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祭祖是我們每個國人都知道的常識,雖然在每個區域有著各自不同的習俗,但祭祖的意義卻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清明祭祖有著年代非常久遠的歷史人文,這不僅僅是每個家庭或家族的個體行為,更是全球華人的一個共同節日,對此你必須要知道這三件事。


清明節祭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清明時節,祭祀節日


清明節究竟是個什麼節日?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既對古人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起指導作用,也對古人的衣食住行其決定作用。

節氣與天象密切相關,星象規律也是節氣變化的重要依據。北斗星的斗柄轉向決定著一年四季:“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清明節的歷史發展融合了春秋的寒食節與漢代的上巳節(俗稱三月三)。


清明節祭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古人清明節祭祖


寒食節沿襲了上古的改火習俗,最初為105天,到了唐朝演變為三天,分別為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寒食節期間,百姓都要禁火、吃冷食。寒食節當天晚上,皇宮的新火會傳到王公貴族家庭,而百姓依舊要等到寒食節結束才可以生火,據說這樣可以預防山火等自然火災。

上巳節則是人們結伴到河邊沐浴,俗稱“祓禊”,據說臨河洗浴,可以祈福消災。漸漸的郊外遊春、祭祀宴飲便成為了上巳節的一種風俗。

宋朝之後,清明節地位上升,逐漸取代寒食節與上巳節,融合此二節的風俗,成為人們祭祀的新習俗。

清明節為什麼要祭祖?

清明節祭祖看似封建迷信,其實不然。祭祖是孝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忠孝是任何時代都必須提倡的社會風氣,孝道不是迷信。

對於個人祭祖而言,意義也是非常大的。一個人無論能力多麼強大,賺多少錢,做多大官,都要做到孝順,孝父母,敬祖先。


清明節祭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清明祭祖


家族如同一棵蒼天大樹,祖先就是樹根,無論一個人在外邊是官運亨通還是財源廣進,又或是時運不濟顛沛流離,這都不過是一時的得意或失意。因為一片樹葉無論如何搖擺只要樹根不損,大樹就不會有危險,樹葉也依舊會重生。

祭祖是盡孝的一種方式,在為自己增加福報與陰德。晚清名稱曾國藩曾說,將自己的功勞分一半與天,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半由人事半由天。這裡的天便是個人的福報與祖上的陰德。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漂泊在外,但每逢清明節、中元節都會在街口看到燒紙祭祖的現象,這既是孝道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增加個人福報的一種方式。百善孝為先,孝道參了水份,這個人在社會上也就寸步難行了。

清明節的重大意義

清明節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民獨有的祭祖節日,而是世界華人共同的祭祖節日,這種祭祖沒有國籍之分。


清明節祭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世界華人清明節祭祀


中國內地在祭祖,港澳臺在祭祖,印尼華人在祭祖,馬來西亞華人在祭祖,新加坡華人在祭祖,美國華人也在祭祖。雖然歷經年代的變化與家族的繼承,致使各國華人的清明節祭祖方式上略有不同,但本質上卻並沒有太大變化。其實即便是在國內,不同區域的清明祭祖方式也會出現各自不同的祭祀方式。

看似各個家族毫無關聯的清明祭祖,其實卻有著一根無形的長線將世界華人連接到了一起,這便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文化傳承。

正是因為有了這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才使得全世界華人有了如同清明節這種共同的節日,才使得全世界華人無論身在何地都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根——中國。

總結

清明節祭祖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的一種傳統的人文節日,從春秋到宋朝雖然祭祀方式上略有變化,但郊遊、祭祖卻始終都沒有發生改變。


清明節祭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向抗疫英雄致敬


這種文化的傳承既是中華民族孝道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體現。

今年我們雖然經歷了很多,甚至大多數人至今還乖乖待在家中為抗疫默默的做貢獻,但在此中華傳統祭祀節日——清明時節,還是要默默的對著祖先的長眠的地方行盡孝之禮,為這段時間中因疫情受難的百姓、因抗疫犧牲的英雄默哀。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個體,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