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接上期《唐德宗为什么逃往奉天避难?》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目录

1段秀实的出身

2段秀实在西域的成长经历

3段秀实和李嗣业的关系

4两支安西军团合并

5安西节度使三大军团最终统一

6段秀实为马璘治丧

7建中之后安西军团领导人变迁

8段秀实和朱泚的分裂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唐德宗跑到奉天,先有苏弁接驾,后有浑瑊来护驾,从新获得了关陇地方势力的支持,方得喘息。但是这却让长安的朱泚和源休大为紧张,特别是浑瑊护驾德宗,等于说关陇地区的军功贵族支持德宗,如果关陇军功集团全都支持德宗,那么,朱泚在长安是肯定呆不住的。这是入主白华殿后朱泚第二次政治危机。那么,他该怎么办呢?

在此时的长安城中有一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谁?段秀实。只要获得他的支持,朱泚就可稳坐泰山了。可以说,段秀实最后在历史上是以大义凛然死于朱泚屠刀之下而为忠烈名臣扬名后世的。反过来,人们就缺乏对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换言之,段秀实也是一个被大家误解很深的人,只要是因为他的忠烈之死的光环!


1段秀实的出身

我们先来仔细看看这个段秀实的出身。

《旧唐书卷128列传78段秀实传》记载: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汧阳人也。祖达,左卫中郎。父行琛,洮州司马,以秀实赠扬州大都督。

我怀疑这个段秀实是慕容前燕时期势力非常大的段氏后裔。这个段氏非常具有战斗力。当然这是好多年以后了。我这里只是怀疑,仅供参考。

这里介绍的是段秀实是汧阳人。这个汧阳,就是现在的陕西的千阳。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唐代汧阳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千阳县卫星图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千阳县地形图


官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改左翊卫为左卫府而置,高宗龙朔二年(662) 去府字,置一人,正四品下,将军缺,则代之,掌贰上将军事。这说明这个左卫郎中其实是预备替补将军的军官,可是职位不低,四品下,中高级将领。他爷爷段达极可能在高宗或者是武后时期就是中高级军事将领了。明显是属于军功系统的人。

之后他父亲作到了洮州司马。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洮州,又称临潭,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


洮州,又称临潭,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临潭,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临潭,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


在这里当司马当然是为了对付青藏高原的吐蕃。这就积累了不少的军事经验了。只不过当时大唐正盛,吐蕃还不敢太猖獗而已。

到了段秀实这里就是三代从军了,典型的军功家族无疑。

但是这个军功家族还有另外的特点,就是文化修养上和家风上有了儒家士族的风气:

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

其实这种至孝,我们何尝不也可以看作是家族中有重母的文化基因呢?这就说明他家的文化不是纯粹的儒家的,儒家是重视父系,所以这里也可以侧面证明段氏极为可能是鲜卑人,而非汉人。也就是说段氏家是有鲜卑的重视母族和儒家重孝的双重文化特征。重母则自孝,所以这个鲜卑习俗的特点就很巧妙的和儒家的重孝结合起来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自然也形成了独特的利益集团。这个文化基因的结果就是“沉厚有断”。所谓沉厚自然是胸有城府,这是那种大家族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有断,则是军功家族中培养出来的特点。“沉厚有断”四个字绝非浪下。合起来就是段家就是当地的军功大家族。

段秀实就是出身在这样的环境中。

但是这里有个小细节,就是他爷爷只是预备役的军官,没有实际的战功,而他父亲只是中下级军官,似乎也没有太大战功,否则以武后或者玄宗的大方,早就名扬四海了。

他们家真正发达是在段秀实的时候,立功的地方是在西域。而段秀实成为关陇军功集团的另一部分的领袖的过程也只有在西域的战斗中去印证了。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2段秀实在西域的成长经历

段秀实的成长是在西域。

他的发达,是从天宝四年开始的。

天宝四载,745年,安西节度马灵察署为别将,从讨护蜜有功,授安西府别将。

天宝四年,他跟随安西节度使马灵察以别将的身份征讨护密,有功被授予安西府别将。护蜜,也叫护密,古代西域国名。即《后汉书》之休密。今阿富汗东北境之瓦汉走廊地带,这里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达赫尚省至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中阿之间一年8-9个月大雪封山。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高都曾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瓦罕走廊的阿富汗地带是1895年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划定的英俄缓冲区,送给阿富汗王国。该领土及帕米尔高原本大清帝国的领土。英俄划界事件,大清帝国府政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广义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中阿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瓦罕走廊,网络图)

