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現代的文青嚮往詩和遠方,古代的文青們也大都喜歡旅遊,其中最有群眾基礎的,除了李白、杜甫,就要當屬蘇東坡了。余光中先生說,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會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負責任。也不會找杜甫,杜甫太苦。他會找蘇東坡,他會是一個好朋友,也是個能讓一切變得有趣的人。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那蘇東坡到底有多麼有趣?古代文人一起出遊聚會,茶酒、書畫、美食等都是重要項目,蘇東坡吟詩作對是強項不用多說了,下面我們就對蘇東坡的其他各項“有趣指數”來個綜合評定。

蘇東坡與茶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蘇軾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蘇東坡與酒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蘇東坡不僅喜歡喝酒,還懂得怎麼釀酒。蘇東坡曾經寫過一篇三百七十七字的《酒經》,裡面詳細地描述了釀酒的全過程,現代人如果照此方法釀酒,一定就是古法釀造的“東坡酒”了。

蘇東坡與書畫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蘇東坡書法在有宋一代“宋四家”中被公認為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更是現在的無價之寶,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是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蘇東坡的畫作開創了湖州畫派,2018年,蘇東坡的《枯木怪石圖》在拍賣中創下了4.636億港元的天價,這是後人對蘇東坡繪畫藝術的巨大肯定。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蘇東坡與美食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美食傑作之一

說到吃,蘇東坡要是認第二,沒有人敢認第一,他在美食界的發明已經近乎“喪心病狂”。豬肉,當時是一種沒人喜歡吃的食物,因為豬肉有一種怪味,人們都不會做,而在蘇東坡的手裡,被人嫌棄的豬肉搖身一變,成了後世津津樂道的“東坡肉”“東坡肘子”;在海南儋州發明了“玉糝羹”:“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鱠,輕比東坡玉糝羹”;在惠州發明了“烤羊脊”,就是我們現在熟悉又愛吃的羊蠍子;在黃州發明了嫩滑爽口的東坡豆腐。

蘇東坡的達觀灑脫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蘇東坡與禪》一文中說:“蘇東坡最偉大的地方,是他使禪心落實於生活。”別人被迫害、貶謫,往往是痛不欲生,垂頭喪氣,而蘇東坡則化失意為禪意,灑脫自在,令人拜服。建個樓臺取名字很是與眾不同,“超然臺”“凌虛臺”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修個亭子就叫“雪亭”“喜雨亭”則又非常接地氣;夜裡“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見到月光就要出去找朋友玩耍,而他的好基友張懷民也是同道中人,於是,兩個大男人就在月色下晃悠起來。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綜上來看,蘇東坡的有趣指數滿滿的全五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還有誰!”,和這樣一個人做朋友,一起去旅遊,想想都很刺激!下面知行攝旅行再給感興趣的朋友展開詳細說說蘇東坡的事吧。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唐寅《蘇東坡小像》

豁達樂觀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中說:“一部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就是‘道’反抗‘勢’,又被‘勢’排斥的悲劇。”如果從這個視角去看,蘇東坡的一生絕對是個悲劇,他孤獨、寂寞,遭受小人排擠,在各種勢力的擠壓下尋求精神的“突圍”。

不過,蘇東坡應該是一個拒絕“被悲劇”的人。一生三次遭貶,三起三落,越貶越遠,直到海南,卻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心態。

進京應試,名動京師

科舉考試是他父親帶他去的,他本可以拿到第一名。但是北宋科舉採用的是糊名制,歐陽修以為這麼好的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給這篇文章一個第二名。

拆開糊名的紙,歐陽修才發現是蘇軾寫的。歐陽修說,三十年後,沒人知道我歐陽修,人們只會知道蘇子瞻。

果不其然,蘇軾二十歲中進士,三十歲就成了舉世聞名的大文豪。

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有才華的人,未必能在官場走得順。王安石變法太過著急,黨派內部分成兩派,但是王安石卻獲得了皇帝的支持。

歐陽修辭官,司馬光隱居洛陽,蘇東坡雖然仗義執言,但是於事無補。只能從地方政績為國效力,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殺蝗蟲,在徐州當太守時,率領軍民,站在治理洪水第一線。

蘇東坡吐槽王安石新法,非常毒舌:老百姓進城辦事手續繁瑣,一年有半年都不得不待在城裡,孩子連城裡口音都學會了。

他想踏踏實實為百姓做實事,卻被朝廷中小人指責“譏諷朝政”。從他詩集中找出一句“世間惟有蟄龍知”,檢舉揭發他誣陷皇上。

烏臺詩案,他在被關押一百三十天之後,貶官黃州。之前他的人生順風順水。到黃州之後,歷經坎坷,才識盡人情冷暖。

在黃州,沒有故人給他寫信,寫信也沒有人回。掛名官員沒有薪水,生活窘迫,只能省吃儉用,躬耕荒地。

他追著農夫,商販,漁夫,樵夫,談天說地,努力用人間的溫暖,排解心中的苦悶。

在黃州,他實現了自我突破。心境發生了極大的扭轉,在痛苦挫折中,領悟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境。

也是在黃州,他寫出了著名的《寒食帖》。字隨著感情的起伏變換,不粉飾,不賣弄。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東山再起,建築蘇堤

