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和玩伴鬧矛盾,如何讓他“自愈”?

兒子和玩伴鬧矛盾,如何讓他“自愈”?

道理很多,方法不少,實踐不能太死板


兒子這兩天很開心,每天都和樓下兩個哥哥玩得很開心。

今天下午,剛下去沒多久,兒子就氣咻咻的上樓,拿著晾衣杆就要下去打人。

“兒子,發生啥事了?!”

“爸爸媽媽,樓下兩個哥哥佔領了我的樹,我上不去了!”

我在沙發上欠了欠身,說:“那你們好好溝通嘛!”

“好好和他們說了,還不下來!我要用晾衣杆把他們捅下來!”

兒子的樣子很憤怒很傷心。。。

兒子和玩伴鬧矛盾,如何讓他“自愈”?

怒火中燒

昨天晚上還做夢,嘴裡親切的叫著哥哥、哥哥。。。


01 那年春天種了棵樹


苟樹,有的地方又叫谷樹。

孩子出生前,爺爺奶奶就從老家過來了。

家住在一個老小區,爺爺來西安後閒不住,在樓底下的荒草地開了個小菜園,自此之後,老爺子樸素的土地情懷在這個城市不斷髮酵。

終於,兒子三歲那年春天,爺孫倆遛彎回來,帶回了一棵小苟樹苗,爺爺的事業從開荒種菜拓展到了植樹造林。

苟樹在小區樓下安家了,一出單元門就能看到,沒和在菜園安家的其他小樹在一起。

有苗不愁長,四年時間過去,苟樹已長到四樓那麼高,一進小區門就能看到,絕對的C位。

兒子也練就 了一身爬樹本領,經常在小區裡佔樹為王。身手比我當年好,期望摔跤比我當年少。


隔離病毒但不隔離玩伴,因為小區持續封閉,玩耍檔期本不同的幾個孩子,終於把時間磨合到一塊了。

上午上網課,下午作業做完,都下樓放飛自我。

問題來了,每天下午都要為誰佔領那棵樹互掐。


今天,又是樓下兩個,比他大幾歲,兒子提到就怒氣衝衝。

“我在下面仰頭給哥哥說了好久,就是不讓給我,還取笑我!”

“這棵樹本來就是我和爺爺種的,我要拿東西把他們捅下來!”


02 媽陪你打一架


“兒子,你肯定很生氣,如果爸爸是你,碰到這種情況肯定也會很不爽!”

“爸爸你讓開,我要下去!”還沒等我把招式用好,兒子就情緒激動,反覆嚷嚷,說非要要下去。

招式:傳說中的四步化情大法,識別情緒→同理心→探討解決方案→鼓勵行為

這時,媽媽突然情緒激動起來,隨手抄起了兒子玩具堆裡抓蝴蝶的網子。


“太氣人了!兒子,帶我下去,我去揍他們一頓,也太欺負人了!”

兒子頓時僵住了,和我對視了一眼,沒獲取啥信息。

“媽媽。。。不要吧,我們小朋友的事情自己解決,你就不用下去了。”

“不行!看你這麼生氣,媽媽一定要給你出這口惡氣!”

替媽媽捏了一把汗,萬一。。。。。。

兒子和玩伴鬧矛盾,如何讓他“自愈”?

白瞎了這麼好的演技

。。。省略媽媽動作、表情、語言若干真是白瞎了這麼好的演技


兒子攔住媽媽,搖著媽媽的手說:“媽媽,你不能去,他們又沒有打我啊”

感受到媽媽繃直的身體,兒子繼續說:“媽媽,你不要這麼衝動啊!咱們可以想想其他辦法呀”

“XX,你太沖動了,還沒有兒子冷靜!”我對太太說。

“就按兒子說的辦,你們都冷靜下來,看看怎麼處理吧。”


“好啊,媽媽,我們先都把東西放下,一起商量一下。”

兒子卸下媽媽的武裝,也放回了自己手裡的晾衣杆。


03 誘敵計劃


沙發上,排排坐。

媽媽說:“我剛才衝動了,仔細想了一下,不能靠武力解決問題的,何況也解決不了問題。還是我太急了,應該像兒子一樣應該更有耐心。”

兒子也承認,自己不要那麼衝動會更好。。。但是他還是覺得不高興,想要佔領那棵樹。


“兒子,你天天爬那棵樹,為什麼讓別人爬一下,就這麼高興?是不是還發生了其他事情?”

“本來也沒啥,就是他們說話口氣太氣人了,好像他們是皇帝一樣!”

“哦,我說嘛,肯定是有很讓人生氣的事情發生了。”

“嗯,如果別人對我不友好,媽媽也肯定會生氣!”


“兒子,你還記得《局座講武器》裡頭講的【上兵伐謀】嗎?”

“記得,是要去想辦法,不能老去打仗。”

“嗯嗯,就是,看來你當時聽課很認真,記得這麼清楚!”“兒子,那你想想有什麼好辦法?!”

......


最終,兒子拿食品袋裝了幾個水果,跑下樓去,實施誘敵計劃,戰略非常簡單,我有好吃的!

我提出要下樓助攻,拿著大疆機甲大師玩吸引哥哥們,讓他們從樹上下來。

兒子對此嗤之以鼻,無情的否決了我的提案。

他對兜裡的車釐子充滿信心。

“兒子,從好吃的下手,你的辦法確實厲害。趕緊下去吧,爸爸相信你肯定可以搞定!”


我趴在廚房窗臺上,探頭往下看得津津有味。

聽不清楚處理過程,最後,兒子只分出去一個吃的,其餘全自己吞掉了。

他自己上了樹,哥哥們都玩其他的去了,剩下他在樹上眼巴巴的看著。

有意思。


你會有情緒,孩子也會有情緒你會講氣話,孩子也會講氣話不能用武力,不講孩子也知道化解負情緒,問題解決一大半.


04 言教與身教



兒子遇事急切、衝動,必然有我們的影子,不可推脫,需好好思量。


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孩子碰到問題時,我們教誨、引導,技巧再高,無外乎言語之功。

你碰到問題時,方式、方法、過程,這是身教,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

兒子和玩伴鬧矛盾,如何讓他“自愈”?

就像孩子學騎自行車

從來沒有爸爸指望給兒子寫個說明書就行

也沒有爸爸指望坐在家裡能和孩子講明白

孩子需要上路,他需要上車,他需要你示範、保護、跟隨然後,你就放手了

所以,少講一些道理,更多的考慮自己怎麼做榜樣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智慧父母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