遗憾的是马灵察这个人没有更多的资料,不过在天宝后能做为西域节度使,其地位和能量绝不会低。马灵察让段秀实在这里锻炼是是实实在在的培养的意思很明显。

之后是跟随高仙灵芝在天宝七载,748年,在怛逻斯和黑衣大食大战。

怛罗斯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附近。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怛罗斯(网络图)


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的必然后果。以唐军失败告终。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初期战斗唐王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但是兵力悬殊战争变成僵局,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倒向大食。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发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最后高仙芝等和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军胜利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只有数千人逃脱。

如果这个故事就这么完了,那么我们的解读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过程大体就是谁讲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可是,我要在这里说的是,我的重点不在于战事过程,而在于战事过程的人物关系。首先,也就是段秀实和高仙芝。

《旧唐书卷一百四 列传第五十四》记载:

高仙芝,本高丽人也。父舍鸡,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年二十馀即拜将军,与父同班秩。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未甚任用,后夫蒙灵察累拔擢之。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高仙芝是高丽人。这点非常重要。后来的安禄山反唐的势力就有不高丽人。他在西域居然和父亲一起同为将军,这足以说明这支军队的高丽人,或者说是非关陇势力的人不少,也就是说到了高仙芝时代,西域的唐军的成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许正是因为他是高丽人,所以他开始侍奉的两位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都不大待见他。而后面的马灵察提拔他,虽然不能说明马灵察是鲜卑人,但是起码说明唐军对军队的人员的成份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加上府兵制早就废除,也就不难知道高仙芝应该是雇佣兵出身,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和父亲一起在军中当差作将军。可以设想,他们父子的麾下一定会有不少类似的部曲的高丽人跟随。

高丽人正是在府兵制败坏,唐军大肆吸收非汉军和关陇贵族势力的情况下进入唐军的,此时,不仅是在卢龙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就是在西域的安西节度使方面,唐军的成份都有大量的高丽人,这说明,今天河北,到辽宁地区的社会势力影响是极大极大的。而安禄山谋反的地区的基础就是今天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地区。按照常理,很难排除高仙芝部队中不会有什么契丹人、奚人或者是粟特胡人一类。

因此,到了高仙芝时代,唐军安西节度使部队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个高仙芝却很欣赏段秀实。这当然证明段秀实本人认可高仙芝的治军思想:对唐军的成份的变化的认可。这背后当然是对这些成份后的社会利益的认可和维护了。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3,段秀实和李嗣业的关系

怛罗斯战役后,他却得到了高仙芝手下大将李嗣业的青睐,成了李嗣业的得力助手。

(《旧唐书卷一百九 列传第五十九》)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累迁至中郎将。

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人。高陵,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三原县高陵区)


从马灵察对李嗣业的偏爱看,马灵察应该是关陇集团的人。李嗣业是标准的长安城郊区的人。而李嗣业又偏爱段秀实,这说明段秀实的倾向是在关中的,当然也和高仙芝有很大比重,只是相对更倾向于关中的李嗣业而已,道理不难明白,段秀实是千阳人,李嗣业是关中人,二人都是长安都市圈人。这比起高仙芝这个外人来,肯定是有更多利益关系。

这只是李嗣业和高仙芝的差别的一面,这个差别的一面在后来是有影响的,可不要小看这个差别。

可是还有相同的一面。高仙芝也很重视李嗣业。当高仙芝接任马灵察为安西节度使后,李嗣业就是高仙芝手下大将了。天宝六年(747年,《旧唐书》误作天宝七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四镇节度副使、行营节度使高仙芝奉命率军攻打小勃律国。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唐朝时是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诸山地区)上两个较大的国家之一。吉尔吉特 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克什米尔西北部城市。位于吉尔吉特河南岸,海拔1,454米。人口5,000。曾为佛教中心,现为克什米尔北部经济、交通中心。东北沿罕萨河谷经中、巴边境的明铁盖山口可进入中国新疆。吉尔吉特(GILGIT)其实并不在喀喇昆仑公路上,而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脉(HINDUKUSH)的分界河--吉尔吉特河边上,离公路十多公里。很久以前,丝绸之路就已蜿蜒山间。那连绵了十几个世纪的商队,载着不仅仅是丝绸香料瓷器,还载着思想哲学宗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就是从这里先后传向中亚和中国的。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吉尔吉特小勃律都城)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吉尔吉特小勃律都城)


