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中國版《獅子王》,流亡19後回國稱霸

1,無妄之災,被迫逃亡

公元前655年,晉公子重耳開始了他的逃亡之路,這條路有點長,一走就是19年。

現在看起來,春秋五霸能有重耳的一個位置,也確實是各種因緣際會促成,讓人不得不歎服歷史有趣的地方。

重耳能開啟逃亡模式,還得歸功於他的父親晉獻公。晉獻公的邏輯思維跟春秋大多數諸侯國國君都不一樣,因為他想搞秦始皇的那一套“中央集權”,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聽取謀士建議“殺盡群公子”,這一方針出來後,晉國內部貴族集團人人自危,原本可以團結起來的力量瞬間四分五裂,許多貴族都難逃厄運。

晉獻公十二年時,他寵愛的妃子驪姬為他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在驪姬整天的枕頭風下,獻公便想把奚齊立為世子,然而那時晉國早都立了世子申生,母親是齊桓公的女兒齊姜,不過過世得早。此外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重耳,母親是狐姬,來自狄國狐氏;一個叫夷吾,母親跟重耳的母親是同族姐妹,他們三人在獻公的八個兒子裡面是很優秀的三個。

考慮到廢長立幼的各種阻礙,獻公想了個辦法——緩緩圖之。

於是,他便讓世子申生去曲沃,重耳去蒲,夷吾去屈,說好聽點是讓他們駐守城池保衛國家,實際上是為了將三人調離都城,遠離權利中心。

九年後,驪姬終於找到機會,於是陷害申生,說他想毒害獻公。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申生知道他這個後母的狠辣,根本不敢也知道沒必要去找獻公解釋什麼。

揹著殺父的惡名,他知道逃跑也沒有意義,加上父親也有意無意的疏遠他,他知道父親需要一個理由來廢黜他的世子之位。罷了,君要臣死,夫復何言,申生於是便在新城含恨自殺身亡。

申生死後,驪姬看最大的阻礙已經沒了,於是繼續構陷重耳和夷吾,造謠說他們兩是申生的幫兇。兄弟倆為了保命,便雙雙逃回到自己的駐守地蒲與屈。這讓驪姬好生鬱悶:兩兔崽子跑的還挺快,也罷,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獻公一看兩個兒子逃跑,認定他們是做賊心虛,於是派兵攻打兩個兒子。最後逼得重耳跟自己的幾個心腹逃到了他姥姥家狄國,夷吾則逃到了靠近秦國的梁國。

獻公見兩個兒子都逃離了晉國,自己想立奚齊也不會再有什麼阻礙,也就沒有真正的趕盡殺絕,畢竟虎毒不食子。

重耳於是便在狄國住了下來,身邊跟著幾個心腹臣子狐偃、狐毛、趙衰、顛頡、魏犨、胥臣、介子推等。

這次逃亡,對重耳以及身邊的幾位心腹從某種程度來說反而是件好事。因為按照春秋的王室慣例,只有嫡子才有資格繼承君位,重耳雖然早都賢名在外,但是他上面還有個大哥,而且還是嫡子,如果沒有“驪姬之亂”,他以及夷吾可以說沒有機會染指君位,除非劍走偏鋒,用武力或者陰謀強行奪位。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的人這樣的事確實也不多見,如果不是正好趕上了,或者世子爛泥扶不上牆,和嫡兄弟自相殘殺奪位的情況也很難出現。

現在出了這檔子事,讓一切變得皆有可能,都是庶出,那麼就都有機會。

大丈夫立身於天下,誰不想提三尺劍,建立不世功勳,他的幾位心腹,無疑是非常看好他的,不然怎麼會在他身上投這麼多原始股。

他出生於春秋時強大的晉國公室,自小賢名遠播,要說沒有成為晉國之君的雄心,鬼都不信。

要想成為一代雄主,溫室裡自然難以快速成長,逃亡之路,也變成了重耳打怪升級的歷練之路。

2,歷練之路,韜光養晦

狄國國君對居住在狄國的重耳一行人,自然是十分優待,美女香車珍饈美味自然是一通狂送,畢竟重耳也算他狄國的外孫,一旦哪天返回晉國繼任國君,那自然會有超高回報率,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

