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乾陵”採用了“因山為陵”形式,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在關中平原北緣 ,坐落著唐朝十八座帝陵,俗稱“關中唐十八陵

”。關中唐十八陵,安葬著唐代19位皇帝和200多位皇親貴戚。其中乾陵是武則天“夫妻皇帝”合葬墓。

乾陵位於梁山上,梁山是一個圓錐形石灰岩山體,一共有3個山峰。乾陵就在北峰,它是這三個山峰裡最高的,前面2峰為東西方向,形成對稱狀態,中間道被稱為“司馬道”。

武則天的“乾陵”採用了“因山為陵”形式,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據推算這十八陵中,唯獨乾陵沒有被盜。不是不敢盜,是盜墓賊費盡心機,也沒有找到地宮的入口。唐朝末期,黃巢就動用過40萬大軍盜掘過乾陵,挖了一條40多米深的大溝,也沒能找到墓口,至今還在能看到這條溝,被後世稱為“黃巢溝”。

五代時,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也組織過軍隊進行挖掘。甚至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很多皇陵沒少受到破壞,乾陵、慈禧等清朝陵墓沒能倖免。國民黨軍閥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對乾陵進行挖掘,用火藥炸了很多地方,最終還是沒能找到墓道口。

武則天的“乾陵”採用了“因山為陵”形式,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北峰

然後其他唐陵都沒那麼幸運,尤其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多次被盜取。那我們瞭解一下唐朝其他墓葬有什麼特點。

武則天的“乾陵”採用了“因山為陵”形式,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昭陵六駿

唐陵中建於初唐時期的有唐高祖獻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和唐中宗定陵;建於盛唐時期的有唐睿宗橋陵 、唐玄宗泰陵和唐肅宗建陵;建於中唐時期的有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順宗豐陵 、唐憲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和唐敬宗莊陵;建於晚唐時期的有唐文宗章陵 、唐武宗端陵 、唐宣宗貞陵 、唐懿宗陵和唐僖宗靖陵。

武則天的“乾陵”採用了“因山為陵”形式,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橋陵

關中唐十八陵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皇帝的陵墓 ,除唐昭宗李譁葬於河南澠池縣 、唐哀帝李祝葬在山東濟陰縣外 ,其他皇帝都葬於陝西的關中平原。這些皇陵分佈在以西安為中心的地帶,東西東西長約140公里 ,形成102度的扇面,總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分佈範圍極廣。

這些唐陵的特點有哪些

1、從形制上看,有14座皇陵選用了“因山為陵”的形式,4座選用了“堆土成陵”的方式。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唐陵,都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從側面可以看出唐朝國家實力的強盛,其中“堆土成陵”的形式也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2、“關中唐十八陵”在排列上非常具有隨意性,不像後期朝代的陵墓那樣有條理。在比較集中的富平縣,唐陵自西向東依次為唐順宗豐陵 、唐中宗定陵、唐文宗章陵、唐代宗元陵和唐懿宗簡陵,根本沒有規律可尋,體現不了父子關係的說法。

武則天的“乾陵”採用了“因山為陵”形式,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昭陵

唐朝皇陵這些特點,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1、在唐代之前,帝王陵墓大多選擇在都城以北方向。但當時唐朝都城長安的北部地區已經被西漢帝陵佔據,沒辦法只能選擇渭北方向。但渭北方向大多是高山,也為“因山為陵”的陵墓形式創造了條件。

2、唐朝帝王也希望把陵墓做成磅礴的氣勢。唐太宗在貞觀十八年 (644)就對大臣說過這段話:“我看九蠼山 ,孤聳迴繞,因而旁鑿,可置山陵處,朕有終焉之理 ”。唐太宗開了唐朝“因山為陵”的先河,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但“因山為陵”的陵墓形制最能體現宏偉的氣勢。

3、唐朝帝王陵墓埋葬的不規律性是源於古代的占卜技術。風水之學在唐朝非常盛行,唐陵未按古代的昭穆制度對陵園進行總體規劃,很多陵墓的選址都是靠

臨時堪輿。在史料中很多記載,如唐高祖獻陵、唐太宗昭陵和唐中宗乾陵都是通過占卜確定的 。

武則天的“乾陵”採用了“因山為陵”形式,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