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是倉頡造字,是不是真的是倉頡造成的?

知足常樂2939044427152


關於倉頡我己回答過相關問題,願意再說幾句。

在中國文字歷史上,倉頡與許慎是兩個功不可沒的人物;傳說倉頡為黃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時期的史官,即以文字記言記事的“技術官僚”;許慎(約58——約147年,一說約30——約121年)則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濟家和文字家,比遠古黃帝時期的倉頡晚了近三千年;也就意味著漢字在許慎時期已發展了近三千來年,說倉頡造字理應不為錯。

《淮南子·本經訓》中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明文字誕生之時產生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文字的神奇令世人驚歎無比!中醫的《黃帝內經》己是文字相當了得的記錄,很遺憾的是,它並不是黃帝時期的著作,傳為應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後人的託名之作,也就是漢字進化了近三千年後的作品,倉頡所在的黃帝時期,漢字應該沒有這麼發達。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這樣描述倉頡造字:“黃帝史官倉頡,見烏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文中“書契”、“書”皆指文字。也就是說,倉頡初造文字,是“依類象形”;文字從歷史發展史來看,是不可能舉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它是古民在勞動中為了交流而創造出來的;無文字前,“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所以出現一些表達意義的符號,是對結繩記事不足的補充;這從早期甲骨文可看出,同一字有多種寫法,如果是倉頡所造,何以一字多形?倉頡何況辨“烏獸蹄迒”,還處於尋找分類規律之時,而不可能造一字多形;恰恰是從紛紜的各種符號文字中“依類象形”,“分理相別異”,對多形體進行優勝劣汰取捨,使紛雜得以歸類;也就是說倉頡做了蒐集整理歸類的文字工作,使文字使用有了統一的依據,因此而產生了驚世駭俗的影響,結束了結繩記事,使記事有字可據,這對當時社會的極大影響可想而知;倉頡造字屬首創,各種表意符號因他成字,因此倉頡也被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如果說倉頡對文字的蒐集整理奠定了漢字發展的基礎,那麼兩千多年後的許慎,則是第一個把漢字集中為字典形式集結,並提出六書說,為文字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所以,這兩個歷史人物都是中國漢字的傑出貢獻者!



正道行953554


相傳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瞭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 所以說漢字為倉頡所造。當然整個的漢字也不可能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應該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他應該是隻起到引領,整理和補充的作用。



江山js


倉頡跟咱們的有巢氏、神農是一樣的。他們是一些人的代表,不是真的有這麼個救世主的人完全乾了所有這些事!

1.原始古人的聰慧。在遠古時代可能有這樣一個人或一些人比較聰明,想到我們說了這麼多話,要不要記下一些東西呢?你看昨天你說要還我5斤糧食,但是今天又說只還3斤,沒有證據呀!我昨天說要還他幾斤糧食來著,怎麼忘記了?所以最開始用結繩子的方式記錄一些東西,但是隨著日常生活的豐富,需要記錄下來的東西太多,又有一些聰明的人開始試著在住所牆上或一些地方畫一些東西,這些就是象形字。比如畫一頭豬就表示有一隻豬,兩頭就多畫一頭。還有提醒自己錢包放在某地下邊就在一個橫線下面畫一個點,表示下,是指事字。其他人看到某某的符號很很好用,就主動學來,於是文字開始慢慢傳開來!

2.勞動創造了一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是我們的文學詩歌是在勞動中創造的。我們的文字也是如此,人們只有在創造勞動中有需求才有創造文字的動力。所以真正創造文字的可以說是勞動人民。因為象形字和指事字已經滿足不了需要了,於是形聲字大量出現。我們的需要多麼豐富,怎麼讓這些抽象的語音有個載體,我想表達這個水好淺,怎麼辦?於是想到那個表示小的戔字,一系列的字就被造出來了!水小,就是淺,錢小就是賤,壞的小就是殘!

3.知識分子們不斷的改造。時代在變化,有些事物在後代消失了,相應的字也就成了多餘。老祖宗好不容易創造的文字丟了多可惜,於是就借到其它地方用吧,比如“我”字本來是一種兵器,後來成為人稱代詞,因為這個怎麼表示自己的字,真的不容易造,就寫的時候借來用用吧。古人講究傳抄,寫著寫著就都認同這個意思了。其實這些地位低的抄寫者在字形改造方面也記下了汗馬功勞,比如我們的隸書,就是這些人嫌棄篆書太麻煩,寫文書時偷懶簡化字形而形成的。

50、70年代,我們國家推行過兩次簡化字改革,也變相造了一些字,但是沒有真正大範圍實行,實在是老祖宗的字造得很完美,不容現代人造次。如今,我們科技發達,新事物層出不窮,我們只增加一些字詞的含義,但沒有造過字!


