只因有两点不足,无法成为高校招聘最爱

你听说过“土”博士的概念吗?所谓的“土”博士,指的是从本科到博士,全都是在一个学校读完的人,全称是“土生土长的博士”。

“土”博士的量级不在少数,尤其是在那些985、211高校中,“土”博士雄踞半壁江山。土生土长,知根知底,但在最后毕业的时候,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制造危机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母校。

这类博士很优秀,只因有两点不足,无法成为高校招聘最爱

先来说说是什么让这些人达到求学阶段的从一而终,其实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首先,母校本身的实力雄厚,所以就没有必要跑出去再折腾,留在本校读研读博就挺好的;其次,母校留人的手段高超,所以就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学校,保研或者直博通通成为母校的杀手锏。所以基于这两点,我们看见了许许多多的“土”博士。

这类博士很优秀,只因有两点不足,无法成为高校招聘最爱

而且这些“土”博士往往能够给母校带来无尽的回报,通常来说,这类学生很早就进入到导师的实验室,有甚者本科毕业前就已经高水平论文进账,研究生继续上演锦上添花的好戏,等到了博士阶段,基本可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博士,在所有导师心中都被奉为圭臬,珍宝般的存在。

这类博士很优秀,只因有两点不足,无法成为高校招聘最爱

然而生活总是残酷的,假象总是美好的,等到了毕业关头,这些“土”博士想要留守母校,为母校贡献所有青春和年华的时候,母校摇了摇头,说:对不起,你该走了。除了特别优秀的博士外,大多数人很难留下,而留给他们的机会就只有那些比本校差一些的高校,所以你会看到,很多211高校的老师,都是985高校的博士。

这类博士很优秀,只因有两点不足,无法成为高校招聘最爱

那么造成这种降维打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实跳出博士这个群体,从一个很可观的角度来看,从始至终在一个学校,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任命这类博士的同时,也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风险。

这类博士很优秀,只因有两点不足,无法成为高校招聘最爱

一.目之所及,皆为过去

“土”博士一般会有这样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始至终,导师一直都是一个人,即使不是一个人,也是学院中领域相近的人,两个导师之间要么是师生关系,要么是同盟关系,总之逃不出一个圈子。所以,当你走完从本科到博士这十年的路程的时候,看见的,听到的,接触的,感受的,都是这群人,都是这类思维,都是这种气氛。

记得以前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以前的大学,当你走出校门的时候,就能从你身上的气质感受出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现在其实很难了,但是如果是在一所大学读了十年以上,我相信这种气质还是会显现出来的。以往校训对大家来说,可能只是句朗朗上口的口号,但是现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烙印。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正好,无缝连接,物以类聚吗?

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的话,如果一直在同一个环境下长大,个人的创新能力,突破能力,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束缚。而且长此以往,可能培养的不是一个科研人才,培养的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老板不是企业的老板,换成了自己的导师罢了。所以看到这里,你大概能明白为什么高校不太希望招自己土生土长的博士了吧?

​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否试想过这样一件事,如果未来有一天,这些“土”博士需要去到其他地方或者实验室做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还能否发挥出自己在本实验室,本导师下的风采?

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类推,就拿梅西来说,巴萨的梅西无所不能,阿根廷的梅西恼羞成怒。我们不能下定论,我们只能推测可能永远在一个地方呆着,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相反,适当的有多段求学经历,对一个人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对一个学校或是企业来说,可能还是件好事。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的时候,也许真的能让一个实验室,一个学院,甚至是一个学校,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而且据数据统计,本硕博都在同一学校毕业的同学,到其他高校工作,并未有太高的成才率。

我们一时间很难改变大众的思维,更难动摇根深蒂固的意识,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机会里,发挥无限的价值。例如,读研换一所更好的国内高校,读博换一所更好的国外高校,混合地域,混合文化,混合意识,也许就真的能够“杂交”出独树一帜的全新人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985高校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这类博士很优秀,只因有两点不足,无法成为高校招聘最爱

土生土长“土”博士,爱师爱校爱知识。奈何情浅缘且深,毕业时节不相识。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

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