重耳也是來者不拒,狄君送了兩個美女,重耳娶了一個,生下了伯鯈、叔劉兩個兒子;趙衰娶了年齡小點的,生下兒子趙盾(這也是個厲害人物,後來成為晉國三朝重臣,“趙氏孤兒”趙武的爺爺)。

在狄國住了五年後,重耳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機——晉獻公去世,晉國內亂了。晉國卿大夫裡克等人先後將繼位國君的奚齊、卓子刺死,又將在他們眼中為晉國帶了無限禍端的驪姬活活用鞭子打死,晉國陷入無主的境況。

裡克比較看好重耳,於是便派遣重耳的舅舅狐毛去狄國迎接他回來準備擁立他為國君。

不得不說,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不過機會與風險並存,重耳考慮一番後委婉的拒絕了,意思自己德不配位,不忠不孝,沒有資格繼承國君之位,讓裡克找其他人。

後世有很多人覺得重耳非常虛偽,明明想當國君,還裝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口是心非。

其實仔細分析下當時晉國的國情也許能猜出來重耳為啥拒絕:

一,獻公至少還有五個公子在國內,國內不缺繼承人;

二,世子申生雖然人死了,但是畢竟經營了幾十年,私下仍然還有一群人與勢力潛伏;

三,裡克代表的卿大夫,立場也不可能一致,有覺得夷吾合適的,有覺得重耳合適的,肯定也有覺得其他公子合適的;

四,連續被殺了兩任國君,國內情況混亂複雜,未知風險巨大,難保其他勢力介入渾水摸魚;

五,重耳跟夷吾畢竟還揹著“弒父”的嫌疑沒洗清楚,貿然回去兇險難測。

重耳做這個決定,肯定也是跟手下心腹們綜合商量的結果。至於他到底怎麼想的,幾千年過去了,想知道也只能問他本人了。

裡克一看重耳不願意回來,心想這國君之位還能賣不出去,於是繼續派人去梁國接夷吾。

夷吾一開始肯定也是有顧慮的,怕有圈套,但是他比重耳多了個心眼,他分別派人私下找到秦穆公與裡克,約定只要秦穆公派兵助他回國繼位,裡克在國內協助他,他便在繼位後將河西之地送給秦國作為報答,將汾陽封給裡克作為封地。

秦穆公與裡克自然是願意的,於是互相達成愉快的合作。最終,夷吾在秦國與裡克內外幫助下,順利繼承晉君,是為晉惠公。

但是惠公一回國,就後悔了,還派邳鄭假惺惺的去秦國跟秦國道歉,意思土地是晉國的,他在還是公子的時候,是沒有資格把國家的土地隨意送人的,還希望秦穆公體諒他的難處。秦國受了這麼大的欺騙,自然心有不甘,可也只能假裝隱忍,找機會再跟他算賬。

與此同時,晉惠公找到裡克談心:你雖然擁立了我,我心裡也確實感激的很,但是你畢竟殺了兩個國君,你這讓我很難辦啊。

裡克:我不殺掉兩個國君,怎麼能有機會擁立您呢?

晉惠公:你這可是國君殺手啊,做你的國君也不容易,沒準哪天你是不是也會把我給殺掉呢?

裡克:君上你這話就沒意思了吧,想讓我死就直說,還能找不到理由嗎?

晉惠公:好吧,我簡單點,你去死吧!

裡克:……

於是,裡克自刎而死

隨後,晉惠公又派人誅殺了邳鄭和裡克的餘黨七輿大夫,邳鄭的兒子邳豹逃往秦國。

晉惠公背信殺臣的事情慢慢的被晉國國人知道了,國人也從心裡面覺得這國君不靠譜,不服他,這也為後來重耳回國繼位做了鋪墊。

惠公繼位八年後,國人對他多有怨言,他擔心私下有人會投靠重耳,影響他的統治,於是便準備派出殺手追殺重耳。

重耳知道了風聲後,知道狄國已經是個危地,於是便準備跟幾位心腹一塊投奔齊國,因為齊國那個時候還是霸主國,齊桓公仍然在位,但是管仲和隰朋相繼去世,齊桓公也是用人之際,便辭別妻子離開了狄國去往齊國。