野人可樂


中國可以確定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五帝中的第一帝就是黃帝,黃帝的臣子倉頡造字,是有明確記載的。史料記載,倉頡繼承了以前零散的的文字,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缺失的大部分文字,從而把象形文字系統化、完整化,這就是“倉頡造字”。

因此,所謂的“倉頡造字”,只不過是完善了文字系統而已,這當然相當了不起。但是,我們要找“中國造字第一人”,就要把目光投射到倉頡之前的時代。

五帝之前的時代,因為幾乎沒留下任何遺存,是一段難以確定的歷史,只有用一些上古神話來推測了。

如果是漢代之前流傳的上古神話,就是非常可靠的,只不過上古時期的文字並沒有形成系統,這些史實只能口口相傳,就難免要附加一些神話的成分。所以,只要我們剝去了這層神話的外衣,真實的歷史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第一個創造文字的人應該不是盤古。我們從上古神話得到的信息是:盤古持斧開天闢地,然後是盤古“挑戰大道失敗”而身死,盤古的身體變成了山川大地、河流草木。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那時候只有氏族部落,每支氏族部落都有各自的屬地,氏族部落之間是很少交流的,各部落的成員,只在自己的屬地內活動,進入其它部落的屬地是絕不允許的。老子《道德經》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就指出了氏族部落的特點,那就是“不往來,不衝突”。

但是,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各部落掌握的土地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的時候,各部落之間的戰爭就發生了,而且越演越烈,華夏大地陷入一片戰火之中。

而結束這一切,“重建新秩序”的工作是由盤古完成的。盤古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氏族部落的首領,盤古用吞併小部落,結盟大部落的方式完成了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盤古執斧開天闢地”的神話,就能直接論證此事,,因為在上古時代,斧子是“王者”和三軍統帥才能擁有的東西,是權力的象徵。

然而,國家剛剛產生,各部落的聯盟需要穩固,對於加入本部落的那些小部落,也需要安撫的時候,盤古發現,一種信仰所導致的危機,已經漸漸顯露出來了。

在我的家鄉,就是遼寧省建平縣的牛河梁,就是“紅山女神”遺址的所在地。“紅山女神”是紅山族的始祖,因而受到全族人的頂禮膜拜,那就是紅山族人的信仰。

祖先崇拜是氏族部落的信仰特點,那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信仰。正因為全體族人同為兄弟姐妹,所以可以同生死,共福禍,而不會去祭拜別族人的祖先,與別族人去同生死,共福禍。

盤古發現,那些小的氏族部落,雖然表面上歸附了,但也僅僅侷限於打破了屬地的邊界限制。因為各部落信仰的祖先各不相同,所以的隔閡十分嚴重,甚至相互仇視,一點兒小摩擦就足以引發嚴重的流血事件。更有甚者,一些較有實力的部落更是蠢蠢欲動,日久必反。凡此種種,都是信仰不一致造成的。

從盤古“挑戰大道失敗”的神話中,可以看出盤古一定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來統一各部落的信仰。這是一種什麼措施,現在很難推斷。我想,很可能就是把各部落的祖先放在公共祠堂裡,共同祭拜。但是這種粗暴的做法,因為各部落的強烈反對而廢止。盤古最終沒有完成重建共同信仰的工作。

盤古,這位偉大的君王,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個君王,最終戰死在平定叛亂的戰爭中了。

這個問題是由盤古政治遺產的繼承人伏羲來完成的。伏羲的一個措施就把問題解決了。伏羲宣佈:部落的圖騰為蛇,部落族人可以祭祀各自的祖先,但也必須祭祀共同的圖騰蛇,作為蛇族人,大家必須同生死、共患難。

在戰國出土的帛畫中,我們能夠看到伏羲的古代形象。畫中的伏羲和伏羲的妻子女媧,上半身是人的形象,下半身是蛇的形象,彼此纏繞在一起。戰國人在向我們傳遞什麼信息呢?

