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文|徐吉鹏

2月6日晚10点多,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汉宜大队陈家冲东村小队长熊正鹏与妻子万睿终于连夜赶回了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的家中。

自1月21日返回黄冈老家接到武汉返乡人员必须居家隔离的通知后,二人自觉在家进行了为期14天的隔离。隔离期一结束,他们便开始收拾行李,主动与街道联系,申请返回武汉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作为一名“90后”基层工作者,熊正鹏放心不下的,除了街道的疫情防控工作,还有他所在大队农户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当时正值武汉疫情爆发高峰期,辛安渡街道虽处偏远郊区,却也有2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小程序帮农户一个月卖菜35万多公斤

回武汉的第二天,熊正鹏便回到汉宜大队参加防疫工作,万睿则被借调到街道启用的隔离点参与值守。自2月7日开始,每天上午和下午,熊正鹏都要走进自己包保对象的家里,为14户共40人进行体温检测。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熊正鹏为自己的包保对象检测体温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熊正鹏为大队居民检测体温

此外,他还要在辖区内进行防疫宣传、消毒消杀、重点人员排查等工作,甚至全程陪同疑似患者去医院就医,为患者挂号、就诊,确保对方能被顺利救治。

万睿则在街道的隔离点开展入住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工作,每天两次对入住人员进行体温监测、登记和跟踪,并对来往物品进行消毒杀菌、分类发放等。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万睿在辛安渡街红星隔离点参与值守

每天下班忙完各自工作后,基本已是晚上10点多了,简单吃过晚餐,次日夫妻俩又迎接新任务。“加油,我守护大队,你守护隔离点,每天都要充满战胜疫情的信心。”熊正鹏常常这样鼓励妻子。

“怕啊,谁不怕?但如果年轻干部都畏难退缩不前,群众会怎么看?内心怎么能安?”熊正鹏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在黄冈老家隔离期间,熊正鹏便从微信群里了解到,疫情期间,街道在积极组织各生产大队帮销农产品,其他大队的销售量每天都突破万斤,自己作为汉宜大队分管农业的工作人员,却在老家不能出力。而汉宜大队的农户,大多又以种菜和水产养殖为生,许多时令蔬菜过了季节,便只能烂在地里。熊正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另一方面,武汉实施封城管理后的一段时间内,很多社区居民的蔬菜供给成为一大难题,购菜渠道匮乏。鉴于这种情况,熊正鹏开始有意识地统计农户滞销蔬菜的产量和种类,并琢磨着:能否把农户组织起来,与合作社、捐赠公司、医院后勤等蔬菜农产品需求量大的组织进行批发合作?在此基础上,如果开发一个平台,比如微信小程序,省掉批发环节,将更多农户吸纳进来,直接链接到城区封闭管理中的社区居民,为其提供新鲜平价蔬菜,岂不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说干就干!回武汉后,熊正鹏立即请朋友帮忙,开发了一款名为“小熊时蔬”的微信小程序。买家在小程序下单后,满50份起送,这样农户的蔬菜、水果、鲜鱼就都能在线上卖给社区;小程序并未设置付款功能,农户送货时直接收款。

从采摘、装卸、配送到分发的各个环节,也都会进行周密的规划和组织。为避免配送过程中的聚集性取菜,每一个配送小区需招募一名志愿者团长,对团购需求进行统计、下单,汉宜大队再用专用车辆进行蔬菜配送,进而对接小区志愿者,有序进行分发。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汉宜大队蔬菜配送专用车辆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汉宜大队的蔬菜被运送到某小区门口

很快,批发和套餐团购两个稳定的销售渠道被建立起来。由于配送及时,价格公道,农产品的品质又有保证,“小熊时蔬”小程序迅速在周边社区中推广开来。以社区团购为单位,最远甚至配送到了距辛安渡街道80余公里外的光谷区域。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武汉某社区居民通过“小熊时蔬”下单后,汉宜大队的蔬菜被配送到小区志愿者手中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武汉某社区居民通过“小熊时蔬”团购下单后,汉宜大队的蔬菜被运送到社区门口

就这样,熊正鹏白天既要抓好防疫工作,也要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晚上还要去了解农产品的采收情况。自二月中旬以来,经由“小熊时蔬”平台,熊正鹏每天帮农户销售农产品达5000余公斤,高峰期甚至可达6000公斤。截至3月27日,他已累计为当地农户预定、销售农产品近35万公斤,带来销售收入70余万元。

3月13日,熊正鹏已通过武汉市火线入党通道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而万睿在街道隔离点圆满完成任务后,又调至武汉市东西湖区隔离点工作。

大学生进村后怎么才能站稳脚跟?

