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百家爭鳴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

在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正好處在從青銅時代步入鐵器時代的節點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制度,都開始發生大規模的改變,社會的整個生產力也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這種背景下,新制度、新思想自然就會開始被人們不斷提出來,於是各種政治大師、大思想家就如同雨後春筍一樣的冒了出來,並且讓整個社會的思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表面上看,好像是他們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思想,但其實呢,不過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讓大家必須選擇一個能夠適應新環境的制度。至於率先提出這些思想的人,自然是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管仲畫像

正是這些政治大師、大思想家,為古人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提供了指引。比如被稱作華夏第一相的管仲,幫助齊桓公在眾多的諸侯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春秋首霸,他也因此在無數的政治家中奪得了這樣一個充滿敬意的稱號。尤其是他十分注重商業的發展,在別的諸侯國窮兵黷武的時候為齊國指出了一條不一樣的發展道路,許多理論甚至成為了後世政治家當作參考的重要依據,時至今日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實,在興辦商業和修整內政之外,管相在軍事領域上也是有極高的建樹的,可惜因為其在治理國家的領域光芒太過於耀眼,以致於遮蓋了在軍事領域上的能力。事實上,如果一個國家商業強大,國富民強,但是缺乏足夠的國防實力,只能淪為其他國家的嘴邊肥肉。

而桓公之所以被稱為春秋首霸,正是因為他多次帶領齊軍對外進攻外族,對內會盟諸侯,齊國軍事實力可見一斑。這裡邊也自然少不了管相的功勞,接下來就讓筆者帶領大家走進歷史的記載,去了解管相的治軍之道。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齊桓公能稱霸的原因是聽管仲的話


先修內政方可對外用兵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在和公子糾的競爭中勝出,成為了後來的齊桓公,他上位後不計前嫌,重用了曾經襲擊過他的管仲為相,開啟了屬於他的時代。作為國內國外大事一手抓的國相,管相每天要處理各種繁瑣的事情,但是不管多麼複雜的局面,他都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先修治好內政,然後再處理外事。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觸怒了齊桓公的宋夫人

年輕氣盛的桓公急於在天下諸侯前展示自己的能力,於是他不顧管仲優先發展內政的建議,修治軍備。接下來又因為宋夫人惹惱了自己,便要和宋國開戰。據《管子·匡君大匡》中記載:

"二年,桓公彌亂,又告管仲曰:'欲繕兵。'管仲又曰:'不可。'公不聽,果為兵。桓公與宋夫人飲船中。夫人盪船而懼公。公怒,出之,宋受而嫁之蔡侯。明年,公怒告管仲曰:'欲伐宋。'管仲曰:'不可。臣聞內政不修,外舉事不濟。'公不聽,果伐宋。諸侯興兵而救宋,大敗齊師。"

這個時候是管相處理國事的第二年而已,很多政策正處於剛開始施行的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貫徹和鞏固,只要達到預期的效果,自然會讓齊國的實力上升到新的高度。所以他並不希望在這個時候和其他諸侯產生衝突,毀了本國的大好前景。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宋國號稱五千乘軍事強國

而且宋國這個國家可不是任人欺負的軟柿子,他本身就是根正苗紅的姬姓國,出身正統,封地富饒,軍事力量強悍,國運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戰國七雄都不敢輕易招惹他,所以桓公一時的意氣用事給本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後,他不得不聽從管相先修內政後對外用兵的發展策略。

筆者認為,其實管相清楚地知道,財富不過是一個國家的內在積累,而強大的國防實力才是強國的外在表現;同時他也知道,國防實力的根基在於士兵,而士兵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百姓組成,如果想讓他們為國家出力,必須要讓他們自願為之,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家園十分美好,自己的親人過得十分幸福,自己的財富可以得到積累。

所以他先通過內政治理首先讓人民富足,對自己的祖國產生熱愛之情,才能在危機時刻,產生要捍衛祖國的決心,在以後的戰爭中勇往直前。在抵禦住外國侵略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的建設,才會具有對外征戰的實力。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春秋戰國時代的戰車

這樣看來,他的治國之道其實很明確了,如果不想成為其他強國嘴裡的肥肉,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實力作為保障。而國防建設自然離不開經濟支持,所以他要首先大力積聚國家和國民的財富,才能落實到未來整治軍備、招募士兵、訓練部隊、保障軍餉、積攢糧草等一系列的具體行為上,避免無謂的消耗,從而打造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

問罪無禮小國而後吞併

桓公即位發生在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84年他不聽從管相的意見貿然出兵宋國,結果鎩羽而歸,從此以後暫時不敢輕易出兵了。也許在他心裡,可能十年八年之內管相都不會允許他出兵攻打其他國家了,沒想到就在同年,管仲居然出人意料地讓他進攻郯國。據《史記·三十世家·齊太公世家》中記載: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明明前不久管相還親自勸阻桓公修治軍備、不要出兵攻宋,怎麼轉眼間他又親自勸桓公出兵滅郯了呢?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千古第一相管仲

管相出兵的理由是當年桓公落難時經過郯國,郯國沒有重視他這位落難公子,沒有禮遇,其實這點很難服眾。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國君的公子眾多,但是位置只有一個,所以很多公子被派去別國做人質,以求兩國和平,這是一種常見的政治手段,因此很多國家也願意和質子達成互利協議,助他上位,起到控制他國的作用。

但是桓公也不是質子,只是逃亡公子,為何要重視他呢?而且在齊軍戰勝郯國軍隊後,按理說已經起到了懲罰作用,但是非但沒有退軍,反而直接吞併了郯國。很明顯,問罪無禮行為只是他的一個出兵的藉口,真實目的是為了避免其他諸侯來救援郯國,吞併弱國增強本國的實力。