臨走還對妻子說:如果我二十五年之內還不回來接你,那你就改嫁。

妻子回道:二十五年也許我墳頭上的草都三尺高了,不過沒關係,多久我都會等著你回來。

看看這對話,重耳也真好意思說,張嘴就二十五年,我在想他哪來的自信還能活二十五年(重耳離開狄國時候已經55歲,已經半截身子入土了,事實證明重耳在那之後總共活了16年,不過他也沒讓妻子等到25年才相聚,等了7年)

3,銳氣消磨,逐漸沉淪

春秋時期,國與國的勢力範圍不算大,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出國遊很容易實現,但是提個醒:多帶吃的。

重耳一行人此時已經旅遊到衛國了,衛國衛文公重耳以前也算打過交道,他覺得衛文公應該會給點面子讓他們補給下,然後在繼續去往齊國。

然而,當他們到衛國都城城門口說明來意後,城門侍衛道:不好意思啊重耳公子,我們國君沒在。

重耳:沒事大兄弟,你們就隨便幫我們補給下,不用麻煩衛君啦。

侍衛:公子,國君特意交代,假如您來了衛國我們不能接待。

重耳:那是為何?

侍衛:您弟弟(晉惠公)提前給衛國打過招呼,您看我們衛國國小民窮,哪敢得罪晉國啊,還望您理解下,去其他地方吧。

重耳:交淺言深,也罷,不勞煩衛公了。

於是一行人連衛國城門也沒進,就憤憤離開了。

由於一直趕路,又沒有地方補給,吃的早已經沒了,一行人都餓的前胸貼後背,重耳之前一直養尊處優,哪受過這種苦,直感覺渾身無力,眼冒金星,路都快走不動了。

好不容易遇見一個小村莊,看見幾個農人在地裡勞作,隨行人員準備去討些吃食,重耳擺了擺手道:讓我來試試。估計他是心裡受挫,感覺個人魅力是不是降低了,準備拿農夫試試手呢。

結果農人說到:我自己都沒有吃的,哪有多的給你們這麼多人呢?沒吃的不給就算了,結果農人轉眼搬了一個大土塊扔給了重耳。這讓心高氣傲的重耳瞬間臉上掛不住了,氣的直想拿馬鞭子抽他。這時他的舅舅狐偃連忙走出來對重耳說到:土地可是立國之本,是國家振興的希望所在,他送給您土塊這也預示著您未來將擁有這片土地啊,您應該高興才是呀!

不得不說,狐偃這個臺階鋪的十分到位,不愧是重耳的神隊友,而且咋聽咋覺得有道理,最終一行人繼續餓著肚子往前趕路,沒吃的只能多喝水了。

沒過多久,眾人累了在路邊歇息,重耳直餓的不想說話了,眼看就要餓暈了。這時,他的隨行人員中有叫介子推的人,悄悄地離開了隊伍,過了不久,介子推帶著一碗肉湯來到重耳面前,對重耳說道:公子,我弄了碗肉湯,您快點趁熱吃了。

重耳道:你是在哪弄到的呢?

介子推:公子您先吃完我再告訴您。

聽到此,早已經快餓暈了的重耳端起碗狼吞虎嚥起來,也不顧自己的溫文爾雅的公子形象了。

吃飽喝足後,重耳意猶未盡的問道:我已經吃完了,你告訴我你是從哪弄來的肉呢,還挺香的。

介子推道:公子,子推死罪,不想欺瞞於您。您剛剛吃的是我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來的肉,我平生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我的肉想來也不是苦的,所以肯定也能吃。看見公子您餓的快要扛不住了,我願意用自己的性命來護佑您,您可是我晉國的未來啊!

