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退避三舍"真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報答楚王,而是另有所圖

作者/黎顧百年

以退為進,是一種很高明的戰術,能夠讓敵軍產生一種誤判,認為是怕了自己,或者對自己產生了懼意。而讓敵軍放鬆警惕,打亂其原有佈局,在出其不意的攻擊敵軍,以獲全勝。

春秋時期的晉文公就用這種戰術戰勝了楚國,成功的稱霸中原。

晉國的公子重耳逃亡到了楚國,面對這個失勢的公子,楚王選擇了以盛情款待。但是楚王盛情款待是有所圖,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今天盛情款待是公子,明天可能就變成了國君。今天種下的因,一段時間後就能結出豐盛的果。

晉文公

退避三舍


酒宴之上,楚王對重耳說道:"如果有一天,公子能平安返回晉國,將如何報答我呢?"重耳低頭想了想,鄭重的說道:"如果託大王洪福,我能平安的回到晉國,當上國君,我一定會讓晉國和楚國友好相處的。假如哪一天兩國不幸交戰了,我一定會命令我國的軍隊退避三舍的,以報大王的恩德。"

楚王的眼光還是不錯的,四年之後,重耳返回了晉國,並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在流亡的這麼多年裡,重耳知道百姓的疾苦,也知道一個國家必須強大才能不被欺負進而稱霸中原。坐上國君的重耳,開始勵精圖治,任賢為能,著重發展建設自己的國家,以期使晉國強大起來。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晉國的實力大增。晉文公開始了他的稱霸之夢。

晉文公

春秋時戰車


與此同時,楚國也變得日益強大,也有稱霸中原的野心。楚國在公元前633年,聯合幾個小國家開始征伐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毫無條件的就答應了,他知道這是一次天賜良機,也是晉國稱霸中原的開始。

晉文公親率三軍救援宋國,楚國統帥成得臣得知之後,驕傲的成得臣看不起這個在外流亡過得新國君,想要給晉文公一個下馬威,但是晉文公知道成得臣的脾氣,決心先激怒他,然後再消滅他。晉文公一直堅守不出,又想起當年許諾楚王的話,就命令大軍退避三舍(90裡),一直退到城濮這個地方才停下來。

晉文公

晉楚交戰


難道說晉文公真的就是為了履行四年前的諾言嗎?是的,但也不全是。不全是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晉文公此舉就是為了爭取在諸侯國中爭取支持,取得在道義上的優勢,順便也完成了自己當初的諾言,一舉兩得。第二,面對楚國強勁的戰力,避開其鋒芒,用示弱的戰術來激怒成得臣。第三,就是利用城濮的地形來彌補晉國軍隊的不足,以求在戰爭中獲勝。

晉文公

城濮之戰


果不其然,此舉成功的激怒了成得臣,儘管楚國的將領認為晉國已經給足了楚國面子,而楚國應該見好就收,但是此時的成得臣已經算定了晉國是敗軍無疑了,又怎麼會聽進去這些話呢?何況成得臣還認為士氣可鼓不可洩,楚國此次必勝。

但是戰役一開始,成得臣就已經敗了,敗在了道義上,敗在了驕傲上,縱然楚國的兵力遠勝晉國。晉文公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徹底麻痺了楚軍,在戰鬥開始後,先是佯敗,再是用疑兵之計,誘使楚軍統帥成得臣對楚軍左右軍大勝晉軍信以為真,使楚軍鑽進晉軍的包圍圈,落得慘敗,楚軍統帥成得臣也是晉文公為了報答楚王的恩情而放回去的。

晉文公

晉文公


在我們的生活中,以退為進的這種戰爭策略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不同的人,當我們和一個人爭論一件事情的時候,真理一直在我們這裡,但是對方對於這件事卻毫不相讓,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以退為進,先承認其實對的,把雙方爭論的焦點放開,這樣並不代表自己就是錯的,而是保證了自己的素養不被帶壞,也保證了對方的面子,而不使雙方變得惡語相向,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

這種退讓則是為了事後讓對方找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的準備,也就是一種前進的策略。

以退為進的策略不僅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就是在商戰中也是會大放異彩的。在商戰博弈中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階梯,雖然是一種表象但是卻能讓對方在心理上感到滿足,不僅思想上放鬆戒備,而且作為回報,對方也會滿足自己的某些要求,而這些要求正是己方的真實目的。這種以退為進的商務談判策略,只要運用得法,往往是很有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