27岁的熊正鹏,是一名留汉大学生。2017年8月,熊正鹏通过招考进入辛安渡街道下属的红色物业管理公司。一年后,妻子万睿同样考入这里。因街道工作安排,2018年9月,熊正鹏被平调到辛安渡街汉宜大队工作,主要负责农业、科技及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任陈家冲东村小队长,也是汉宜大队第一个由外地人任职的村湾小队长。

“我是黄冈人,用普通话与本地人沟通,难以拉近距离,所以来这儿第一件事就是找大队老同志教我说方言。”为了能更好地与村民沟通,熊正鹏开始学辛安渡方言,坚持每天下队与农户联络。陈家冲东村140余户居民,每家每户人口多少、以何为生等等,熊正鹏都如数家珍。不只如此,短短一年间,熊正鹏还将辛安渡街道的42个村湾、道路都跑了个遍。

作为国营农场,辛安渡街的土地租赁费的收缴问题,对于各个大队和村湾来说,历来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整个辛安渡街道,在任务期限内能完成收缴工作的大队,仅有两三个,不少大队都有历史欠款的收缴任务。

熊正鹏任小队长的陈家冲东村,140余户农民就有1085亩土地,按照白地(水田)87.61元/亩、大棚280元/亩的标准来算,每年需收缴的土地租赁费近70万元,这都需要工作人员一家家上门做工作。

不过,作为“外地人”的熊正鹏却能提前足额完成辖区内土地租赁费的收缴工作,令许多本地的村队长羡慕不已。这其中到底有何秘诀?

“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和群众搞好关系,这样大家才会支持你的工作。如果老乡们平时反映的沟、路、渠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你去收费时,大家就不会那么配合了。”熊正鹏说。

2019年是熊正鹏分管大农业工作的第一年,同样是收取土地租赁费的第一年。上任之初,他便将自己的微信和手机号张贴在村湾公示栏内,让群众有事时能够第一时间直接联系到他。

张三家的鸡被李四家的狗吃了,他会前往协调;谢家土地旁边公家的沟被邻家占用了,也需要他去处理……无数次解决了此类群众反映的小事与矛盾纠纷后,熊正鹏与乡亲们的距离大大拉近了。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2019年夏季连续干旱,熊正鹏(右)组织农户提水抗旱

平日里,他也常常走访村民家,并发现大部分不愿缴纳土地租赁费的农户都有一个共同原因——他们的沟、路、渠排畅有问题。为此,在收缴土地租赁费之前,熊正鹏会带上本子和笔,一家一户地走访了解农户的困难,并在能力范围之内,当场解决;无法当场解决的,就一一登记下来,想尽办法帮其解决。

平日工作做得到位,熊正鹏的工作自然能够顺畅地开展。2019年,汉宜大队比规定时间提前了半个月100%完成当年土地租赁费收缴任务,同时还为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28件,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做基层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多向本地人学习

“作为年轻人,我们的思维应当与最先进的发展方式保持一致,辛安渡离城区远,如何吸引游客来消费、提高农民收入一直都是最要紧的,值得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按照熊正鹏的设想,在今年6月之前,他想把汉宜大队的4300余亩土地划分成大棚蔬菜产业园、水产产业园和特色蓝莓产业园三个片区,统一纳入“三年农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整体农业结构”安排里,逐步将汉宜大队打造成为“三园融合”的现代旅游体验式农业。但进行这一规划的前提,便是将大队的每块土地上种植什么、属于谁,地块间沟、路、渠的分布,以及实际路况(水泥、碎石或者土路)都一一弄清楚。

熊正鹏:用智慧守护大队的基层“90后”

熊正鹏绘制的汉宜大队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分布图

此时,他之前在解决乡亲们反映的沟、路、渠问题时所跑过的路,便都派上了用场——他早已完成了对汉宜大队农业种植实际情况和农业基础设施的详细摸排登记,从国道、省道、县道到通村主干道、村组路、田间路的分布,都巨细无遗地绘制在一张平面图内。这不仅能服务于当地的产业规划,也有助于街道未来的道路规划与提档升级。

“做基层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能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这就要求你的工作态度要端正、认真,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而且要多向本地人学习。很多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在进入之前是根本不懂的,所以要深入钻研、善于总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基层组织,真正为人民服好务。”被问及基层工作经验时,熊正鹏如是说。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彭姝疑 刘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