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皇室爲什麼能夠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沒有被滅族還被優待?

自由不自在250


通常認為清朝是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所推翻的。但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對推翻清朝有功勞的,有革命黨、立憲派和北洋派三方。辛亥革命之後,長期是由北洋系掌權,立憲派處於輔助地位。而孫中山等人領導的革命黨,在1913年就被北洋系擊敗,完全被排擠出了政權。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其它的革命團體,比如光復會等,同樣是以反清為核心目標的。如果最後是由革命黨掌權,那滿清皇室肯定是沒好日子過。一些激進的革命團體,恨不得完全消滅了滿清皇室。滿清皇族最後能保住性命都算不錯了。

但辛亥革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不僅僅是革命黨,還有立憲派和北洋系。

立憲派是主張君主立憲的。他們本來是支持清朝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希望它開國會、設內閣,搞君主立憲。但是清朝對立憲並無誠意,讓他們很失望。他們中有不少人開始傾向於革命。這些立憲派多半是官宦、士紳出身,和滿清是有很大聯繫的。他們是不會對滿清皇室下死手的。立憲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啟超、張謇、湯化龍等。

梁啟超

北洋系跟滿清皇室的關係就更密切的。他們本來就是滿清的官員。如袁世凱,擔任過直隸總督、軍機大臣。徐世昌同樣是軍機大臣。他們的人際關係都在滿清上層圈子裡,也不會支持嚴懲滿清皇室。

孫中山等領導的革命黨並沒有最終統一全國,他們通過與北洋軍議和的方式,和平的促使清帝退位。之後,在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中,革命黨人被袁世凱打敗。從此中華民國處於北洋軍閥統治之下。

袁世凱等北洋派是不承認革命黨人的功勞的。對袁世凱來說,清朝不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而是愛新覺羅皇室主動把天下“禪讓”給了他。建立民國的最大功臣,不是其他人,反而是滿清皇室。所以最後袁世凱也當皇帝了。

袁世凱

按照中國歷史的慣例,那些奪取權力的新統治者,對待禪讓後的皇室,通常都是非常優待的。比如曹丕對漢獻帝、司馬炎對曹奐、趙匡胤對柴宗訓。所以袁世凱對清朝皇室也很不錯。

另外,袁世凱那邊部下有很多人都對清朝很忠心。比如徐世昌、張勳等都是保皇派。看在這些人的面子上,袁世凱也得優待清皇室。袁世凱死後,掌權的依然是北洋系。後來徐世昌這個復辟派還當了大總統。清朝皇室自然是繼續被優待。徐世昌被國會選為大總統後,還專門請人向溥儀面奏請旨。溥儀同意並命令他儘早上任,之後他才同意當民國大總統。

徐世昌


國史拾遺


歷來,改朝換代都是殷紅色。朝代更替之際,新的統治者對於前朝皇室的態度,從來無外乎:屠殺和虐待。但唯獨辛亥革命後,滿清皇室不僅能全身而退甚至還獲得了優待,這一反常背後與一個特殊人物有關,可以說,如果沒有他,滿清皇室怕是與昔日明朝皇室一般:會下場淒涼了。沒錯,這個人,正是前滿清官員袁世凱。

世人皆認為是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但在很多史學家眼裡,袁世凱對於辛亥革命的勝利卻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這一說法的根據是:假如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不肯跟革命黨和談,那麼手握兵權的他,肯定是接著跟革命黨打,如此一來,很快他就能拿下武昌,然後就如張振武所說,由於首義之地武昌的失守,“大寒各省人心,很可能使革命土崩瓦解”。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和談”,革命根本沒有“勝利”一說,如此一來哪來的勝利果實呢?拋開這一切,袁世凱的功績還在於:他在眼看就要滅掉革命黨的時候,在滿漢全面民族混戰一觸即發的時候,在亂世正達到最黑暗最瘋狂最變態的時候,他,以跟革命黨和談,結束了這可能會毀中國於瞬間的大動亂。

而袁世凱與革命的“和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想最大程度地爭取利益。而他要爭取的利益裡,就有為清朝皇室爭取的那部分。末代皇帝溥儀

袁世凱當時和革命黨他的談判條件是:一,讓皇帝下臺,但讓人民活著;二,要砸爛王冠,但要保護王冠下的人頭;三,要革命,但不要暴力。最後,大家知道:談判成功,辛亥革命取得勝利!