蘇東坡離開黃州之後,被重新啟用,但是他不喜朝中黨派紛爭,申請調往杭州。

在杭州,他最重要的政績就是治理西湖。西湖底的淤泥無處安放,他便下令用淤泥建造蘇堤。要除去枯枝敗葉,便允許百姓在部分區域種植菱角。既能清理西湖,又能扶植經濟。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貶至惠州,流落儋州

但是宋哲宗繼位,打擊舊黨,蘇軾被貶謫惠州,又再次被貶謫海南儋州。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蘇軾《致季常尺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後結局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裡。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可以說是嚐盡人間冷暖,但是難得的是,他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並能夠有所建樹,這就源於他豁達樂觀的性格,上面這首《定風波》就是最好的寫照。

機智有趣

蘇東坡能夠平靜地面對人生的種種磨難,得益於他機智幽默的性格,令他可以苦中作樂,笑對生活。

好友書法家黃庭堅黑蘇東坡的字說:“你的字,胖乎乎的,扁扁的,就像石頭壓著的蛤蟆。”

蘇軾也不客氣地黑回去:“你的字就像樹梢上掛著的蛇,有時候拉長拉得不好,像一條死的蛇。”

他還曾經寫了一句“八風吹不動”,自以為超脫了,八方的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共八件事),都動搖不了他的意念。他差書童把這句詩送給好友佛印。

佛印說:“放屁!放屁!”

東坡知道後大怒,過江去找佛印理論。沒想到佛印已經在江邊等他了。

佛印笑他:“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秒懂,佛印原來在套路自己。他也因此知道自己其實並沒有自己詩裡寫得那麼超脫自如,還是會被動搖。

在惠州貶謫的窮苦生涯,他發明了火燒羊蠍子。買不起羊肉,就買來羊蠍子,用火烤,說有螃蟹的味道。

他還開玩笑說:“用這種方式吃羊蠍子,會讓那些等著吃骨頭的狗很不高興。”

東坡肉,東坡餅,火燒羊蠍子,以他命名或者由他發明的美食,可以擺上一桌,就算被貶謫海南,還有胃口日啖荔枝三百顆。

在海南,他已經習慣了人生的起伏。在給朋友寫信的時候,經常用“呵呵”二字。據統計,“呵呵”總共出現四十多次。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有情有義

蘇東坡一生先後有三位深愛著的妻妾。

第一任妻子王弗,也許她的名字你並不廣為人知,但是提起那首蘇東坡悼念她的詞“十年生死兩茫茫”,恐怕無人不知。

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歲的王弗結婚。王弗是蘇軾的姨家表妹,生於書香門第,也知書達理。最重要的是,王弗對蘇軾的仕途幫助很大。雖然蘇軾才華橫溢,但是他對於官場、對於人心都不是很在行。而王弗卻有著“敏而靜”的性格(蘇軾評語),在人情世故上給予了蘇軾很大的幫助。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可惜恩愛夫妻不到頭,王弗活到二十七歲就年輕殂謝了。東坡失去了這樣一位愛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

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了愛妻王氏,於是便寫下下面的這首詞作: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悼亡詞《江城子》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第二任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從小就非常崇拜自己的姐夫蘇軾。蘇軾和王弗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當時也是蘇軾剛剛邁入仕途的早期;王閏之和蘇軾共同生活了二十五年,在這二十五年裡,蘇軾歷經了宦海的浮沉。先後遭遇了烏臺詩案、黃州被貶等仕途上的打擊。在此期間,王閏之對丈夫不離不棄、同甘共苦。在最困苦的時期,王閏之還陪著蘇軾一起挖過野菜果腹,赤腳下地耕過田。

公元1093年王閏之去世,蘇軾悲痛得肝腸寸斷,為其寫得祭文也令人讀之淚流:

我曰歸哉,行返丘園。

曾不少許,棄我而先。

孰迎我門,孰饋我田?

已矣奈何!淚盡目乾。

旅殯國門,我少實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嗚呼哀哉!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死後,其弟蘇轍為其料理後事,將他與王閏之合葬,也算實現了蘇軾祭文裡“惟有同穴”的願望。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蘇軾的第三任妻子王朝雲原是他的侍妾,杭州人。當年蘇軾在杭州任職,買下了時年十二歲的藝姬王朝雲給王閏之做貼身丫鬟。據說王朝雲生得非常漂亮,蘇軾可謂是對她一見傾心。在王朝雲十八歲時,蘇軾正式將其收為侍妾。

王朝雲可以說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為其寫得詩詞作品也是最多的。比如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據說寫得就是王朝雲。蘇軾的弟子秦觀也曾稱讚王朝雲“美如春園,目似晨曦”。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的侍妾應該有不少,但是真正陪他到最後的卻就只有王朝雲。在王閏之死後,蘇軾又被貶謫到了嶺南惠州,當時唯一與他隨行的就是王朝雲。後來王朝雲在惠州感染瘟疫病逝。悲痛的蘇軾為她建造六如亭,又為她寫下了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看來蘇軾不僅是一個才子,也是一個情種啊。不幸的是蘇軾一生所愛的三位女子都先他而去,估計也是很痛苦的。

總之,蘇軾是一個性情中人,有才,有品,有趣,有情,難怪余光中都想交一個這樣的朋友。

同樣遊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為何說蘇東坡比李白杜甫更適合做旅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