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課堂:養殖戶們容易忽視,雛鵝繁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這年頭在農村比較常見的家禽養殖就是雞鴨鵝,而養鵝的人相對雞鴨來說還是要少一點,下面一起學習一下雛鵝的常見養殖誤區,養鵝的朋友注意不要再犯。


養殖課堂:養殖戶們容易忽視,雛鵝繁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錯誤一:準備不充分就養鵝

養鵝需要有育雛舍、成鵝舍、活動場所、飼料倉庫,育雛前要對育雛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牆壁、天棚、網架等用20%的石灰乳或3%的火鹼塗刷消毒,育雛舍完全封閉,用甲醛燻蒸消毒,次日打開門窗通風排氣。如果有墊料,要經消毒曬乾,不能發黴。要準備好飼料、藥品、用具等。進雛前的1-2天,應進行育雛舍加溫預熱,迎接進雛。

錯誤二:育雛舍溫溼度要保證

育雛舍的溫度高低對雛鵝的生長髮育至關重要。當育雛舍溫度低時,雛鵝扎堆,生長緩慢,極易壓死或誘發疾病。如果溫度高,影響雛鵝採食和生長,嚴重會引起中暑死亡。潮溼對雛鵝的危害也很大,溼度過大,雛鵝易受涼,導致感冒、下痢等鵝病。

根據環境氣溫變化和雛鵝生長髮育情況,一般育雛舍溫度21日齡前應在25℃左右,以後保持在18℃-20℃為宜。一般溼度保持在60%-65%,應做到勤打掃,勤換墊料,適當撒些生石灰、鋸末等吸溼,經常通風換氣,降低育雛舍內的溼度。


養殖課堂:養殖戶們容易忽視,雛鵝繁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錯誤三:不分先後,隨意開水與開食

農戶養雛鵝,有的先開食後開水(初次飲水),有時雛鵝不能及時飲到水而發生脫水。開食過晚,雛鵝因飢餓而過食飼料,易引起消化不良、糊肛、下痢等疾病。正確方法應該在雛鵝出殼後24-36小時內運到育雛舍,稍加休息,安定後即可飲水。飲水後的雛鵝有1/3尋找食物表現時就可開食。

錯誤四:為保溫加大密度不通風

冬季為保溫而關閉門窗不通風是很多養戶易犯的錯誤。育雛期,養鵝戶為保溫,降低飼養成本,飼養密度大,減少通風或乾脆不通風,結果造成舍內空氣汙濁,影響雛鵝的生長髮育,冬季會誘發上呼吸道疾病,夏季通風不良,則易引起中暑。

雛鵝一般飼養密度為1-5日齡25只/平方米,6-10日齡20只/平方米,11-15日齡每平方米15-12只,16-21日齡8-10只/平方米。合理的通風,會使雛鵝生長髮育快,新陳代謝旺盛,排出大量由糞便產生的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


養殖課堂:養殖戶們容易忽視,雛鵝繁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錯誤五:飼料單一,鵝吃百樣草

鵝是草食水禽,以食草為主,鵝吃百樣草,但絕不是什麼草都能隨意喂的。鵝的消化道長,是身體的10倍,但消化粗纖維的能力有限,只能吃嫩草(菜)等,雛鵝飼料中粗纖維含量不能超過6%。

雛鵝在育雛期,1-2日齡可喂些小米等,以後必須餵給全價配合飼料。這樣才能保證雛鵝的營養均衡,使其抵抗力強,很少患病。雛鵝在開食後1-2天,就可將嫩草(菜)去老根、雜質,洗淨切成絲餵給,先少給後逐漸增加。常用的青綠飼料有鵝頭稗、苦蕒菜、細綠萍、甘藍、白菜、萵苣葉等。對莎草科、蓼科含粗纖維量高的不能飼餵。

錯誤六:不注重光照,連續應激

光照可提高雛鵝的新陳代謝,有利於採食,增進食慾,促進鈣的吸收。正確方法是在育雛的前兩天實行24小時光照,以後每兩天減少1小時,直到自然光照為止。合理的光照強度要求每40平方米的雛鵝舍使用一盞40瓦燈泡,燈泡懸掛在育雛舍中間離地面高2米處左右。白天光線過強,可用紅紙擋一下,以防雛鵝發生啄毛、啄肛。減少不必要的應激,雛鵝轉群、換料、免疫接種時不要同時進行,同時進行會增加應激反應,可誘發雛鵝發病。為減少應激,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和電解多維等抗應激藥物。


養殖課堂:養殖戶們容易忽視,雛鵝繁殖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錯誤七:環境衛生差,消毒不重要

有些養鵝戶不注意環境衛生,育雛舍與生活區非常近。飼槽、飲水槽、工具(水桶、盆等)不是固定使用,也很少刷洗與消毒,這樣容易交叉感染。育雛舍每天要進行打掃,清除糞便、汙物和垃圾,每週用0.3%的過氧乙酸進行帶鵝噴霧消毒2-3次;飼槽、水槽要用2%的苛性鈉刷洗;環境每週用3%苛性鈉消毒1次;必須保證飲水衛生,飼料不能長久儲存,防止發黴變質;對於糞便、汙物、垃圾要運到遠離育雛舍的下風口進行生物發酵無害化處理,死亡雛鵝屍體要做到焚燒或深埋。

錯誤八:忽視防疫,亂用藥物

因雛鵝抗病能力差,極易感染髮病,主要靠接種免疫。一旦雛鵝發病,有些養鵝戶憑個人經驗,特別是養過雞的養鵝戶,把治雞的方法用在鵝上,或者不按療程治療,使病情得不到控制,產生耐藥性或藥物中毒。對於小鵝瘟等病毒性疾病可補充農是芪板青顆粒,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毒能力。雛鵝發病後要及時確診,對症治療,不能隨意用藥和盲目加大劑量。要按療程給藥,選藥配伍要合理,劑量掌握要準,用藥時間不能過長,一般連續用藥時間不得超過1周,以防產生抗藥性和不良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