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中郎将田珍担任左、右陌刀将。小勃律国平服,拂林、大食国等七十二国都归顺唐朝。李嗣业因功升任右威卫将军。天宝十年(751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平石国和突骑施,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劳,朝廷升任李嗣业为右金吾大将军,留任疏勒镇使。天宝十二年(753年),朝廷加任李嗣业为骠骑大将军。收拢人心的意图非常明显。这年,封常清取代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隐约间朝廷有分化安西军系统的意思。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李亨征调李嗣业,命李嗣业和郭子仪、仆固怀恩配合行动。后升任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从名义上,李嗣业此时已经是安西节度使派入关内平叛的部队的总司令了。不过,从其直接可以接受肃宗的诏书看,他实际上已经有别于封常清系统不受安西节度使调遣,而是在名义上归安西节度使管辖。所以,他是单独进关勤王的。段秀实就在这一路人马之中。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大勃律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大勃律


天宝十二载(753年),封常清取代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段秀实跟着封常清攻打大勃律,进军贺萨劳城,一战而胜。

大勃律在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和大勃律原为勃律,是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印度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古国,扼印度次大陆、中亚细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大约在公元720年以后分裂成大勃律与小勃律。

大勃律在巴基斯坦所领克什米尔的巴勒提斯坦。

巴勒提是明清时期存在于拉达克西北的一个西藏地方政权,多数人讲藏语。唐朝时期的大勃律就是在巴勒提。巴勒提虽然在西藏文化圈,但是和印度、克什米尔的政治军事关系更加密切,被印度、波斯称为小西藏。巴勒提曾经向清朝进贡,成为清朝藩属国。19世纪克什米尔灭巴勒提,后来英国征服克什米尔,巴勒提成为英国殖民地。

现代的巴勒提一般被成为巴尔蒂斯坦,是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山区的一片山间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端,喀喇昆仑山脉西南端,拉达克山西部,兴都库什山脉东北端的交汇地,印度河上游河谷之中。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大勃律地区,列城上面大红圈大致范围)


段秀实因战功改任命为绥德府折冲都尉。而封常清,蒲州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名将。自幼家中清贫但受祖父影响喜爱读书。曾两次入朝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都护,后接替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并率军攻破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因出师不利被处斩。

现在有对封常清的民族成分猜疑,一种认为是他是鲜卑人,一种则不是。还说他是鲜卑姓氏贲氏的改姓,不知有何证据。

山西省猗氏县,临猗县古称郇阳,为山西省运城市下辖县。临猗县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境内无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县。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临猗县


从地图看其实这个临猗县与关中的高陵区都不远,这都是唐帝国的核心地区。也自然是唐帝国最为信赖的人群。这就是封常清解体高仙芝的原因。天宝十年,安禄山的反状已经实分清晰了。所以,唐玄宗讲高丽人高仙芝撤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总之,段秀实何这四个人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很深厚的战斗友谊。可是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因为战败而被玄宗处斩,李嗣业随后战死,马灵察估计是早就提前去世了,后面没有记载。

封常清之后安西节度使的实际负责人是李栖筠。当今河北赵郡李氏,大士族的手可见伸的得多长,居然将军权抓到西域。李光弼守河阳,高其才,引为行军司马,兼粮料使,主抓军队后勤。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4两支安西军团合并

为定安史之乱,肃宗向各地征兵,安西大都护府长史李栖筠选拔七千名精锐骑兵入关勤王,白孝德随军进入内地,在蕃将仆固怀恩的队伍中充当军吏。这说明这支军队的领导人是李栖筠。

白孝德是安西(今新疆库车)的少数民族,是龟兹王族白氏的后裔。入关后,白孝德的部队又跟随郭子仪帐下仆固怀恩作战。这样,我们就可以梳理出一条线:大士族——胡人。这支部队的政治性质就是大士族和胡人的联盟军。仆固怀恩后来反唐,说明,这个联盟的军队不是很可靠。这是白孝德这支军队的特点。

总之,安史之乱后,安西节度使系统实际上是出来两支部队勤王。李嗣业一支,李栖筠一支。


郭子仪领兵屡败叛军,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白孝德因功升任裨将(副将),隶属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麾下。这当然是李栖筠的功劳。不过这样一来,白孝德一支就和郭子仪和李光弼两支军队都有了联系了。在政治上脚踏两只船,比较稳妥。