隨後,袁世凱便頒佈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這兩個“優待令”,如同給滿清皇室的一塊金牌,從此以後滿清皇室便長出了一口氣。

因為有袁世凱的法令在,於是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後,皇族們依舊受到了相當大的優待,他們受到的優待包絡:

一,保留清朝皇帝尊號;二,大清皇帝由國家供養、仍然住在紫禁城;三,皇帝的宮女、太監、侍衛仍然留用,由國家出錢;四,清朝皇族私產全部妥善保護等等。

袁世凱為何要給滿清貴族爭取利益呢?從政治角度結合袁世凱當時的心理分析的話,我們可以將袁世凱優待滿清貴族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為了全自己的君臣之義。袁世凱的前半生一直是清廷的官員,袁世凱最初的榮華富貴也全是清廷給的。如果在危難時刻棄前朝不顧,難免落下一個“忘恩負義”的罪名。袁世凱素來很注重自己的口碑,所以,從這點出發他就會想法給清皇室優待。

第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陣營中有大量新軍被滿人控制著,別的不說,單說袁世凱北洋六鎮的新軍,實際的控制者就是滿人,袁世凱要是殺清廷皇室,那不就等於直接給北洋第一鎮新軍反的機會嗎。所以,從這點考慮,優待清廷皇室,實是袁世凱維持內部穩定的一部分。

第三,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列強的威脅:英國圖謀西藏,沙俄窺伺新疆、蒙古,法國覬覦兩廣,日本看著東北流口水。在這種情況下,如若不給滿清皇室優待,他們勢必會和列強勾結從而被列強利用,那麼到時候中國的領土完整可能都很難保證。這樣一來,優待清廷皇室就起到了平穩過渡、不給列強插手餘地的作用。

第四,“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清廷雖然滅亡了,但滿清遺老遺少都還在,這樣,袁世凱優待清廷皇室,不僅可以減少阻礙,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得滿清的支持,拉攏這些滿清遺老遺少們,何樂不為呢?!

也恰恰由於袁世凱的優待政策,袁世凱雖然出賣清廷、逼宮、使清廷大廈徹底崩塌,但他在滿清遺老遺少中卻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俗話說:做狗容易做人難,袁世凱在滿清皇室的問題上,能做到這樣,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奇扒公式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我國古代的很多王朝中,但凡王朝覆滅,多數都是統治集團雞飛蛋打,皇族被後繼政權趕盡殺絕,所謂覆巢之下難有完卵。典型政權如宋朝、明朝。

然而,清朝的滅亡卻是一個例外,不僅皇族得以保全,財產得到保護,一干清朝遺老遺少還被民國政府特別優待,打破了政息人亡的歷史詛咒。

那麼,這一“和諧”的局面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前清皇室能夠受到如此規格的“禮遇”?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時代環境變了

清朝和之前所有王朝相比的最大不同,就是清朝面臨的不是改朝換代,而是皇權專制的徹底終結。也就是說,清朝面臨的不是封建時期的改朝換代,而是一次新時期的到來。

所以,不管清朝樂不樂意,它都打破了歷史定律,創造了歷史!

清朝滅亡時,面對的不再是面露兇光的新地主勢力,而是包括革命黨人,投機分子以及各國列強共同組成的複雜局面。

正所謂人越多的地方越安全,清朝面對的局面雖然更為複雜了,但卻讓清朝實實在在地更安全了。因為外部勢力,特別是各國列強,對辛亥革命的態度,最終決定了清朝皇室的安全。

辛亥革命爆發後,列強老調重彈,再次祭出了“中立政策”的大旗,列強主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在華權益,在得到孫中山新政府繼續保護列強在華權益的保證後,列強開始了作壁上觀,並制止了日本對辛亥革命的干涉。

以日本為例,當時的列強在本心是傾向於清政府的,不是對清朝皇室有感情,而是怕新生政府比清朝更強大。所以日本一度想要保全清王朝,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藉助清朝達到攫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正是在列強的影響,特別是列強不直接干涉辛亥革命的情況下,弱小的革命黨得以和清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同時由於列強的中立政策,導致孫中山政府一度陷入財政和外交危機,沒有能力對清朝皇室進行趕盡殺絕,最後不得不進行南北和談,最後清朝和平滅亡!