有國不能回的遺憾,十幾年的異國客居,衛國的閉門之羹,最近的奔走流浪,加上此情此景,重耳再也忍不住的放聲痛哭起來。

此時的重耳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運的人,能擁有幾個這麼忠心耿耿的心腹之臣,可以為自己赴湯蹈火,而且個個都是能安邦定國的大才,並且十幾年如一日的陪伴著自己,放棄了家族與尊嚴,像喪家之犬一樣跟隨著他流落他國,這種榮幸居然都被他修來了。回想起剛剛吃的肉湯,那何止是肉湯呢,那是介子推的滿腔忠心。此時,重耳感覺他的渾身充滿了力量,那種力量必將繼續支撐著他帶領著這一行人,回到晉國,實現他們期待的夢想。

一行人最終到了齊國,齊桓公姜小白隆重接待了他們,並且將宗室之女齊姜嫁給了重耳。到齊國後的第二年,齊桓公也去世了,齊國也發生了內亂,他們一行人也沒攪和進去,自顧自的居住在齊國,韜光養晦。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重耳已經在齊國待了五年,他也很愛美麗溫柔體貼的齊姜,這種溫柔鄉,讓他有些累了,不太想繼續奔波,想跟齊姜一起終老齊國,言語間也不見提到任何回到晉國的想法了,這讓齊姜以及重耳身邊的一行人也很是焦慮。

有一天,趙衰與狐偃等人私下在一棵大桑樹下商議著用什麼辦法好讓重耳能離開,恰巧齊姜的一個婢女在旁邊桑樹上採桑葉,聽到了他們的計劃,於是便跑去告知齊姜說重耳要走,建議齊姜留住重耳。

齊姜沒有聽婢女的話,反而殺了那個婢女,因為她擔心婢女會將事情洩露給齊君而出現變故,她不願意自己的夫君一直以堂堂晉國公子的身份寄居他國,他應該去追逐自己的霸業。於是便與狐偃、趙衰等人一起想了個辦法,將重耳灌醉,放在馬車上,快馬加鞭離開了齊國。等重耳酒醒時候,他們早已經快要出齊國國境了。

醒了後的重耳,很生氣,連忙問是哪個如此大膽做了這個決定,一行人不是看天的就是看地的,就剩下舅舅狐偃直視著他,並往前一步回答道:公子,是我跟夫人做的決定,

重耳聽完轉手拿起武器就要刺狐偃,狐偃瞭解他這個外甥的秉性,知道他需要一個機會發洩下,於是便出現了以下場面:重耳拿著武器追著狐偃要殺他,狐偃轉著馬車不停地躲閃著,反正重耳就是砍不中他,兩個人年齡加起來一百多歲了,讓看得人也覺得畫面頗有喜感。沒多久時間,兩個人都累了,也不追了也不跑了,一起坐馬車旁邊聊起了天。

狐偃說道:如果砍死我,能成就你的霸業,我死不足惜。

重耳道:要是我成不了霸業,我要吃了舅舅你的肉。

狐偃回答道:要是霸業不成,我的肉必定又酸又腥,估計你也沒胃口吃的下去。

經過這麼一通折騰,重耳也明白了齊姜與各位臣子的良苦用心,於是便繼續往前趕路。

之後,重耳又去了曹國、宋國、鄭國,除了宋國宋襄公對重耳禮遇有加之外,曹國、鄭國都不怎麼把重耳放在眼裡,不過重耳也早都習慣了。

形式大變,借力回國

離開宋國後,重耳一行人來到了楚國。楚成王對重耳還算很客氣,以接見諸侯的禮制接見了重耳,這也讓重耳十分感動。畢竟之前待的幾個國家,除了齊國算是個大國外,其他的都是些小國家,話語權不重,如果楚國願意幫助重耳復位的話,那麼勝算無疑會很高。但是楚成王自有楚成王的打算,重耳也不可能指望楚國能幫上他的什麼忙。

在宴席上,楚成王一邊給重耳敬酒,一邊笑著問道:公子啊,你在楚國還習慣吧,有沒有招待不周的地方一定要說出來啊,你可是我楚國的貴客。(我楚國比較實在,你不能白吃白喝吧)

重耳笑著回答道:多謝楚王關心,楚國待我的恩情,重耳時刻不敢忘記。(裝作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楚成王又問道:那麼公子以後回國後,準備怎麼報答我呢?(別光說客套話,我喜歡實在的)

重耳想了想說道:楚王您貴為一國之主,金銀珠寶珍奇玩物這些東西您肯定是不缺的,我還真不知道該拿什麼去報答您。(繼續裝作聽不懂,我不就吃了你幾頓飯,這麼小家子氣還要報答,而且關鍵是我什麼也不想給你)

