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廣陵散》背後的真相

《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大約產生於東漢後期,它的旋律激昂、慷慨,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據說,《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緣起於聶政刺韓相,最終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因此《廣陵散》的背後,其實包含了聶政和嵇康兩個人的故事。

揭開《廣陵散》背後的真相

近代琴家楊時百,就認為《廣陵散》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刺韓王》曲《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的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據《琴操》記載:戰國時期,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為報父仇,入山學琴十年,終於練得一身絕技。為了避免別人認出,他用漆塗臉頰,用石頭砸掉牙齒,還吞火炭把嗓子弄啞。他經常在京城門樓下彈琴,“觀者如堵,馬牛止聽”,名揚韓國。韓王得知有這樣一位彈琴高手,就召他進宮演奏,他彈的琴曲博得韓王和群臣的讚揚。就在這時,聶政突然拔出匕首,刺死了韓王;然後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徹底毀壞了面容,自刎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氣勢宏偉的琴曲《廣陵散》。漢魏時期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的就是此曲。

揭開《廣陵散》背後的真相

嵇康是魏晉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詩人和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當時“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名士。《廣陵散》這首曲子乃一位老者所授予康,在老人的指點下,康將這首古曲彈得極為出色,名震全國。《廣陵散》是一首具有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或許和康也正是看到了《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感情的。

當時司馬氏與曹魏爭權,“性烈而才俊”的康仕魏而對司馬氏集團始終抱著抵制的情緒。康曾被鍾會指責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這種獨立不羈,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公元262,康以“亂政”之罪被斬首。《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記載,“中散(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康彈罷陵散》,從容引首就戮,時年僅三十九歲。

揭開《廣陵散》背後的真相

嵇康死後,《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現有琴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終於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重現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