2、清朝變聰明瞭

一直以來,清朝的政策都非常“彈性,特別是和明朝的寧折不彎的烈性相比,清朝皇室的處事風格相當靈活,且沒有底線。

比如三藩之亂吳三桂打過來時,康熙一度想要退回關外,祖宗打下的基業說不要就不要;英法聯軍打過來,咸豐皇帝第一時間跑到了避暑山莊;八國聯軍打過來,慈禧太后立馬逃去了西安。

雖然康熙、雍正等皇帝一再強調自己是全中華的皇帝,但是從他們乾的事來看,他們確實不怎麼拿祖宗打下的江山當回事。

而到了辛亥革命後,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專制集權登峰造極的王朝。然而,從太平天國之後,隨著漢族官僚的崛起,清朝專制集權就不得不大踏步後退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等漢族官僚發起“東南互保”,直接將慈禧等清朝皇室晾在一邊,針對這裂土分疆的大逆不道,慈禧沒有辦法,因為她在逃難,無暇顧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儘管規模很小,但是卻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隨即南方十多個省紛紛獨立,清朝瞬間分崩離析。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皇室再次審時度勢,將權力交出,隨即袁世凱和南方達成和解,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由於清朝皇室的妥協,辛亥革命以極小的代價實現了消滅清朝的目標,所以清朝滅亡後任何勢力都沒有理由對清朝皇室下手。不僅不能下手,還要進行各種優待!

正因為對清朝皇室的有待,大量的清朝遺老遺少才活了下來,直到今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有網友問:滿清皇室為什麼能夠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沒有被滅族還被優待? 很多網友認為,清軍入關導致上千萬人死亡,揚州、廣州、太原、嘉定屠城無數。

結果最後還被優待,成為中國古代王朝滅亡,結果最好的皇室。每年還要給400萬銀元,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和頤和園,王宮爵位照舊,八旗照常發薪餉。這主要是因為清朝在滅亡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而且,新軍內部也已經分裂,反清勢力本身就很多派別。南方的革命軍經過幾場大戰,已經明顯不是袁世凱北洋軍的對手,再打下去很可能自己先失敗。

而袁世凱也急需清朝皇帝退位,如果時間再長,北洋軍自己都會發生分化。再過一段時間說不準北洋軍哪位師長,旅長就被清朝拉過去了,反對自己了。而清朝本身在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還有很大的權勢。

同時在寧夏、陝西等地的清軍已經開始反攻,並且打敗了當地革命軍。對於袁世凱來說隆裕太后性格弱點是最後的機會,如果隆裕太后是強硬派,其實袁世凱也沒有機會成功。

就是要在隆裕太后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奪取位置,那麼給予給優厚條件就是必須的籌碼了。最後就是如果清廷宣佈袁世凱為叛賊,那麼北洋軍的軍餉就會很快斷炊,畢竟當時清廷還掌握著關稅和外國貸款資格。

北洋軍一旦發不出軍餉,清廷再加封袁世凱下面的師長們。那麼,最後的結果還很難說,為了可以順利解決問題,拉攏清朝大部分官員,徹底壓制南方的革命軍。袁世凱就必須給予清廷優厚待遇,快刀斬亂麻,防止夜長夢多。


深度軍事


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大多都是以前朝皇室的悲慘結局而收尾的,比如唐朝、比如北宋,皇室成員的結局都不太好。但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滅亡的時候,清朝的皇室卻能夠在革命的大潮中全身而退。

滿清皇室在辛亥革命後沒有因為報復而死一個人,不僅如此,遜清皇室還獲得了比較好的待遇,按照約定,民國政府每年要向遜清皇室提供400萬兩的優待費。

滿清皇室之所以受到優待,實際上是辛亥鼎革之際南北妥協的結果。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因為經費缺乏等原因無力依靠自己的實力去推翻清王朝,因而不得不借助清王朝裡面最有實力的袁世凱的力量去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當然有自己的私心,因為他想在逼迫清帝退位後取代孫中山成為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因此,袁世凱集團用了一切可以用的手段,包括賄賂隆裕太后身邊的寵信的太監小德張。

最終,軟弱的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不得已宣佈清帝退位,並接受民國政府提出的《清室優待條例》。

因而,在多方的妥協之下,中國版的“光榮革命”成為現實。


青年史學家


憑什麼滅人族呀?