筆者還是那句話,千萬不要因為管相在治理國家的領域光芒太過於耀眼,以致於遮蓋了他在軍事領域上的能力。管相的最終目的是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其中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軍事。不過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怎麼才算是軍隊實力強大?這個並不是管相或者桓公說強大就強大的事情,是要通過實際戰爭檢驗的。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齊地出土的青銅戈

但是管相卻沒有像桓公那麼意氣用事,宋夫人和郯國都得罪了桓公,但是管相卻只選擇了郯國作為討伐對象(宋國是桓公自己選擇的,和管相無關,管相還勸他不要出兵),這是因為在管相的計劃中,郯國國力弱小,而齊軍強大,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吞併郯國,而且師出有名,別的諸侯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小郯國而和齊國結怨。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管相具有十分深遠的戰略眼光和戰術能力,從齊地周邊弱小的國家下手,有的放矢,逐漸蠶食,而在這個過程中齊國的實力得到了提升,部隊的戰鬥能力得到了鍛鍊,民眾也會因為部隊取勝而更加支持國內的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取得的巨大勝利成果完全可以覆蓋掉戰爭的消耗,可謂獲益良多。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桓公會盟諸侯

展示實力聯合盟軍出戰

在管相的幫助下,齊軍有的放矢,不輕易和強國開戰,而是通過吞併弱國增強自身的實力,先後攻滅了並佔領了郯國、遂國、萊國等小國。在這個過程中,公元前681年左右,桓公還順便和魯國打了一架,魯國大敗,願意以獻出遂邑來議和,於是桓公與魯人盟誓,本以為這是一次順利的交接,但是卻出現了巨大的意外。據《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中記載: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其實這件事讓桓公丟失了顏面,他也十分憤恨,多虧了管相救場,雖然桓公並不是十分理解管相此舉的意義,但是還是聽從了他的話。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曹沫劫盟

其實管相此舉十分巧妙,既從一個魯莽衝動的武人手下救出了桓公,也讓天下諸侯認為桓公守信,因此願意歸附桓公,就在兩年後,桓公在甄地帶領諸侯舉行會盟,因為他守信的行為,也因為齊國發展壯大的軍事力量,眾諸侯都承認了桓公的盟主地位,成就了他春秋首霸的名聲。

這件事也成為了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除了內亂的鄭國外和晉楚秦三大強國之外,魯、宋、陳、蔡、衛都先後屈服於齊國,不僅在政治上聲援齊國,在軍事上也是積極出兵幫助齊國。

筆者認為,桓公和魯人會盟的意外情況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包括我們的管相也沒有事先想好應對之策,但是他臨危不亂,在危急關頭提出了最好的解決辦法,不光救下了桓公,也從此改變了齊國的作戰方式。在甄地會盟之後,齊國也將戰爭的矛頭從中小型國家對準了大型勢力,比如威脅燕國的山戎和南部的強敵楚國,從之前的單兵作戰變成了每次出戰都聯合大量的盟軍協同作戰。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齊桓公親征

這些盟軍國家其實懷著各種心思,有人希望跟隨齊軍通過戰爭分享勝果,有人是被齊軍威懾不敢不從,也有的人是認為桓公能成就霸業,但是有沒有人是真心仰慕桓公的呢?很大可能是沒有。不過桓公並不在乎這些事,他更願意每次利用盟軍壯大部隊的規模,減少了齊國本土部隊的損失,也佔據了正義之師的名號。

比如楚成王,也算一代明君,將楚國實力發展的十分壯大,但是在他和桓公爭霸時,只有蔡國、秋國被逼迫和楚軍組成了盟軍,而齊國一出動便率領著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合部隊,高下立刻有了區別,這就是楚成王從沒有在桓公身上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諸葛亮自比管仲之才


結語

管仲被稱為千古第一相,華夏第一相之外也擁有著大量其他的頭銜,比如"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政治家"等等,但是這些都是他通過治理內政獲得的稱號,其實對外,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具有十分深遠的戰略眼光、先進的戰術思想和了不起的治軍能力。但是他作為軍事家的成果很容易被他治理國家的偉大光芒所掩蓋,讓人忽略了他的軍事才華。實際上,桓公在位時的齊國並沒有什麼知名的將領,桓公所有軍事方面的建議和策略,都是來自於管相。

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軍事聯盟助桓公成就霸業

今天的管仲紀念館

管相的治軍之道和治國之道是相輔相成的,事實上他也是春秋戰國少有的集兵權政權於一身還能驍勇善戰的政治家,由此可見他的治國能力和治軍能力均是十分突出的;所以後來諸葛亮像劉備推薦自己的時候說自己治國有管仲之才,帶兵有樂毅之才,其實他就算說自己治國和帶兵都有管仲之才,也是很合理的。

管相的道在於平衡,他深知一個國家光有財富是無法保護自己的,只能成為其他強國強大之路上的補品;而同時一個國家要是窮兵黷武、忽視人民感受也是無法長久存續的,因為軍事力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士兵是來自於百姓中的,他們也同樣有物質需求和對幸福生活環境的一種渴望,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保證他們的戰鬥能力,必須在組建強大的國防力量之前優先做到民富國強。

在完成了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兩手都要硬的建設工作後,管相也並沒有因為手握重兵而失去合理的判斷,他主張避免消耗性的戰爭,有的放矢,並且通過軍事威懾和佔據道德高地組成軍事聯盟,以此來幫助桓公成就霸業。因為他的巨大成就,他也成為了衡量後代政治家、軍事家的標杆,從此名垂青史,標榜千秋。


參考文獻

1《管子·匡君大匡》

2《史記·三十世家·齊太公世家》

3《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

文章內容來自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