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國人的國畫藝術審美和油畫藝術審美怎麼樣?

影影圈圈


這個問題有點大,從透視的簡單點看,中國繪畫重視片面的觀點,西方繪畫重視焦點觀點。點透視的意思是隻要符合繪圖邏輯,即使不在相同的時間空間,從相同的角度仍然可以出現在一個屏幕上。中國畫能夠表現出“近在咫尺”的廣闊領域,正是應用這種獨特透視法的結果。因此,藝術家必須利用中國繪畫的“發散性觀點”原理,製作出幾十米、100米以上的長卷軸(如清明上江道),並採用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法”,才能達到。例如,人眼的視線和西方觀點的規律在同一點上看不到這麼多東西,所以西方繪畫可以是單張的形式,中國畫可以是單張的卷軸。焦點透視不需要說明,但是現在只要學美術就可以談論這個。圖稍微透視、高光透視、三點透視等。但是中國化沒有這種透視關係嗎?不,南北朝時,宗炳《畫山水序》錄和大丈夫崑崙山,東宮的小兒子,逼得寸,看不到它的形狀,瓊可以環顧寸眼。真心稍寬一點,就看小了。此張帛蘇遠之間,坤、惇形狀,可以包圍在正方形英寸內。垂直3英寸,當千里;橫是幾尺,身是一百里板。此乃自然之勢,小而不累等,觀者為偶然之苦。如果是這樣,可以在歌曲、華秀、宣靈、繪畫中表演。要知道崑崙山是那麼巨大,我們的眼睛反而那麼小,意思是離得很近,一英寸遠,就在這樣的距離上,不能確定崑崙山是什麼樣的。但是從離開崑崙山的位置來看,山勢大體上是引人注目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這篇文章的意思。也就是說,離看到的目標越遠,看到的就越少。幾乎大大小小的概念已經存在。後面不說就是這個意思。


619藝術社


國人的國畫藝術審美和油畫藝術審美

追根尋源,100年之前的國畫藝術作品是非常值得人們欣賞品味的,那時期的國畫是完完全全注重寫意,講究“像物象”,也講究“外師造化”,以大自然為師,國畫家都具備紮實的書法基礎,以書法的筆法來創作國畫,可見國畫家對“書畫同源”的藝術理念的深度理解,



經上段簡單敘述,我們可以斷定古代國人具有很高的國畫藝術審美能力及品味,因為審美能力與品味決定了藝術作品的風格,古代時的國人(包括畫家)都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觀念,非常看重藝術和文化之間的關係,藝術文化可以提升人們的精神素養,


如果古代時期的國人沒有很高的藝術審美能力,那麼就不可能傳承下來很多經典名畫及藝術理念;當然了,並不是每個時期的國人都對國畫藝術有很高的藝術審美,比如,當代的國畫藝術一直處在改良的徘徊階段,遺憾的是“千人千面”,也就是說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改良方案,但是風格依舊是“千人一面”,相互雷同,從這層面來講,當代國人的國畫藝術審美能力及品味是低下水平,

相對而言,國人的油畫藝術審美能力及品味已達到一定的高階段水平,比如,以“照相”為標準的超寫實油畫的代表畫家冷軍,其筆下的油畫堪比高像素的攝影照片,攝影是“光影”藝術,作為一個畫家,能將攝影藝術的光影精髓運用於油畫創作中,這也是藝術審美能力較為突出的體現。當然了,從油畫藝術的“寫實”文化層面來講,國人的油畫藝術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畢竟目前為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油畫作品寥寥無幾,藝術家對社會環境的審美以及對藝術本身的審美不夠深度。



詩夜城主


這個問題挺傷人的,但還是要實話實說。我覺得大部分國人的審美問題不是國畫和油畫的問題,而是審美趣味更趨向於形象的逼真,也就是寫實類作品,對寫意或者說意象類作品關注的少,或者說對畫面背後的、深層的東西關注的少。

1.大多國人欣賞的油畫作品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為代表的寫實作品,這類作品形象逼真,色彩細膩,造型完美,令我們歎為觀止。但對意象類油畫並不瞭解,比如許多人都知道畢加索,卻對其作品瞭解甚少。

2.大多國人欣賞的國也是比較寫實的工筆畫,不論花鳥還是人物。對燦若星河的寫意畫及其背後的中國文化,卻難於理解。

3.我認為不論國畫油畫,我們的審美意象不全面,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已的審美水平,從國家層面、教育層面做點工作,我們個人也要加強審美修養,讓我們的審美趣味更高尚!