革命不是天然有理,殺人更不是你殺你就有理。

人類社會,改變規則的道路無非兩條,一條是改革,一條是革命。

清政府當時已在改革了。是革命黨太激進,並且給人造謠改革沒有誠意。試問,所謂的誠意由誰來判定?革命黨自己的誠意,需不需要別人來判定?而且,誠意頂多是動機與態度。你革命的成本、代價、可行性、必然性,跟人民打過報告不?人民授權沒?

革命應儘量避免,漸進、穩妥、理性的改革,才是成本最低的選擇。如果革命實屬必要,否則自由、人身、財產都面臨著最嚴峻的威脅,那麼英國那種不流血的光榮革命——既不伏屍遍野,更不剝奪個人財產,既不觸及人的靈魂,更不消滅人的肉體——才符合人道。人道即是正道!總之,革命是“有思想的和善良的人們的最後不得已的辦法”。

別說國內革命了,就是國外戰爭,目的也不能是殺頭,而是通過戰爭,迫使對方答應自己的要求而已。

滅族,殺頭,是中國歷史週期率裡的二桿子行為,它不是文明,不是進步。而辛亥革命告訴我們,中國的改朝換代,還有另一種可能,不流血,不殺人。

1911年,武昌起義意外成功,革命黨於1911年12月2日佔領了南京,有了與清廷南北對峙的可能。面對14個省的獨立和南京的失守,戰還是和呢?戰,朝廷也還有一定的本錢,畢竟政府軍的主力還在,斷不至一戰即潰,甚至還有贏的可能,但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則需要拿出脫胎換骨的勇氣,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重新贏得民心。清廷最後選擇了和,希望通過與南方和談來解決紛爭。

為了贏得民心,攝政王載灃退位,清廷授權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全權大臣,與南方進行和談。12月8日,袁世凱與即將南下議和的北方談判代表唐紹儀等人進行了談話,強調和談一定要以保留君主制度為前提。

和談的難度在於,南方革命黨人要民主共和,北方的總基調則是君主立憲。儘管北方代表嚴復強調,現在民主共和的條件還不具備,中國之所以貧弱腐敗,也不全是滿洲人的問題,與漢族人自身也有很大關係,可南方革命黨人根本聽不進去,堅稱必須民主共和,滿洲人可以優待,皇室可享尊榮,但君主必須遜位。北方首席談判代表唐紹儀早年留學美國,本就嚮往美式民主,在南方談判代表伍廷芳的忽悠逼迫之下,竟然違背了袁世凱定下的談判紅線,稀裡糊塗地同意了南方的民主共和要求,將議和變成了善後。

12月25日,在南北和談的關鍵時期,長期滯留國外的孫中山抵達上海。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其後數日,灤州新軍、伊犁新軍、山東同盟會會員相繼起義,成立軍政府。16日,袁世凱被炸,好在有驚無險。袁世凱獨木難支,向隆裕太后分析了當前的困境,請隆裕太后早做決斷。他建議隆裕太后接受南方的優待皇室條件,尊嚴體面地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討論考量之後,隆裕太后發佈了退位詔書,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終結。

滿清皇室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當時各方政治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政府沒有瘋狂地反撲革命,你革命更沒理由殘無人道地滅族。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緊要關頭,做出的一個正確選擇,沒有象百年前的法國大革命一樣,造成血流成河的人間慘劇,是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最後說一下優待。人家好說好商量地退位了。不優待一下你好意思呀。別的不說,你就是把大清比喻成一家上市公司,人家土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打工仔四個億,端的是江山如此多嬌,資產如此豐饒,公司現在也談不上倒閉破產,只不過老董事會集體退位,由你們革命派組成新的董事會接盤重組而已,你說你們好意思不給老董事長髮放退休金與養老金呀。還說呢,國家契約簽得好好的,最後被一個名叫馮玉祥的二半吊給單方面撕毀了,直接影響了民國政府的政治信譽,甚至,一個更二半吊的孫殿英,乾脆去盜人家東陵了,別說政治信譽了,起碼的底線都沒了,流氓強盜不過如此。至於接盤以後的經營能力,嘖嘖,新董事會很多方面不如老董事會呢,戰爭不斷,紛爭不斷,新舊員工連個正常打工的環境都沒有。看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27年在北京郊區搞的社會調查,多少百姓,還在想念老董事呢,在皇帝好還是民國好的選項上,多少人選的皇上好!