李嗣业死后,安西的军队推选安西兵马使羌人荔非元礼为节度使。

当时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荔非元礼贪婪残暴,不断克扣军粮,经常鞭打将士,白孝德却平易近人,爱兵如子。宝应元年(762年)二月,镇西、北庭行营的将士群起哗变,杀死荔非元礼,推举白孝德担任节度使。唐肃宗久闻白孝德的才能和品行,于是任命白孝德为镇西、北庭行营的节度使,受郭子仪的节制。这是李嗣业去世后,李嗣业军团和李栖筠领导的军团合并了。

这次哗变,段秀实的部队却完整保了下来。如果细看就会发现,李嗣业的军队背后没有大士族门阀支持,自入关一直是独立的。所谓的内部分歧,应该是门阀士族把手伸进去了,而那些反对的人不乐意。如果我们从后果看,段秀实极可能是这次内乱的主谋——我这样想,也许确实是有些阴谋论——可是何以段秀实的部队就完整保存下来呢?如果看到段秀实军队的完整,我们可以推论说段秀实其实是这次兵变的成果的受益人。从谁获益,谁是主谋的角度推论,不能派除这个可能。因此,李嗣业去世后,李嗣业的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导向了有士族背景的一面,也就是军权实际上落到了段秀实手里。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段秀实的军队和白孝德的军队才能走到一起去。

之后众人又推举胡人白孝德为节度使。段秀实又担任白孝德的副手。

反过来看为什么哗变?关键是缺粮。肯定是李嗣业去世后,主管军粮的对这支部队断供了,导致荔非元礼压缩军粮导致士兵不满。而李栖筠是主管军粮供应的。所以他的军队就没有问题。因此,哗变并非没有原因,两军合并也不是没有原因,说到底就是军粮闹的,谁控制军粮,谁就是军队的主人。


当白孝德迁任邠宁节度使的时候,奏段秀实试太常卿、支度营田二副使。当时肃宗时期,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关中老百姓都跑光了,缺乏粮饷,军队也是走到哪里,抢到哪里。让段秀实作支度营田副使,这分明是让他负责在关中地区的军饷后勤问题。这也充分说明他在关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此外,他本人应该是很有钱,之前的李嗣业战死,丧事就是段秀实出钱办的。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邠宁节度使


但是,这里最关键的信息却是段秀实和胡人方面有了联系,这与之前的高仙芝时代有些相似。换言之,段秀实是不排斥胡人的。

在负责了白孝德的后勤后又代替了白孝德管理军纪,成绩斐然,深得代宗赏识,任命他担任泾州刺史。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泾州刺史


广德二年(764年),白孝德改任鄜坊、邠宁节度使,奉命抗击吐蕃。这样这支安西劲旅就到了关中,成为长安正北的防御力量。


白孝德勤奋好学,戎马倥偬之时,经常手不释卷,因而很快就掌握儒家文化,精通历朝掌故。可是他的副手是段秀实,那么段秀实和他的文化兴趣就应该差不多,这是大概率的。或者说猛将白孝德也许正是以段秀实为师更合逻辑。这里的所谓历朝掌故不是历代的故事,而是历代的礼仪。这从侧面可以印证段秀实的文化倾向也是如此。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5安西节度使三大军团最终统一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唐代宗以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访吐蕃。不久,又任四镇、北庭行营(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邠宁(治今陕西彬县)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检校工部尚书。这样,白孝德和段秀实就都成为了马璘的部下,归他管了。朝廷将关中的核心地带的军权归到汉人马璘这里。

马璘的系统与之前的两支安西军团都不一样,是安西节度使的又一支军队。按道理来说他应该受安西节度使的调动,可是史书上没有写,只写他在至德元年(756年)六月,自带三千人马到凤翔救驾。这说明他和之前的两支都有所区别。到关中后他是奉命更碎李光弼作战的。

之后为了对付吐蕃,加强泾州的防务,代宗将马璘调至泾州,兼权知凤翔、陇右节度副使及泾原节度、泾州刺史,其余职位如故。而后又任河南道副元帅,以郑(治今河南郑州)、滑(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二州隶属于他。这样,马璘就驻扎在了泾州。这里离他的老家扶风很近。

大历元年(766年)二月,代宗任命马璘兼任邠宁节度使。这就等于由他来管理白孝德的安西军。这样三支安西军团就都聚集在了马璘的麾下了。从此,白孝德和段秀实也就都成为马璘部下。