山陽散人


中國國畫藝術是建立在筆墨紙硯及篆刻題跋的基礎上的

藝術形式。是基於用筆,用墨,用紙及題跋蓋章技法技術之上的藝術。其變化無窮神道莫猜,豐富多彩。基本要領,是點與線的構成。工筆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生動傳神。

寫意畫,更是醍醐灌頂,神采為上,形而次之。運用多種技法。用最簡約筆觸。寥寥數筆。勾勒出物象的神采神韻,躍然於紙上。如似曾相識那般。又有身臨其境之感。猶如傳說中的神筆【馬良】畫馬。神到之處一筆下去既可亂真。人又說。中國畫的三個境界。畫山是山,畫山不是山,畫山還是山。理念恰恰在於對所繪畫的對象,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之間。更突出了作者對客觀事物的再認知。及作者藉助物象,作者通過物象宣洩表達了自己愛憎褒貶,喜怒哀樂。鑲嵌了自己情趣志向。所畫物象也從本質得到了昇華。他突出的特點是,含蓄,空靈,意象。他包含了中國人對客觀世界的哲學認知。集儒道釋的集大成。這也是中國畫最最可貴之處,精妙絕倫的要點。也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文化智慧的結晶,品味,修養,追求。猶如中國的京劇一樣。是我們東方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瑰寶。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藝術的奇葩。是我們要永遠繼承和發揚的。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名片,和文化基因。而西方的油畫由於,地域,種族,文化,宗教,哲學的不同他的表現手法也不同。他更彰顯了寫實與恢宏有豐富的質感。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油畫也有印象,抽象畫。但他們更多的是建立在科學解刨基礎上的寫實主義。在我看來中國畫更具有藝術靈性的本質。


用1815864385871


如果特指國人本身的審美,其實沒什麼可談的,應該要更加宏觀的來看待這個問題!

每個人的審美都取決於他接受到的教育,他所處的環境,藝術審美本身是一種很主觀的意識,沒有誰可以左右別人的審美,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審美方向也會有不少的不同之處!

國畫藝術和油畫藝術不光在藝術表達形式上不相同,在思想表達上有是有很多不相同,還有不同時期分別所用的載體也有不同!

很難說清這個世界上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的藝術有什麼高下,但是有人類很聰明的利用金錢這種東西來衡量藝術,但是這種方法本身就是經濟產物,它只能一時的來判別當下藝術市場的大趨勢,有一天大趨勢又喜歡上了另外一種風格的時候,某某畫家的畫又賣高價了,最後都需要時間和後人來評判當下的審美潮流!


觀聞


國人想得多,做得少,而且認為做得越少越好。外國人想得少,做得多,喜歡埋頭苦幹。國畫和油畫充分各自體現了這一點。


大西街口


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看似相距甚遠的兩種藝術審美方式,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通的特性,在國人眼中它們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審美情趣。

中國畫是從華夏大地發展並壯大的視覺藝術,具有濃厚的東方情調,從畫面形式、筆墨精神、藝術思想,再到畫中傳達的價值觀念,都符合國人的藝術審美趣味,中國人看到國畫也非常親切,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

國畫跟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結合得非常緊密,畫家運用個人修養和筆墨技巧,都會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禪學思想在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中有所體現,起到傳播和發揚民族文化的作用,國人在欣賞國畫時,實際上就是理解和領悟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油畫作為西方畫種,在當代國人眼中看似很熱鬧,但實際上,許多國內油畫家並不能真正領會油畫精神,畫出的油畫只有形似而缺乏精神內涵,究其原因就是國人沒有長期經受油畫史的薰陶和滋養,對油畫沒有一種感同身受的理解力,所以在藝術審美的能力上沒有優勢。