只不過,這些底層民眾的聲音,被我們喧囂的革命話語系統完全遮蔽了而已。

總之,滅人族沒理由,優待人家則是理由很充分,只不過接盤的董事會,沒搞好公司,也不講信譽,既導致了溥儀個人的悲劇,也導致了國家政府的悲劇。試想,溥儀不被趕出宮,清東陵不被你們挖,他能被日本人誘拐走麼?


端木賜香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原因滿清皇室還算聰明的主動退位,要感謝隆裕太后。

自古以來,中國的實權派往往負隅頑抗,直到全部被武力打垮。

那麼,隨之而來的多是報復性的屠殺,導致皇族被滅絕。

比如呂后家族,呂后一死就被滅絕。

再比如金國垮臺以後,北方的女真人被蒙古人和當地老百姓絞殺,被殺死大半。

而隆裕太后雖沒有才幹,卻還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

當時滿清的主要兵權掌握在袁世凱手中,而袁世凱現在來逼宮。表面上袁世凱是哭哭啼啼,跪地演戲。但隆裕太后明白,如果她堅持不準,袁世凱下面就會來硬的,甚至會暗殺。

同時,當時全國陷入戰爭,一些地方已經出現零星屠殺滿人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堅持打,沒法打;堅持不退位,不但自己身家性命難保,滿族整個群體恐怕也有滅族的危險。

到了這個地步,除了退位還能怎麼樣。

於是,隆裕太后宣佈退位,但提出了優待皇室,不得屠殺滿族平民的要求。

自然,既然滿清皇族主動放棄權利,不再武力反抗,也就沒有必要下殺手。

況且當時國際社會已經相對文明,屠殺會被譴責,也不符合革命黨的初衷。

最終,滿清皇室大體全身而退,皇太后和皇太妃都是善終。

即便叛國的溥儀,最後也是善終。


薩沙


因為當時雖然革命鬧得很厲害,但有部分地區還是屬於滿清的統治,而且滿清剛被推翻,支持滿清的遺老遺少依然很多。



如果要滅族滿清皇室,餘下的地界裡的滿清遺孤會帶殘部對革命軍瘋狂反撲,使本來逐漸回覆秩序的新局面又陷入動盪。



再加上依然效忠皇族的人很多,社會會更為動盪,革命軍也是打著世界大同的口號開始革命的,革命成功後好多軍人都不想再打仗,鬥志不高了。



出於多種因素,民國政府選擇懷柔政策處理滿清皇室,儘量給予優待,反正也是名存實亡了,這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的。


歷史的車輪印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清朝和民國並不是傳統意義的改朝換代,而是政府之間的權力移交。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以《大清皇帝退位詔書》為法律保障,清政府將行政權、法統、主權移交給袁世凱的民國政府,其意義不亞於英國的光榮革命

袁世凱先生是一位政治家,他接過了清朝五族大同的理念,並發展為五族共和,將全國團結在五色旗(其實是原清軍軍旗)下,避免了國家的分裂,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可以說功德無量。

而且民國政府的權力來自於清政府的移交,尤其是中華民國之主權。袁世凱在《中華民國約法》當中就鄭重寫下了這麼一句話——中華民國之疆域,繼承自前帝國。更何況清室對於民國政府還有禪讓之功,你民國把清室幹掉了有什麼權力繼承人家得主權和法統?

