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相識十載,相守不過三年,餘生未嫁,終成丈夫夙願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民國又一位才女——宋清如,同時她也是詩人朱生豪的妻子。

宋清如,1911年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西張欄杆橋日暉壩(今屬張家港市鳳凰鎮安慶村)一戶富豪家庭。

家境殷實的宋清如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對新詩特別感興趣。那個年代都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個女孩子想要進學堂讀書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人物:相識十載,相守不過三年,餘生未嫁,終成丈夫夙願


為此宋清如經歷了一番抗爭,最後才在母親的幫助下進了私塾,進而讀到了中學。

按照宋清如父親的想法,讓女兒讀到中學已經是對其格外的恩賜了,所以等到宋清如中學畢業後,家裡便讓宋清如迅速完婚。

但是年輕的宋清如堅決不同意,她對父親說:“我不要嫁妝,我要讀書。”態度非常堅決。最後抗爭的結果是,宋清如又勝利了。

1932年,宋清如進入杭州的之江大學讀書,如今的之江大學早已經成為歷史,1952年,在高校院系調整中,之江大學的各院系拆分至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

宋清如相貌出眾、才華不凡,在大學期間的宋清如是驕傲的、自信的,追求她的人也絡繹不絕。

也正是在之江大學期間,宋清如認識了朱生豪。朱生豪與宋清如的性格恰恰相反,他沉默寡言,性格內向。

當時,兩人都同為詩社成員,朱生豪喜歡古體詩,宋清如酷愛新體詩,所以就出現了一種現象,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詩都是她喜歡的新體詩,而宋清如的回信又是他鐘愛的古體詩,兩人默契的投對方所好,卻因為都是慢熱內斂的性子,明明情愫漸起,卻誰也不去捅破那層窗戶紙。

兒子朱尚剛在多年後,曾這麼評價父母的青澀戀愛,他說:“父母雖然沒有表明心跡,卻早已認定了對方。”

可以說兩人在校園的活動以及書信交往中漸生情愫。

人物:相識十載,相守不過三年,餘生未嫁,終成丈夫夙願


轉眼,1933年,朱生豪畢業離開校園,而宋清如才剛剛大二,一場還未開始的青澀戀愛轉眼就要接受異地的考驗。

朱生豪因擅長英文,被上海世界書局聘作英文編輯,面對即將的離別,這時候的朱生豪又給宋清如寫了一封信,其中有句:

不須耳鬢常廝伴,一笑低頭意已傾。

至此,兩人才算捅破那最後一張窗戶紙。

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杭州,兩人只能鴻雁傳情。

木心曾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在那個年代,雖然通訊不便,一封信要在路上走數天甚至半個月才到,但是這種慢也有慢的好處,就是,等待將思念拉得很長很遠,當你寄出一封信後,你就在今後的幾天時間裡不自覺的等待他的回信,等待的過程也是思念的過程。

人物:相識十載,相守不過三年,餘生未嫁,終成丈夫夙願


宋清如與朱生豪兩人幾乎每週都要通信,如果朱生豪隔得時間太久沒收到宋清如的信,朱生豪就會抱怨:

“我卜了一下,明天后天都仍然無信,頂早星期四,頂遲要下個星期五才會有信,這不是要把我急死嗎?”

兩人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分隔兩地而變淡,反而因為分隔兩地而變得更加深情,許多當面不好表白的想法,都能躍然於紙上表達心意。

然而讓兩人沒想到的是,兩人這通信卻能持續長達十年之久。1937年,戰爭爆發,畢業剛剛一年的宋清如從杭州一路逃至四川,而朱生豪依然在上海,兩人的距離越來越遠,通信也變得越來越難。

但是,無論是戰亂還是距離還是時間,兩人依然在堅持通信,直到1942年,二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開始真正的在一起。

人物:相識十載,相守不過三年,餘生未嫁,終成丈夫夙願


從1932年相識,到1942年二人結婚,這十年間,朱生豪為宋清如寫下了60萬字的情書,留下來的就有640封信,一字一句都是他的真心

婚後的生活對二人來說是幸福和美滿的,結婚之後,兩人一同回到了朱生豪的老家嘉興,朱生豪開始全身心的投入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而宋清如則打理家中一切大小事務。

二人生活雖然幸福,但也是清貧的,當時的物價飛漲,兩人的生活常常捉襟見肘,兒子出生之後,宋清如給兒子起的小名就叫“小多多頭”,意思是“又多了一個吃飯的人。”

為了養家,朱生豪將翻譯工作從每天3000字加到8000字。但是就算是如此拼命的工作,依然沒有擺脫生活的艱辛。

本來身體就不是很好的朱生豪,在1944年12月26日,因病拋下年輕的宋清如和剛滿週歲的兒子,帶著遺憾離開人世,年僅32歲。

朱生豪在離世前,曾對妻子說:莎士比亞劇本還有5部沒有翻譯完,早知一病不起,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它譯完。

兩人愛情長跑長達十年,結婚後相守卻不過三載。宋清如知道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是丈夫一生的願望,如今丈夫心願未了,自己將勇敢的接過這個重任。

人物:相識十載,相守不過三年,餘生未嫁,終成丈夫夙願


但是翻譯是項大工程,哪有那麼容易開始,更何況還要撫養孩子的宋清如。直到1955年,在朱生豪弟弟的協助下,宋清如才開始翻譯朱生豪未竟的五部莎士比亞著作,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宋清如素面朝天,閉門不出,全身心的整理丈夫的譯稿。

無數次查找,推敲,校對,抄錄,她忍受孤獨與寂寞,我想讓她堅持下來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對丈夫深深的哀思。

終於經過三年的埋頭苦幹,宋清如終於將餘下的莎士比亞著作翻譯成功。

可是,當她拿著譯稿去出版社時,對方卻告知她,已經找了新的譯者,不需要了。

面對如此的情況,對宋清如是有一定打擊的,兒子朱尚剛曾回憶說:“當母親從出版社走出來的時候,面色異常平靜,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是獨自拿著書稿去父親墳頭,守了一夜。”

嘔心瀝血之作不能出版,的確遺憾,可是對於她而言,她已經完成了丈夫的夙願,這就夠了。

人物:相識十載,相守不過三年,餘生未嫁,終成丈夫夙願


宋清如的人生以朱生豪的去世分為兩段,在之前,她的人生的是幸福、快樂,而在這之後,她則失去了所有快樂,甚至失去了悲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你的死亡,帶走了我的快樂,也帶走了我的悲哀。人間哪有比眼睜睜看著自己最親愛的人由病痛而致絕命時那樣更慘痛的事!痛苦撕毀了我的靈魂,煎幹了我的眼淚。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只似燒殘了的灰燼,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漣”。

朱生豪去世後,宋清如餘生再未嫁人,她只趕著兩件事,撫養剛滿週歲的兒子,替亡夫完成莎士比亞的翻譯出版。當莎士比亞著作翻譯完後,她的任務便只是撫養兒子。

1991年,80歲高齡的宋清如應邀出演電視劇《朱生豪》,以她的真實感情和質樸的感染力打動了觀眾和評委,奇蹟般地獲得了第12屆“飛天獎”的榮譽獎。

1997年6月27日,宋清如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生前,她將伴隨自己40多年的朱生豪手稿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