繪畫作為一種視覺造型藝術,其主要特徵是通過畫面的造型和色彩來表達思想主題和情感情緒,給欣賞者帶來感染、啟迪和共鳴,顯然,從畫的本義和造型的真實、具像、立體,從運用色彩豐富畫面增強美感表達情感和情緒等方面,油畫明顯佔有優勢,也更迎合國人對繪畫的理解及審美取向。

相對於國人學習繪畫而言,油畫學起來也比較容易一些,只要掌握好素描基本功,學會運用色彩,多畫多練就容易提升,而學國畫首先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要有較強的文化基礎,還要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國畫是筆墨線條的藝術,油畫是造型色彩的藝術。

中國畫與西方油畫這兩種繪畫方式都是追求藝術的審美和諧,不同的繪畫形式表現出不同的審美特徵與各自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大關係,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都值得我們努力學習與探究,將各種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阿喆隨筆


國畫處處體現國人傳統的審美觀和哲學觀,講究的是含蓄內斂,氣勢不外露,但內涵豐富,以畫傳意,表現手法上虛實相間,以小見著,這是國畫的精粹所在,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國畫以文人畫為主流,以筆墨線條技法創制意境,強調融化物我、以形寫神,以求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國人,尤其是中國文化人對中國畫有很高的審美能力。

而油畫,也就是西洋畫,更注重色彩的表現力和突出畫質感,在表現手法上與國畫截然不同。油畫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了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欣賞油畫更多的應該從構圖、具象、色彩、造型、光線、質感等方面著眼。隨著社會的發展,國人對油畫也有了深入的瞭解,尤其清朝以來也有許多中國藝術家學習油畫,使油畫與國畫有了一定的融合,國人欣賞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尤其在現在,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許多中小學生都在學習油畫,更不要說大學裡面的美術教育了。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接受了油畫,也能欣賞油畫,今後中國油畫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的。










歸心齋文談


國畫以水墨意境和線為主,詩情畫意。油畫以色彩和麵為主,寫實或抽象等特色。


許希暉



這個問題有點大,從透視上簡單點講中國繪畫講究散點透視,西方繪畫講究焦點透視。

散點透視的意思是隻要符合畫理,即使不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不在同一個角度仍然可以在一幅畫面中出現。

中國畫能夠表現“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故而,只有採用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原理,藝術家才可以創作出數十米、百米以上的長卷,(如清明上河圖)而如採用西畫中“焦點透視法”就無法達到。

如圖,按照人眼的視點和西方的透視規律是無法在同一點看到如此遠如此多事物的,因此,西式繪畫是單張的形式,而中國畫可單張可卷軸。

焦點透視應該不用多解釋 ,現在只要是學美術都會講到這個。如圖一點透視,亮點透透視,三點透視等。

但是要說中國畫中沒有這些透視關係嗎?也不對,南北朝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中記載

且夫崑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矣。

意思是

要知道崑崙山是那樣的巨大,而我們的眼睛卻那麼小,如果離著很近,到一寸這樣的距離,那麼,崑崙山是什麼樣子肯定是沒辦法知道了。但如果,在離開崑崙山數里的地方看,則山勢大約都能看在眼裡了。到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來文中的意思就是說:離看目標越遠,所看見的東西就越小。

近大遠小的概念就已經有了。後面就不說了,也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畫概論》裡提到

國畫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油畫嚴格遵守時間空間。

中國畫尚意,西畫尚形。

中國畫重表現,重感情。西畫重再現,重理性。

對於初學來說,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代有很多人中西已經結合繪畫了,當然這種結合也引起了這種各樣的爭議。

最後,畫畫嘛,自己開心就好,至於中西繪畫,說不同看似很大不同,說共同點,萬法歸宗,倒也沒什麼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