更何況清室本身就是天下共主的形象,清朝皇帝身兼滿洲之主、漢地皇帝、蒙古博格達徹辰汗以及西藏活佛這幾個身份,這些身份有助於中國這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締造,也是現代中國的基礎。所以民國自然要保留清室以繼承清朝的政治遺產,尤其是五族共和這一延伸自清末五族大同這一理念。民國常公也在這一理念上延伸出了他的中華民族觀念。這一觀念在今天也不過時,只要把中華民國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大宗族換成56個民族即可。

我們中華民國,是由整個中華民族所建立的,而我們中華民族乃是聯合我們漢滿蒙回藏五個宗族組成一個整體的總名詞。我們無論屬於漢滿蒙回藏那一宗族,大家同是中華民族構成的一分子,猶如一個家庭裡面的兄弟手足,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生死榮辱更是相互關聯的。中國五千年曆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

而且民國保留前朝皇室對於民國自身也有不少好處,比如一戰民國加入協約國後,立即宣佈不承認《辛丑條約》對德奧的的賠款義務,而且德國皇室被德國人驅逐了,奧匈帝國也解體了,民國自然更有底氣不承認賠款義務;俄國爆發革命,尤其是布爾什維克革命後把沙皇全家給做掉了,民國也不承認《辛丑條約》對俄國的賠款,因為你俄國把皇室都幹掉了,而且也分裂了,你有什麼資格再讓我給你賠款。
所以,保留清室才是對民國維護國家統一最有利的選擇,更何況民國的軍政體系當中也有不少滿洲人,文化界還有不少影響力很大的清室遺民,他們的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而且民國自袁世凱死後一直到民國退出歷史舞臺,一直都處於割據混戰狀態,這給老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而清政府退位前可以維持國內穩定,所以老百姓也很懷念這個前帝國,甚至有

民國不如大清的說法。張勳復辟那段時間,不用張勳強制,北京城的老百姓就紛紛掛黃龍旗戴假辮子,甚至這兩樣一度脫銷,可見即便是清帝退位,清室在民間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所以做掉清室雖然容易,但是確實一個昏的不能再昏的昏招,還會使得民國本就貧弱的國力受到損失,可謂得不償失。

最後說一下,雖然歷史已進入21世紀,但是不少國人的思維卻停留在中世紀。


北洋海軍炮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清庭與南方革命黨達成協議和平退位,清朝正式滅亡。

一般來說,每次改朝換代都伴隨著對前朝皇族的血腥屠殺,而清朝皇族竟然是安然無恙,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清朝結束意味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民國代表著新時代的來臨,所以封建社會那一套斬草除根民國也不會用。二是清朝滅亡是清庭和南方革命黨妥協之下的成果,意味著這次是和平退位,民國自然不好意思對清朝皇族下手了。

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一、封建社會的結束

清朝的滅亡意味著封建社會的結束。

中國歷史上,自從南朝宋武帝為了斬草除根殺死東晉的亡國之君以後,從此就開了屠殺前朝皇帝和皇族的先河。

所以之後歷朝歷代每次改朝換代都意味著前朝皇族要遭遇一場大清洗,這其中元朝比較幸運,逃回了漠北,明朝最倒黴被李自成和清庭雙重絞殺了不少。

不得不說清朝的運氣很好,如果按照王朝更替的輪迴來說,清朝滅亡以後其皇族也是凶多吉少的。

可是偏偏清朝就遇上一個新的時代,清朝滅亡以後民國沒有皇帝不說,還是提倡民主自由的國家,意味著封建社會的徹底過去,所以清朝皇族也很幸運的躲過一劫。

二、清庭是和平退位

辛亥革命可以說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辛亥革命以後,雖然南方有多省起義響應,但面對朝廷的大軍尤其是北洋六鎮的新軍是沒有多少勝算的。

這時候北洋六鎮的實際當家人袁世凱並沒有想誓死捍衛清朝,有了私心,才改變了這種局勢,袁世凱一邊連哄帶騙的使清庭接受和平退,一邊跟南方國民黨提條件。

就這樣清朝亡了,民國成立了,袁世凱成為了大總統。

因為清庭比較識趣,接受了和平退位,而且還有不少支持者,比如後面搞張勳復辟的張勳就是清庭的死忠份子,所以民國政府對於清朝皇族不只是沒有大規模清洗,反而是待遇不錯。

就這樣因為封建社會的結束,新時代提倡民主自由,加上清庭當時識趣的和平退位,所以清朝皇族才可以全身而退,並且得以優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