當時的氏族人早已經習慣了祖先崇拜,那是對人的信仰。而把蛇作為部落圖騰,必須把蛇進行人性化的過度,否則人是無法得到族人認可的。這就需要一個蛇的代言人,就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造星運動。

在盤古戰死沙場後,族人又推舉了一位有才幹的人擔任部落首領,這個人就是伏羲。伏羲擔任部落首領後,伏羲的妻子女媧就開始散佈一些奇怪的言論。

對於這一事件的描述,網絡上有多個版本。有的版本說是:“伏羲的母親華胥受到雷神的強暴而懷胎,過十二年而生伏羲”;有的版本說是:“華胥在河邊看到巨大的腳印,因好奇踏上去而懷胎,過十二年而生伏羲”。這兩個版本恐怕都是漢代之後的杜撰,純粹是胡說八道。因為當時的國家才具雛形,說穿了,當時的國家只是一個部落聯盟體。而氏族部落的信仰特色,就是祖先崇拜,也就是說,那時所有的神都是各氏族部落的祖先,根本沒有雷神。雷神還沒有造出來呢,何來“雷神強暴”一說。

真實的版本應該是這樣的。伏羲擔任部落首領之後,伏羲的妻子女媧就開始散佈一些奇怪的言論。這些言論既可以引起族人的好奇心,又讓族人感到深深的恐懼,因為這些言論,涉及到族人最害怕的“雷”和“蛇”兩種東西。



己悲物囍


倉頡造字這個傳說深入人心,但其實是出自《淮南子·本經訓》,該書是西漢劉安所著,記載的多是先秦傳說,這說明先秦時就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荀子》和《呂氏春秋》也提到過,可以佐證這一點,但倉頡是三皇五帝時期人,與先秦也隔著很遠,所以傳說可信度不高。

傳說倉頡“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造出了文字以取代結繩記事,這倒是真的,古代的象形文字就是模仿天象和萬物的形態發明的,不過倉頡一個人肯定是做不到的,文字的演變要經歷漫長的歲月,人類從結繩記事到文字記事需要的時間更為漫長,是先民們一代一代模仿改良而來的。

不過史學界認為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畢竟是黃帝的史官,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紅死魔的面具


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個人觀點 造字以他為主 下面肯定還有一幫秘書 謀士 大家一起來玩 功歸主事 流芳千古


陽光總在風雨後來


倉頡,是中國三皇五帝人物,尊稱倉頡先師,根據《說文解字》,《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史書,倉頡是黃帝造字時期的左史官,受到鳥獸山川樹木等的影響,收集,整理,優化,對早期象形文字創立有重大作用!

黃帝時期當時,人們在勞動生產有很多發明創造,相傳小到狩獵用的弓,鏡子,大到舟車,等等,站在當時的角度來說,可以稱得上技術上的大革新,相當於現在的工業革命,而當時的文化水平還停留在結繩計物的時代!可以說文化水平已經不能滿足當時日益加快的農耕技術的推廣!

相傳倉頡,天資聰慧,善於繪畫,尤其善於觀察鳥獸山川等的形態的變化,經過長時間多地的遊歷,當時的環境險惡,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很多地方都留下遺址,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多年努力有啦收穫,並且被黃帝認命為史官,推廣象形文字!





洛華有意


作為史官,造字聖人。因而造字,一些而已!


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


應該更早時候就有文字,只是各群族文字不統一。在伏羲老祖出陰陽太極圖後,得到各群族古巫的認同,形成群族聚集,巫文化登頂。在這種情況下,文化交流與傳信成為當時重要內容之一,到倉頡老祖時代,他代領一群巫嚴謹的統一了文字和發音。比如,始(死)的發音一樣,一個代表開始,一個代表終結,旦終結又是新開始,這種綜觀文化只有中國出現,厲害了我們的祖先!


憑觀微瀾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發於聲,觀於形,而知義;因義而會,曰溝通交流。因此,語言特定音聲形的定義,在約定俗成,是一種條件反射。如果使特定的音聲形成為人煙共用,必要千人、萬人,使族人、國人、天下人,共同約定俗成於共同的義中,所以要有主持會眾於此的人。倉頡,正是作了這樣一個工作的人。他以自己的人格品質,得到各山谷各林中各平原中各族群的信賴,他不辭勞苦,跋山涉水,過平原,淌大河,穿行於虎豹豺狼之間,以自己聰明才智,溝通推廣了共同約定俗成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註定是人類採用的第一種文字,以象以形,運用文學的想象推理能力而會於義,達到溝通交流。文字的出現,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飛躍,她使人類的心靈不僅可以擴散於空,而且穿越於時,實現古今溝通。所以,倉頡造字,鬼神泣。

總之,具體的每個文字不一定是倉頡造的,但第一位推廣使用文字,有顯著成效的,是倉頡。用他頭上四個眼睛表示,表四方,表四方人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