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怎樣?

作者:夢儒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763256/answer/40223346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氣磅礴,氣勢恢宏。

我提起劉邦,總會說劉邦是個流氓,但也是有大氣魄的流氓。

這個大氣魄其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在這個大風歌上。可以說,這一首大風歌刷新史上太多人對劉邦的認知。

這樣一個文化修養低,言談舉止很粗鄙的人,竟然能夠寫出這麼大氣魄的詩來,讓太多人感覺難以置信了。我也想起大風歌和劉邦其他的記載來,老覺得那麼不登對。

這三句短詩很簡單,簡單到放到三國以後看,好多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一首詩,更別說現在的我們了。

但是,談文學價值,勢必離不開其歷史環境的。西漢初,嗯,還不算西漢初,還得是楚漢春秋。那年月,所謂的文學作品太少了,文學的種類,意義也太少了。《詩經》《楚辭》就那麼有數的幾本。

詩的起源是民間小調,這是詩經的來源。民間小調,讀詩經就能夠知道,要麼是情情愛愛,要麼是含沙射影,影射王公貴族的荒唐事兒。單獨訴說自己的志向,這個楚辭有,但是楚辭的晦澀實在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再者,楚辭的氣魄也沒有這麼大氣磅礴,氣吞宇宙。楚辭更多的是拷問,思考,自省,懷念。

而大風歌不同,大風歌不要說當時的古人了,千年後的我們,你就算不懂文言文,按照前後意思去想,這首詩你也能讀懂,能解釋出來。而詩經,楚辭,別說現在我們普通人看不懂了,古人也沒多少看得懂的,一本詩經,足夠鑽研一輩子了。那會兒的學者,都是主要盯著一本學習,做學問。

簡單的比喻就是,大風歌對比當時的文化主流,詩,辭賦的主流來說,就像我們今天的打油詩一樣。

古詩詞你一般人還是難以讀懂,但是打油詩就不一樣了,稍微有點兒基礎文化水平就能讀懂打油詩,讀過幾首詩了,自己就能寫了。

再說回這首詩的氣魄,三句簡短的小調,據說是劉邦功成回鄉,喝酒作樂打鼓時候即興吟唱出來了,那會兒的詩,都是民間小調,就是下田種地,吃飯喝酒,走在小路上,晚上睡不著唱出來的。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簡單的很,颳大風了,雲被風吹著快速地飄動聚集著,我現在成了皇帝了,九五之尊榮歸故里。這兩句很霸氣,最後一句說的是自己的隱憂。西漢建國初,封候拜將,叛亂接連發生,一起征戰天下的功臣一個個死的死反的反,劉邦年紀也大了,於是最後說怎麼可以得到忠誠的猛將精兵來守衛這個天下。這個天下是他的天下,劉家的天下。

三句短詩,最令人稱道的就是第一句,大氣象,大氣磅礴。風氣雲卷,就是這麼個簡單的氣象。但是,人家就這麼吼出來,那感覺立馬變了。有人說,這第一句劉邦是有隱喻的,說的是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我倒不覺得,我傾向於它只是簡單的氣象描寫。因為這首詩我前面說之所以稱道,一個原因就是相比較當時主流詩,詩經,楚辭來說意思太過簡單直白。短,簡單明瞭,普通人一聽也能明白。再者,酒酣耳熱,擊鼓作樂,興之所至,隨口而吟。這是這首詩來的背景,這樣的情況下說有隱喻,我不太相信。

所以,從文學角度來看,這首詩的意義最重大的意義就是於詩的意義開了先河,短詩,簡單明瞭的詩,三兩句的詩也是可以有大氣魄的。這是他所處歷史環境的歷史意義。

第二個,於劉邦個人的意義。劉邦在史書中形象是粗鄙的,沒什麼文化修養的農民起義頭領,性子粗野,最終卻坐擁了天下。許多人都不會認為劉邦有大氣魄,但是通過這首詩,能夠重新認識劉邦了。再去回首,收張良,登壇拜將於韓信,在有人勸阻的情況下重用陳平,被箭射中假裝沒中箭。就會有另一番感覺了,這個男人不是一個粗野可以概括的。

第三個,不能不說,這首詩之所以能被後來者一再提起,和劉邦這個皇帝的身份是脫不開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成功者意義,就是好多人會抱怨說大道理誰都會說,誰誰誰成功了,所以他說出來才會有人聽有人信。這個有些偏頗,有些無可厚非。道理就是道理,風捲殘雲雲成山,這種氣象沒說的,榮歸故里沒說的,創業難守業更難也沒說的。簡單的氣象,簡單的現象,簡單的道理。這東西簡單歸簡單,你沒有這個心境氣魄也說不出來這樣的話。但是,大風歌的名氣又是和地位脫離不了關係的。風起雲卷的大氣象下,劉邦在帝王榮歸故里的極致榮耀下,還有個同樣極致的守業問題的憂心。這兩種極致,常人難以企及,帝王,天下。這就是作者的歷史成就,賦予的一首詩的意義。

你看古詩十九首,詩的名字,內容也都是極為簡單明瞭的,比較詩經楚辭也都不長。不知道後續詩的發展脈絡和劉邦大風歌的出現有沒有關係?這個不是專業搞研究的,知道的可以說一下。

僅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