在马璘时期,段秀实助理马璘管军:

大历元年,马璘奏加开府仪同三司。军中有能引二十四弓而犯盗者,璘欲免之,秀实曰:“将有私爱,则法令不一,虽韩、白复生,亦不能为理。”璘善其议,竟使杀之。璘决事有不合理者,必固争之,得璘引过乃已。(《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七十八段秀实传》)

这说明段秀实在马璘这里已经有了极大的影响力。虽然马璘很能打仗,可是治军却是段秀实的长项。这等于说军权很大的部分在段秀实这里。

之后配合郭子仪对吐蕃作战又有所调动,不提。

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宰相元载认为吐蕃连年进犯,马璘所率的四镇军队驻扎邠宁,其兵力无法与吐蕃对抗。而郭子仪率领朔方重兵镇守河中,却处于没有战事的腹心之地。他便有意让马璘移镇泾州,而让郭子仪率领朔方军队镇守邠州。代宗让马璘改任泾原节度使,将邠州、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归属于朔方。马璘接旨后,先去泾州修筑城防,让都虞候段秀实担任邠州留后。这样安西军团就成为防御京城西北的重要力量,基本就是泾原节度使辖区范围了。这是唐王朝对马璘的信任,将重要的防卫方向交给马璘负责。

泾原之地,荒凉凋残,无法供养军队。为此,马璘多次上书陈诉实情。大历五年(770年)四月,代宗将郑州、颍州之地划给马璘,并让他兼任郑颍节度使。甘肃的节度使居然代管郑州和颍州,这当然是为了将这里的租赋掉给他当军费。所以就出现了这种奇怪的官职:泾原节度使还同时是郑州和颍州的节度使。

大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777年 ),马璘在泾州的军中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马璘之后的实际的这支安西军旅的负责人是段秀实。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6段秀实为马璘治丧

我们之前看到的都是段秀实和关陇势力、胡人势力的联系。而缺乏他和士族之间 的联系。应该说这方面的联系确实不明显,可是他的行为却也不是没有一点迹象。最为典型的就是马麟死后马麟的葬礼是段秀实主办的。这是他办理的第二档子主帅的葬礼了,前面的是李嗣业的。而办葬礼,得懂葬礼的内套繁文缛节的礼仪。这说明,段秀实和儒家的礼法一派走的比较近,我们知道颜真卿本人就非常懂礼仪这套东西。

大历十一年,泾原节度使马璘病重不起,临终以行军司马段秀实知节度事,付以后事。段秀实派兵严加把手府邸内外,调派诗员大将戒备。马璘一死,军中奔来哭吊者多达数千人。一时间,都聚集在帅府门口哭成一片。可是段秀实就是不让他们进门,无论他们怎么要求进入。注意这是不让军兵将校来哭灵,而非不让人家的亲戚、朋友、故旧来。一方面命押牙马頔治丧事于内,一方面命李汉惠接宾客于外,这其实最重要的两个人,各负其责。就不会乱了。此外,他们家的妻妾子孙位于灵堂上,这也不让乱走动,谁来吊孝,亲属得陪着啊。而他的宗族位于灵堂外的院子里,这是由疏到亲的原则。当然也不能乱走动。此外,又挑选了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靠谱的将佐站立在庭院之前,起到震慑维护秩序的作用。府邸安排完了之后,又让将士们在军中哭灵,不能离开军营。百姓则各守其家不能随便外出走动。这就是将泾州戒严了。如果有离开家出来,站在一起街头说闲话的,立刻逮捕。到了出殡的时候,不是护丧从行的人绝不许远送。总之,是致祭拜哭,皆有仪节,送丧近远,皆有定处,违者便以军法从事。这种严密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的,马璘的都虞候史廷幹、兵马使崔珍、十将(中下级军官的名字。)张景华早就谋划因丧作乱,被段秀实侦察到了,可是段秀实很有办法,一方面向朝廷请求调史廷幹去长安宿卫代宗御驾,这点他是不干部去的。之后又调崔珍屯灵台。灵台县是甘肃省平凉市代管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甘肃省崇信、泾川县毗邻。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灵台县)


然后又调张景华去外地任职,拆散了他们的阴谋团伙,不戮一人,军府晏然。这个丧事办得漂亮!可是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丧礼方面的实际的执行的能力。

