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六尺巷是什么?

张廷玉六尺巷是什么?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

张廷玉六尺巷是什么?

康熙皇帝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颇受赏识与重用,开始在政场上大显身手。他协理翰林院文章事务,晋升为礼部尚书,成为《世宗实录》的副主编。随后,张廷玉逐渐成为皇子的老师,以及乡试主考官。后由于其文笔写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担任了《明史》的主编。

张廷玉六尺巷是什么?

雍正皇帝

张廷玉六尺巷

在安徽桐城的西南角,有这样一处地方,两座住宅之间相隔了一条六尺宽的弄堂,有一百米长,弄堂的南边是相府,北面是吴宅,巷子里铺满了鹅卵石。说起这条城中的六尺巷,还有一个历史上的典故。

张廷玉六尺巷是什么?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当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张英,在老家桐城的一处府宅与吴姓住宅相邻。由于吴宅在修建围墙时,越界占了张家的二尺地,且无论如何都不肯退让。由于两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时间久远,界限已难以分明,两家人将此事闹到官府,由于双方都颇具来头,县令也没有头绪难以了断。

张家人见此时难分难解,于是写了一封家书,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张英手中,张英看完来信后,回了一首诗寄回老家。张英的意思是,千里传家书竟然只为了一堵墙这样的区区小事,他占了两尺算得了什么,哪怕让他三尺又何妨呢,基业家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如此斤斤计较。家人收到这样的回复,于是立马退了三尺,吴家见状十分感动与惭愧,于是立马也退了三尺,就有了这著名的六尺巷。

然而这位礼部尚书张英,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清臣张廷玉的父亲。

如今六尺巷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和大力称颂,成为邻里相处大力提倡的宗旨,其中的宽容品格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该景观也已经成了3A旅游景区受到了国家的大力保护。

张廷玉六尺巷是什么?

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时期,备受赏识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然而作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张廷玉六尺巷是什么?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便纷纷劝告皇上,张廷玉原是没有资格入庙的。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乾隆却一改常态,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