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憲派在辛亥革命中起了多大作用?

於無聲處34


立憲派是清朝末期,隨著“維新變法”和“預備立憲”而崛起的一批政治人物,比較著名的有康有為、梁啟超,張謇、湯壽潛、蒲殿俊、譚延闓等。在立憲運動宣告失敗後,立憲派人士也分為了兩派,其中一部分投向革命陣營,例如譚延闓;另一部分則淪為保皇派,例如康有為。前一部分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清廷的滅亡,後一部分則多次支持復辟,阻礙了革命的發展。

△立憲派是清末時期不容忽視的一支力量

立憲派的崛起和發展

19世界末到20世紀初,隨著“光緒新政”、“戊戌變法”和清廷“預備立憲”等政策的誕生,崛起了一批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他們所組成的政治派別便被稱為立憲派。

△在西方考察的五大臣

在國內革命形勢開始逐漸嚴峻之後,清廷也不得不做出表示,於是派出宗室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外出考察,表示準備立憲。之後按照五大臣的考察結果,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下詔預備立憲,次年又設置資政院,在各省籌設諮議局。

這使各地立憲派看到了希望,於是紛紛發表宣言,併發起國會請願運動,要求迅速召開國會,頒佈憲法,並縮短預備立憲期限。

△《欽定憲法大綱》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又宣佈“9年後實行立憲”,並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宣統二年(1910年),經張謇發起,十六省諮議局代表齊集北京,仍以速開國會為要求,接連發動三次大請願,但均告失敗。

宣統三年(1911年),“皇族內閣”的成立,使立憲派的大多數人終於看清了清廷的面目,立憲運動宣告失敗,這位後來立憲派內部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辛亥革命中的立憲派

宣統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迫於帝國主義的壓力,要將路權收歸,這激起了四川人民的激烈反抗,6月17日,在立憲派紳商的領導下,“四川保路同志會”成立,推舉立憲派人士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提出了“破約保路”的宗旨,“四川保路運動”拉開帷幕,此次運動最終發展為了武裝鬥爭。

△武昌起義

四川保路運動的發生,極大打擊了清廷的統治,鼓舞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鬥志,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更是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武昌起義後,立憲派積極策動南方各省獨立,清廷的統治開始全面土崩瓦解,全國性的革命開始迅速發展。而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以各省諮議局為核心的立憲派掌握了多數省的政權,他們促使湖北軍政府參加南北和談,推進了國內的統一。而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後,立憲派又迫使革命黨人接受了南北和談調解,推選袁世凱建立北京政府,使全國短暫實現了統一和穩定。

△張勳復辟中不乏立憲派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立憲派內部開始產生分裂,一部分主張持續的革命,徹底改變中國落後的面貌;而另一部分則繼續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而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派甚至利用地方軍政府公然實行復闢,袁世凱和張勳的兩次復辟,其中便不乏立憲派的身影。


綜上所述,立憲派對辛亥革命中的影響力極大,一方面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並迅速使革命之火遍佈全國,並避免了辛亥革命之後各地的分裂,但另一方面由於他們主張的原因,又使辛亥革命產生了一定的動盪。


香茗史館


        中國從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發展到清末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清廷腐朽墮落,滿清統治王朝千瘡百孔,大廈將傾。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各地起義不斷,猶如暴風驟雨來臨之前兆。面對如此嚴峻之勢,朝廷裡一些有政治眼光的官吏以及社會上一些具有資產階級人文思想的進步人士,他們也想學習西方社會那樣對國家進行全面改革,以改變目前國內這種落後不朽的被動局面。至於如何改變呢?首先在為維護滿清王朝的統治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自上而下進行改革,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因此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的主張獲得了光緒皇帝的贊同和支持,於是全國上下逐漸開始推廣這些改革措施,與此同時,洋務運動也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實行。

        但是當時清末國際國內形勢並不適合君主立憲制的推行和實行。首先中國的這種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狀況符合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利益,因此它們決不希望中國改變這種狀態。而在國內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對於改革是反對和牴觸的,他們害怕改革削弱他們的統治,損害了他們的核心利益。而且立憲派本身脫離群眾,又過分依賴沒有實權的皇帝。因此這些因素都註定這場變革的失敗。光緒皇帝畢竟是個傀儡皇帝,在政治上沒有決策權,在軍事上也沒有指揮權,是個徹頭徹尾的光桿司令。好容易拉攏袁世凱逼慈禧讓權,怎奈袁是個兩面派臨時倒戈。直接導致光緒被囚,康梁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被殺,戊戌變法徹底的失敗。不過先烈們的血沒有白流,使更多有識之士認清了滿清頑固兇殘醜陋的嘴臉,也斷絕了他們對於清朝僅存的一絲幻想。於是以孫文,黃興等革命派主張以武力推翻滿清統治,實現資產階級共和體制的共和國。

        其實這裡還要說一點,孫文早期的思想也是希望自己能被朝廷重用實行改革,這從他當時寫信上書李鴻章,希望得到任用一事就可以瞭解到,可惜當時的李鴻章並不在意這位默默無聞的小輩。這才有了後來孫文接觸到一些思想激進的人士,思想上發生了巨大改變,成為推翻滿清統治的偉大革命領袖。我想如果李鴻章在天有靈,不知道他對此有如何感想?

       因此,我認為清末時期的立憲運動的產生是一種必然,而在當時國際國內的形勢下,它的失敗也在所難免。而立憲運動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革命派的產生,最終通過暴力推翻了滿清統治。因此可以說立憲運動是辛亥革命運動的鋪墊,是一個過渡。而當革命思潮席捲全國,大有風雨欲來風滿樓之勢的狀態下,而康有為等人繼續鼓吹保皇立憲的主張就顯得落後而不合時宜了。








古道西風378


首先我們得知道,清末立憲派主要的人員組成,包括一些早期資本家(張謇),部分維新派人士(梁啟超),還有部分清政府官僚。立憲的意思是君主權利受憲法制約。世界上最早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是英國。清朝後期,維新派最早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由於維新變法失敗,這一主張暫時擱淺。後來隨著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在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清政府進行政治制度改革,這些呼籲改革,效仿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人被稱為立憲派。

清政府在內在壓力下被迫宣佈實行新政,並且在1911年成立第一屆內閣。但是第一屆內閣的11位內閣成員有7位是滿清貴族,這屆內閣也被成為“皇族內閣”。“皇族內閣”表明清政府立憲是假,維護統治是真。所以立憲派對清政府大失所望,倒向革命。

辛亥革命發生後,立憲派掌握政權的地區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統治,承認革命。

在後來的南北和談中,立憲派紛紛支持袁世凱,為袁世凱贏得談判主動權增加砝碼。在袁世凱稱帝時也有很多立憲派為之搖旗助威。

綜上所述,立憲派總體上說是資產階級性質,但又與封建勢力存在千絲萬縷聯繫。既促成辛亥革命成功,又助長了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灰姑娘愛吃肉


立憲派是清末的一股強大的勢力。它的目的是運用立憲的方法,平穩的過渡到資本主義。他們和革命黨一樣痛恨腐朽的封建制度。但他們還殘留濃厚的封建君主思想。辛亥革命時,他們改頭換面的站在革命一邊。促進了清政權的土崩瓦解。


居安思危25566529461


立憲派主要宗皆是保皇而進行適當改革,他們的改革方略也曾經獲得一部分當代小資產階級及知識分子的認可,但自百日維新後使得這一部分進步人士覺醒,不推翻封建王朝這些改革是不會成功的。


老潘2472


立憲派主要是康梁餘黨。他們最初反對革命,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有的理解了革命,但是,總之,在辛亥革命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