以礼法治家其实是传统的士族的做法。所谓的传统士族的意思就是以农业自然经济为根本的士族的部分。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看到段秀实的传统的一面。

马璘之后,朝廷拜段秀实为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使。

再此期间,本传称他:

三四年间,吐蕃不敢犯塞,清约率易,远近称之。非公会,不听乐饮酒,私室无妓媵,无赢财,退公之后,端居静虑而已。德宗嗣位,就加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七十八段秀实传》)

清约率易,指政事清明简约,对地方和下属管理比较宽容,不苛刻。这是一种宽容自由的管理风格,对下属和百姓要求比较少。这种管理方法就,普通小老百姓当然喜欢,而那些商人阶层可就更喜欢了,这样的管理可想而知不会多收税的。

所谓端居静虑,是说他日常没事的家居时候,就如僧侣一样,涤除一切杂念,静心思考,冥想妙理。这从文化上说他多少有些向佛教徒的方式。总之,无论是为政,还是家居,都是清静无为。典型的自由主义管理方式。

从此可以看到他的经济政策必然是反对唐德宗征收房屋间架税等一些列财经政策的。段秀实家很有钱,我们前面已经证明,所以德宗为筹措军费的一系列极端财政政策自然就得罪了以“清明简约、端居精虑”为特征的段秀实及其背后的财阀豪族。

朱泚的幽州兵可是在大历八年就来这里防秋驻防了。这说明,安西军团在段秀实的管理下和幽州兵团是和睦相处的!这点是要格外注意的。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7,建中之后安西军团领导人变迁

一支劲旅,长期军权在本系统中,是非常危险的。建中元年,朝廷借段秀实和杨炎争论修陵阳渠的理由,罢免了段秀实的军权,将他调入中央担任司农卿,相当于农业部长。同时,以邠宁节度李怀光兼泾原节度使。

应该说调李怀光担任泾原节度使是很有合理性的。一方面李怀光此时是朔方节度使,手握重兵,另外,李怀光本人其实就是胡人,而且此时李怀光大军中有大量的胡人。在文化上是有利于他在泾原节度使上管军的。在当时,他几乎是第一人选。

可是他去了就将刘文喜逼反了。泾原刘文喜兵变我们在前面讲过。建中元年八月,朝廷这才调朱泚担任泾原节度使,接替李怀光的烂摊子。同时,又以舒王李让遥领泾原节度——这就是说没有真正的 给朱泚名份,意图在压制朱泚的权威。此外,又以泾州牙前兵马使河中姚令言为留后——当然是泾州留后,泾州的实际负责人。


孟暤为泾原节度留后,自以文吏进身,不乐军旅,频表荐令言谨肃,堪任将帅。暤寻归朝廷,遂拜令言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这样等于将泾原节度使一分为三,有三个泾原节度使了。舒王是虚的,朱泚一个,姚令言一个。不过朱泚的驻地是在凤翔。与姚令言驻地在泾州不同。

朱泚担任泾原节度使,可是没有全部的名份。当然朱泚的泾原节度使不是白干的,因为人家自己有幽州兵。而姚令言作为马璘的旧部担任泾州留后,说明极大程度上,应该是段秀实当时统帅的安西军团是归了姚令言管理的,也就是说,朝廷实际是将幽州兵和安西军团分开的。虽然在名义上都归朱泚管理。朝廷更是信任马璘的人,这里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话说回来,姚令言跟随马璘,至少和段秀实认识十多年了,这十多年,姚令言其实都是在段秀实的管理下的。这个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后来泾原兵变来说。

可是谁想到,这个姚令言早就和朱泚穿了一条裤子。

那么,在很大程度上,难道不也是在说明段秀实也和朱泚穿了一条裤子嘛?

毫无疑问的是,作为有着长期领导安西军团的经验的老领导段秀实对安西军团和朱泚的幽州军团产生了融合性不会不知道,不会不清楚,否则他何以以精明简约的自由风格来管理当地和军队呢?这不过是说对当地发生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姚令言和朱泚共同负责泾原节度使安防和军务的局面到了四镇之乱末期,他弟弟朱滔反唐的时候才结束的。时间是建中三年四月:

三年四月,以张镒代泚为凤翔陇右节度留后,留泚京师,加实封至一千户,与一子正员官,其幽州卢龙节度、太尉、中书令并如故。(《卷二百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