楚成王:那麼假如真的要回報些什麼呢?(必須給點啥,我們楚國人務實)

重耳:楚國跟晉國都是兩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假如未來某一天我們不得以在戰場上相遇,我決定讓晉軍避讓楚軍三舍之地(三舍就是九十里地)算是我報答楚王您對我的恩情。(退幾十裡地夠給你面子了吧,我又不會掉一塊肉)

酒宴就這麼在聊天的過程中慢慢結束了。

之後,重耳在楚國又住了幾個月,直到有一天,秦穆公派人來接重耳去秦國感受下風土人情,重耳便拜謝了楚王去往秦國,而秦國也將是重耳流亡的終點站。

一想起苦日子快要熬到頭了,一行人確實也是高興地不得了,哼著小曲吹著口哨,不知不覺就進入了秦國境內。

來秦國有一點跟其他七個國家不一樣,因為其他國家都是被動去的,唯獨秦國是親自請他們去的,這區別講究大了去了。

秦穆公見到重耳後,對他們一行人非常熱情,隨後還挑選了宗室的五名女子送給了重耳,其中還包括晉慧公兒子子圉的媳婦懷贏,也是秦穆公很疼愛的女兒。

懷贏原本是秦穆公嫁給在秦國做人質的子圉為妻的,但是子圉在聽到父親晉惠公病重的消息後就偷偷的逃回了晉國,沒給秦國打聲招呼,拋棄了秦國的妻子懷贏,這讓秦穆公非常生氣,因為他最疼愛的就是這個女兒了。

之所以接重耳來秦國,可以說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報晉惠公父子對秦國的失信之仇與拋妻之恨,扶持重耳是一種政治需要,因為秦國要想稱霸很大程度上需要跟晉國搞好關係,目前有機會改變這一政治弊端的人物就是重耳。

一看秦穆公要把自己的侄媳婦送給自己,重耳臉上有點掛不住了,這時亂倫啊,雖然懷贏很漂亮,身份也很高,但是他還是有點邁不過心裡那道坎。於是胥臣私下勸說道:他的國家敏即將就要去攻打了,何況是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這個女子是您與秦國聯姻的關鍵與決心,成大事者又怎麼能拘泥於小節而失了大義呢?

重耳聽完後,便接受了懷贏,秦穆公見狀也非常高興,便隆重的設宴招待了一行人,明確表示時機一到願意幫助重耳登上晉國國君之位。

當年九月,晉惠公去世,他的兒子子圉繼承國君,是為晉懷公。兩個月後晉國大夫欒、郤知道了重耳等人在秦國,於是私下裡派人來勸說重耳一行人迴歸晉國,願意幫助重耳成為國君。

一行人覺得這確實是個好機會,於是便跟秦穆公商議,最後秦穆公決定派軍隊護送重耳返回晉國。晉國知道秦兵要來,於是也派兵進行抵擋,但是在知道秦兵是護送公子重耳返國後,以及國內許多人同時作為內應,重耳返國反而一路暢通,基本沒有遇到什麼有效抵抗。

再次踏上晉國國土之時,重耳的內心可以說是翻江倒海,一走就是十九年,人一生能有多少個十九年呢,不過也無妨,想想太公八十多歲才出山建立功業,他重耳不過才剛過花甲之年(六十二歲),有的是時間與機會,他有絕對的信心在一眾文武的輔佐下,實現晉國的霸業!

5,玩轉厚黑,整合勢力

在秦君護送重耳過河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事情:狐偃要向重耳辭行。

狐偃意思自己一路上追隨重耳這麼多年,也犯下了很多過錯,現在重耳即將返國,他也算功成可以身退了。狐偃這番話,重耳一聽就明白是什麼意思,舅舅這是在提醒重耳不能忘了隨行眾人的功勞啊,怕重耳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這話其他人肯定不適合說,也只有狐偃提更合適了,於是舅甥之間的雙簧上演了。重耳拿出一塊玉佩,隨即便扔進了河裡,對著舅舅大聲說到:假如我重耳回國之後,不與舅父同心的話,下場就像這塊玉佩一樣。

