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論語八佾篇第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試譯: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說:“ 好問題!禮,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喪事,與其過於治辦,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吾見:

禮崩樂壞,從來不是外在形式的崩塌。本末倒置才是。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發現了這點,被學生記錄下來,到今天,這種捨本逐末的現象卻一直沒停過。

究其原因,禮之所現,內外皆有。禮之本有時候是看不到的,大多數時候能看到的只是禮的外顯。大家都懂就不過度解讀了。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飯三吐哺說的是周公以禮待人,周公有禮之本,同樣也重視禮之外顯。從時間成本上看,吐出來和嚥下去應該差不多少,但是寧可吐出來也不嚥下去,這就是一種禮節。告訴天下人,我周公就是如此的以禮待人,禮賢下士。

所以我想,從官到民,誰又不願意被以禮相待呢。不管有沒有禮之本,有禮之外顯也能讓對方舒服很多。要把禮外顯那就可能會“奢、易”,至於其中的度,看自己的財力和實力去衡量。所以孔子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不管禮的外顯你想如何展現都可以,但如果影響到表達禮的本心,那就是多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