张镒是个士族大夫,根本不可能领导朱泚的幽州兵团这些凶狠贪婪的虎狼之师,所以,纯粹是个摆设。而真正的领导权一定还在朱泚这里。

总之,截至到泾原兵变发生,段秀实,朱泚,姚令言实际上还是一伙的。

朝廷罢免段秀实,当然是早就担心段秀实不听话,原先的安西军团闹独立性,尾大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前面我们介绍了德宗在河南李希烈沪涧大败唐军之后立刻在长安征兵的事情,目前看来背后也是另有隐情:


初,神策军使白志贞掌召募禁兵,东征死亡者志贞皆隐不以闻,但受市井富儿赂而补之,名在军籍受给赐,而身居市廛为贩鬻。司农卿段秀实上言:"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不听。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这是两个征兵思路。如果我们想到不同的征兵思路后面是不同成份的兵卒,而后面必然是不同的领导人,那么,段秀实的这个建议几乎就是在和白志贞抢夺军权。而白志贞当然没有同意,其实就是背后的唐德宗不同意。段秀实的意思分明是说你白志贞不行,可是交给我段秀实肯定行。要知道,白志贞当年是李光弼的军事参谋,段秀实也跟随李光弼作战过,二人本来是老相识的,何以思路还不同?自然是立场不同。白志贞要替唐德宗把守军权,当然不会听段秀实的。可悲的是,不听,还就出乱子,如果听了呢?军权也没有了。反正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一个司农卿居然干涉军务——典型的越权。德宗能不警惕?你段秀实在我最艰难的时候跳出来对军务说三道四,想干什么?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泾原乱兵入长安之后,唐德宗急得火烧屁股,有忠臣之称的段秀实为什么会没有出来阻止乱兵入宫抢劫。放眼长安城,此时最能阻止泾原兵的一定是段秀实,而他前敢于处理郭子仪家的乱兵,后敢处理马璘的乱兵,从能力来说,阻止泾原兵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一方面他没有主动出来,另外,唐德宗在关键时刻,居然也没有派他出来,君臣彼此疏离和猜忌之心已经强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否则唐德宗何以不让这位老臣来出面处理?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宦官出来。这说明,此时的段秀实已经猪八戒摔耙子——不伺候了。唐德宗就是想请,人家也不出面。人家就是来德宗笑话的。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德宗出逃奉天后,段秀实居然没有跟随护驾,更没有在那三天自由选择期离开的原因。段秀实在朱泚称帝之前是一直站在朱泚和源休一派的。

正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伙的,所以,当同为关陇贵族的苏弁和浑瑊选择了唐德宗后,朱泚立刻来找泾原军团——原安西军团的老领导段秀实来支持自己,绝非没有原因。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8,段秀实和朱泚的分裂


先来看通鉴关于段秀实和朱泚的相关段落:


朱泚以司农卿段秀实久失兵柄,意其必怏怏,遣数十骑召之。秀实闭门拒之,骑士逾垣入,劫之以兵。秀实自度不免,乃谓子弟曰:"国家有患,吾于何避之,当以死徇社稷;汝曹宜人自求生。"乃往见泚。泚喜曰:"段公来,吾事济矣。"延坐问计。秀实说之曰:"公本以忠义著闻天下,今泾军以犒赐不丰,遽有披猩,使乘舆播越。夫犒赐不丰,有司之过也,天子安得知之!公宜以此开谕将士,示以祸福,奉迎乘舆,复归宫阙,此莫大之功也!"泚默然不悦,然以秀实与己皆为朝廷所废,遂推心委之。左骁卫将军刘海滨、泾原都虞候何明礼、孔目官岐灵岳,皆秀实素所厚也,秀实密与之谋诛泚,迎乘舆。(《通鉴卷228》)

从字面看,似乎段秀实没有参与政变。我感觉不象。当时安西军团的老领导就只有段秀实了,如果他不默认,我想朱泚很难发动政变。段秀实治军很严,姚令言的泾原乱兵何以敢在京城肆意抢劫?