狐偃聽重耳都發誓了,為兄弟們謀利的目的也達到,於是大家開開心心進城了。然而介子推回去後,便辭別了重耳,意思重耳已經繼位在即,他也算完成了他的使命,家中還有老母需要奉養,不跟他們玩了。重耳再三挽留,可介子推心意已決,於是重耳不得不送別了介子推,這是插曲。

重耳這一次順利回國並繼承晉君之位,史稱晉文公。

6,論德論功,為我所用

晉文公繼位後,有三件事情是當務之急,必須得處理好。

需要處理前幾任國君遺留下來的隱患;

之前他弟弟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暗中想找機會謀殺他,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通知晉文公,但是晉文公不想見他,因為這人有兩次刺殺他的前科,誰知道這次會不會偷襲他。

不過,這個勃鞮也不是個一般人,他讓晉文公的侍衛傳話說他當時也只是奉命行事,身不由己,還說你自己親爸、親弟弟都要殺你,別人誰又能攔得住呢?並且提醒他之前管仲在輔佐公子糾的時候還用箭射殺齊桓公,但是後來齊桓公不僅赦免了管仲還重用他為齊國相。晉文公聽了,是這麼個道理啊,於是便接待了勃鞮,勃鞮一看機會來了,就告訴了晉文公呂省和郄芮想殺他的陰謀,成功救了晉文公一命。呂省和郄芮事情敗露後急忙逃走了,最後恰巧被秦穆公俘獲並殺死了他們。

同時,晉文公還殺死了逃跑不遠的晉懷公,也算初步解決了潛在的隱患。

怎麼去封賞,如何重新整合國內新舊資源,為己所用。

晉文公繼承君位後,自有他的一套封賞標準,可以簡單分為上中下三類。

上獎標準:是否能用道與義使得他成為德才兼備的君主;

中獎標準:是否能用禮與義使他能夠成為不為非作歹的人;

下獎標準:是否能用勇猛衝鋒在前,有難在後,使他免於危難;

在這三等獎賞之後,就開始獎賞有勞苦功績的人了。

看完晉文公這三類獎賞,不難看出,他是把獎賞進行了細分,目的其實也很簡單,讓各方勢力均衡的獲得獎賞。

因為他不再是流亡的公子重耳,他是中原大國晉國的國君,考慮問題不能太簡單,得顧全大局,什麼叫大局,就是平衡國內各方勢力,利用好各方關係,將國家治理的強盛。

如果按照最簡單的獎賞方式,很多人肯定會覺得功勞獎賞最大的必然是跟隨晉文公流亡的那一群人,不論那一群人是否真的有很大功勞,是否有治國安邦的能力,都應該得到最大獎勵。但是從治理國家角度來說,明顯是不合適的。總得給國內其他人留點位置吧,不然還怎麼玩,晉文公這種標準一出來,也讓很多有功勞之人心服口服,這也極大地提升了晉國國內大臣的積極性。

以稱霸中原為目的進行晉國國政的改革。

政治上:

推舉賢良,任人唯才。封舅舅狐偃為相、先軫為帥(城濮之戰時晉升);趙衰、胥臣、欒枝等輔佐他治理國家;制定官員規章制度,確立名分,依法辦事。

培育美德,宣揚德教,培養百姓的淳樸德行,撥亂反正,大量啟用晉惠公、懷公時期被打壓的有才德之人來參與到治理國家之中。

與民同樂,受到了國內百姓的愛戴。

軍事上:

隨著晉國國力的提升以及政治需要,進行軍事上的改革,將之前晉國的二軍擴大編制為三軍。

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的侵擾,設立三行,幾年後又裁撤了三行,增加了兩軍,這時晉軍常備軍從三軍增為五軍。

經濟上:

減免賦稅,廣施恩德,救濟貧困,減輕關稅,修治道路,便利通商,減輕勞役,發展農業,互幫互助,節省費用,改進工具,施惠百姓,獎勵耕殖。

通過各方面的改革,晉國國力不斷增強,並且晉文公也在各諸侯中堅守信用,也使得晉文公在諸侯之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同時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為晉國的霸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勤王周室,奠定霸業