大家其实都看轻了段秀实此人。

这个人长期以来其实是做参谋出身,善于知其雄而守其雌,从李嗣业开始就一直作副手,其实他起的作用比主帅还大。李嗣业来开他入丢失左右手,白孝德根本不敢去管郭晞,马璘面对骄兵悍将也只能姑息,但是这对于段秀实来说都不是事。所以,他段秀实虽然是副手,可是却是起主心骨的作用。因此他不会轻易走到前台来,因为那样会冒政治风险。只是马璘之后,没有合适的人来接替,安西集团后代乏人,他只能走到前台主持军务了。

因此,这样一个习惯在二把手的地位进行观察的老油条的官场斗争高手,绝不会轻易给人留下把手让人抓的,他只是习惯于待在暗处进行观察,伺机而动,后发制人。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人深深知道,往往是轻举妄动,容易陷入被动,只有后发制人,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可以推想,泾原兵变和源休与朱泚及后来李怀光的密谋,段秀实是没有直接参与的,然而他是知道的,他默许了,所以,他是间接参与的。正因为他是间接参与,所以,他才在事后容易洗清,也没有留下有力的证据表明参与——起码后代史家肯定是将相关的证据删去了。

也正是因为段秀实默许——本心是同意驱逐德宗的,所以,朱泚才赶来找段秀实,而《通鉴》这里的记载是朱泚根据段秀实被剥夺了军权心中不爽。这样的估计一般来说也足够了。而后面的记录确实也没有否定这个看法。与段秀实合作,朱泚内心是有把握的,其实,他们已经合作了。

通鉴这里写的很妙,朱泚派兵来,段秀实关闭不纳,最后让人家给等于是绑架走的。这样写分明是说段秀实是被迫到朱泚那里去的。可是,既然你不乐意和朱泚合作,为什么不逃走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最能驳倒段秀实是被迫和朱泚合作的把戏的。他不仅不跑还等着人家上门来抓,这岂非是自相矛盾?还跟家人说,国家有难,他没有地方逃难,他怎么会没有地方逃?人家时间都给你了啊!接着还说,吾当死社稷,这是瞪眼说瞎话,既然死社稷,为什么不死呢?我甚至怀疑这都是后来的史家给编的谎话,因为前后文不对。

他这边和家人道别,一副生离死别的样子,而朱泚那边已经喜上眉梢:“段公来,吾事济矣。”可见对他期望非常大,如果两个人之前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朱泚怎么会这样想?

没料到的是,见面后,两个人谈崩了。

朱泚是想当皇帝,说白了,就是朱泚系统,源休派系,及安西势力已经转化到朱泚系统的三股势力——此时还没有算上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势力——希望是推倒李唐,另建新朝——完全是一副要革命的思想方针。

这是大为出乎段秀实意料的。

段秀实的想法是改良,而非革命。他希望是打压、制约、利用皇权,而非推倒皇权,更为推倒李唐,另立新朝。所以他对朱泚说,德宗逃难奉天是有司所为,不是皇帝的问题,你朱泚应该去把皇帝接回来。泾原兵变,有司所为,这个看法是与后面陆贽的看法是一样。陆贽的原话是:"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德宗反对这种看法说:"此亦天命,非由人事。"所谓群臣之罪,就是群臣不好,既然不好,把不好的换掉就是,所以,这背后其实就是士族和寒族的矛盾而已。既然是士族和寒族的矛盾,当然就没有上升到要革李唐命的地步。这是段秀实对问题的基本看法。而朱泚对这个看法是不赞同的。换言之,他的看法其实是和德宗的看法是一致的,或者说是背后的源休的看法是和德宗一致:天命。当然虽然是天命,源休和德宗的肯定也不一样。源休是要革李唐的命,换言之,李唐历数已尽;而德宗则是认为泾原兵变事出有因,是必然性,用古人的说法算是“小厄”也就是一个必然出现的波折、坎坷。

然而接下来有趣却有矛盾的是,朱泚虽然不悦,却又将军务交给了段秀实来掌管,居然是“推心委之”。足见段秀实的影响力之大,朱泚居然都得将军务交给段秀实来处理。道理很明白,因为这都是人家段秀实掌管的军队,别人也带不了啊。

正是借此机会,段秀实和以前厚待的老部下左骁卫将军刘海滨、泾原都虞候何明礼、孔目官岐灵岳谋划诛杀朱泚,从新迎接德宗回来了。可见,泾原兵变的人中,是有段秀实的老部下的,他对泾原兵变情况 的掌握必然是门清!

就这样,不仅安西军团和幽州军团发生分裂,安西军团内部也发生分裂了。这个巨大的分裂为最后德宗收复长安取得胜利埋下了伏笔。或者这边发生分裂,朝廷和叛军胜负之分其实大局已定。


安西节度使军团安史之乱入关勤王后领导权和结构成份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