晉文公二年時候,周襄王的弟弟公子帶起兵造反,周襄王逃難到鄭國,並派人去向各大諸侯國求助,秦穆公收到求助後當即決定出兵勤王。晉文公得知這個消息後,跟大臣們商量,決定抓住機會,搶在秦國之前勤王,這樣就可以獲得周王室的認可。最終成功擊殺王子帶,解了周襄王的危難,周襄王非常感激晉國,於是就將河內陽樊之地獎賞給了晉國。

周王室本來就不富裕,但是周王室對於“禮”的重視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窘迫而變輕分毫,這也註定了周王室在春秋戰國,永遠只有天子的名頭,難以擁有天子的實力。

救了周襄王后,可以說晉國爭霸天下的資本已經積累的足夠了,所缺的不過是一個契機。這個機會並不難等,在晉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帶著他的幾個同盟國小弟們包圍了宋國,而宋國也是楚國能否成功爭霸中原的最關鍵一環。

城濮之戰,爭霸中原

宋國一看楚國來勢洶洶,自然不甘心就這麼屈服於他眼中的蠻夷之國,於是趕緊派人向晉國求助。

先軫分析了局勢後,對晉文公說道:報答恩人,決定霸主歸屬,就在此一戰了!

狐偃也分析道:楚國已經緊緊包圍了宋國,我們直接過去不是上策,可以先從楚國的小弟曹國和衛國下手,他們歸附楚國不久,我們攻打他們,楚國肯定要分兵救援;就算不救援,那我們就正好藉此機會拿下曹國、衛國。

晉文公聽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便整頓三軍,準備攻打曹國、衛國。

第二年二月,晉國和齊國結盟,衛國一看晉齊結盟,衛成公直接被嚇跑了,最終晉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衛國。三月,拿下了曹國。

晉軍原計劃通過攻打曹、衛吸引楚國分兵救援,然後以逸待勞打楚國個措手不及,但是楚軍卻不上鉤,反而繼續猛攻宋國,這讓宋國連忙又派人加急求援。

其實晉文公心裡面是不太想跟楚國正面衝突,因為楚國在他落難之時有恩於他,按照他的估計晉國和楚國綜合實力應該在伯仲之間,兩個國家不一定非要打個你死我活,如果能和平解決宋國問題那是最好不過,畢竟宋國也於他有恩,當然這是從他個人角度來看;從戰略角度來看,宋國又必須救,不救最終必然會使得宋國倒向楚國,那麼楚國定然會成就霸主之位,晉國必然會陷入戰略被動局面,此時的晉文公確實有些拿捏不準該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了。

這時,先軫幫晉文公分析道:君上,我們可以利用曹國、衛國做文章,我們將曹、衛的土地分給宋國,讓宋國堅持抵抗,爭取時間,楚國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曹、衛被瓜分;同時再將齊國、秦國爭取過來結成三國同盟,從勢上對楚國施壓;然後在與楚國對峙,從戰場上尋找機會,一戰敗楚。

文公聽取了先軫的建議,結果楚王果然率軍撤離了宋國,宋國之圍解除。

然而,楚軍的大將子玉覺得這是晉國的奸計,極力勸說楚成王不要撤軍,想要跟晉軍正面決戰。楚王有自己的打算,他覺得晉文公多年流亡在外,歷經磨難,必然非常珍惜上天賜予他成為國君的機會,而且口碑無論在國內還是諸侯國當中都非常好,是個大牛,眼下又是晉、齊、秦三大強國聯合一起,楚軍不宜跟他們正面決戰。

但是子玉不覺得晉國一定能打得過楚國,堅持自己的想法,楚王沒辦法,只能給他留了少量軍隊,自己領著大部隊撤回了楚國,從那一刻起,勝敗其實就已經註定了。

晉文公五年,楚將子玉派人與晉軍談判:如果晉國答應讓曹、衛復國,那麼楚軍就徹底撤出宋國。

很明顯這是個一石二鳥之計,答應的話,曹、衛兩國都會感激是楚國幫助了他們,宋國也有可能順勢被楚國收服,畢竟晉國沒有直接幫宋國擊退楚國;不答應就意味著放棄宋國,必然會同時得罪三個國家,遭到三個國家的記恨,這一招是個狠招。

不過晉國人才濟濟,子玉的伎倆被先軫識破了,先軫建議道:我們可以雙管齊下,第一,私下答應曹、衛兩國允許他們復國,但是他們必須與楚國劃清界限,晉國可以保護他們;第二,暫時扣留楚國的使者,以此來激怒楚將子玉。人一旦被激怒,做決定就可能犯錯誤,那時候我們在以不變應萬變。

晉文公從諫如流,接受了先軫的謀略,結果子玉果然上當並帶兵北上要攻打晉軍。

晉文公見時機成熟,並不與楚軍立即交戰,而是命令晉軍全面後撤九十里方才紮營。子玉全程緊緊咬著晉軍不放,見晉軍終於不在後退了,於是派人問晉軍為何不戰而退。狐偃對楚軍使者說到:早年晉君困難之時,楚王有恩於國君,國君答應如果不幸跟楚軍戰場交鋒,晉軍當退避三舍,也算是報答當年楚王的恩情。現在恩情已報,晉國跟楚國兩不相欠了。

最終,晉國聯軍與楚軍交戰於城濮,晉軍任命先軫為三軍統帥,全面擊敗子玉率領的楚軍,子玉帶領殘兵敗將逃回了楚國後,自殺謝罪。楚國的盟友鄭國一看楚國戰敗,怕晉國收拾他,很知趣的跑來要跟晉國求和並在衡雍進行會盟,晉國還在衡雍的踐土為周襄王建造了一座行宮,目的很簡單,晉國要趁著這個機會邀請周天子來參加會議。

從晉文公決定出戰到最後擊敗楚軍,用時四個月。楚軍戰敗後,子玉背後代表的若敖氏大權旁落,蒍氏執掌軍權,晉文公擔憂楚國猛烈反撲的心也終於落地。

晉文公五年,晉國將俘虜的楚國人盡數獻給周襄王,周襄王非常感激,並親自高規格接待了晉文公,並賞賜了文公王酒,還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長),准許晉國護衛王室,討伐不臣的諸侯。

至此,晉文公正式從齊桓公手裡接過了“尊王攘夷”的大旗,承擔起保衛東周國際秩序的重任。

隨後,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衛成公之弟,成公在野,未前往)及莒子,在“踐土會盟”。

第二年,晉文公又代替周天子召集各路諸侯於翟泉面見周天子,周天子還特許晉國讓狐偃代替晉文公主持本次會盟,以大臣會盟於天子以及諸侯,這次也算開了先河,也標誌著晉國擁有者高於其他諸侯國的優越感,晉國的霸業達到了巔峰。

9,改革軍制,六家分晉

城濮之戰後,為了表彰戰鬥中的優秀將領們,晉文公設立三行,其實就是三支後備軍。荀林父、屠擊、先蔑分別擔任中右左三軍的將軍。按照當時的軍制,諸侯擴軍可以,但是不能超過三軍,超了那就是僭越。但是晉國此時是三支正規軍,三支後備軍,對外宣稱沒有擴軍,也算是掩耳盜鈴了。

公元前629年,晉文公搞了場規模盛大的閱兵,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平衡國內貴族之間的利益,裁撤了三行,正式成立了兩支新軍,任命謙虛穩重忠心的趙衰為新軍統帥。

諸侯成立五軍,聞所未聞,已經算是實打實的僭越之舉,但是晉文公作為諸侯霸主,這種優越感與特權,誰也不能去跟他較真。也難怪孔子評價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兩個霸主風格迥異。

此時的晉國,新舊貴族之間的利益平衡越來越難控制,晉文公大器晚成,政治手腕強硬,但是時間卻也不多了,舅舅狐偃一直是文臣首領,但是為人卻貪功好權,晉文公後期已經開始刻意疏遠狐偃,他擔心他去世後晉國大權旁落,所以趙衰也被他內定為下一任執政大臣。

最終,狐偃走在了晉文公之前,晉文公也終於鬆了一口氣,於是正式任命趙衰為晉國執政大臣,從此,趙氏開始強盛。

然而,晉文公開設的六卿制度,也為未來晉國的衰落,埋下了巨大隱患,這也是他所預料不到的。

公元前628年,71歲的晉文公重耳終於迎來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功成名就,壽終正寢。在位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他卻為晉國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舉使得晉國成為雄踞中原的超級大國,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