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可還記得《羚羊木雕》這篇文章?初中語文課文,這篇文章創作於1984年,第一屆讀過這篇文章的學生如今都已經是三十多歲的人了吧,比如我。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這篇文章講述了“我”把爸爸從非洲帶回給我的羚羊木雕,當禮物送給了好朋友萬芳,被父母得知後逼迫自己要回的故事。故事的矛盾在於“我”認為羚羊木雕是我和萬芳珍貴友誼的象徵,而父母則認為羚羊木雕比朋友回贈的小藏刀貴重得多。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孩子做出一些類似的“賠本買賣”,如果價值不大,家長一般也就不計較了,如果價值相差太大,通常父母就會如同文章中的父母一樣,“逼迫”孩子將禮物要回。我們可以理解貴重的禮物是父母的血汗錢換來的,但是也不要忽略了這種粗暴的處理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羚羊木雕》相關插圖

如同文中的“我”,雖然最後萬芳沒有因為我要回禮物而斷絕關係,但這件事對我的傷害是無法抹去的。

忽然,我聽見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過頭,只見萬芳跑了過來。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裡說:“你拿著,咱倆還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著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後悔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啊!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逼迫孩子要回禮物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呢?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有助於孩子形成穩定的情緒和性格,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導致孩子膽小自卑。

“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

“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著我。我發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我把它收起來了。”

“放在哪兒了?拿來我看看。”媽媽好像看出我在撒謊。因為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著頭不敢看她。

“要說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媽媽變得十分嚴厲。

“沒有賣……我送人了。”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抖。

“送給誰了?告訴我。”媽媽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課文配圖

面對媽媽的質問,我首先選擇了為自己辯護,“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渴望自己的做法得到支持和尊重。而媽媽的步步緊逼,讓我從“為自己辯護”到“試圖撒謊隱瞞"再到”聲音發抖承認送人“,這是自尊心崩塌的過程,內心是極其害怕的,緊張不安的。猶如文中描寫的:心怦怦地跳、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著頭不敢看、聲音有些發抖。

為什麼孩子把這麼貴重的東西給別人?父母不應該首先心平氣和地問清楚嗎?這是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而文中的媽媽卻逼迫自己在“背叛”朋友和遵從父母之間做選擇,“我”的內心是極度痛苦的,因為孩子往往不得不選擇遵從父母。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使孩子“失信”於人,破壞人際關係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萬芳便是這樣的朋友:

萬芳是個多麼仗義的好朋友。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在一起。她學習很好,人一點也不自私。我們倆形影不離,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二而一”。

但是父母逼迫“我”要回禮物,是置我於“失信”之地,會直接破壞我們的友情。

我慢慢從口袋裡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還我……”我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萬芳愣了一下,沒有接小刀,只是咬著嘴唇看著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說得好好的,你怎麼能這樣呢?”

我努力不讓自己哭出來。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我的內心是煎熬的,對自己失信行為感到羞恥,懊悔和掙扎,恨不得找個老鼠洞鑽進去。萬芳也沒有接小刀,只是咬著嘴吹看著我,她不敢相自己最好的朋友出爾反爾。那一刻,她們的友情在面臨考驗,在破裂。

交換禮物是孩子之間很常見的溝通方式,這是他們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方法。父母逼迫孩子要回禮物,會直接讓孩子失信於人,破壞其人際關係,還有可能留下不好的“名聲”,試想,誰會願意跟一個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孩子做朋友呢?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會誤導孩子的價值觀

造成父母和孩子在不等價交換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本矛盾是什麼?價值觀不同嗎?是父母唯利是圖嗎?不見得。

如果父親把羚羊木雕送給一個共患難的戰友,可能我們就不會覺得這是不等價交換了,因為他們是過命的兄弟,他們的戰友情抵得過一群羚羊。父母沒有唯利是圖,他們認為戰友情比得過任何金錢。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好的玩伴,猶如一個戰友。更何況故事中的萬芳是個很仗義的朋友,她拿自己的新運動褲換了我的破褲子,結果回家被她媽媽罰站一個鐘頭,還自己默默承受了沒有告訴我。對我來說,萬芳相當於我的戰友,跟她的感情也足以抵得過一隻羚羊。

上星期一次體育課,我們全班都穿上剛買的新運動褲。跳完山羊,我們圍著小樹逮著玩。一不小心,我的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我坐在樹底下偷偷地抹眼淚,又心疼褲子,又怕回家挨說。萬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邊一個勁地嘆氣。忽然,她跳起來拍著屁股說:"咱倆先換過來,我媽是高級裁縫,她能把褲子上的大口子縫得一點兒都看不出來。"

當時,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褲子和萬芳換了。後來,我聽說為了這件事,她媽媽讓她對著牆站了一個鐘頭。

"為什麼你不說褲子是我的?"

她嘿嘿地笑著:"我媽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會讓你媽知道。"

我要把褲子換過來。她卻滿不在乎地說:"算了吧,反正我已經站了一個鐘頭,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站兩個鐘頭……"直到現在,我身上還穿著她的運動褲。每次上體育課,看見她褲子上的那條長長的“傷疤”,我就覺得對不住她。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所以孩子的價值觀跟父母是吻合的,真摯的感情比物質的金錢珍貴。問題出在父母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的這份友情的珍貴,父母缺乏的是共情能力。這樣做會讓孩子質疑自己的選擇,動搖自己友情至上的信念,難道自己的友情還不如一隻羚羊木雕?孩子的價值觀沒有得到肯定。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我們理解孩子的不對等交換,因為在他們眼裡這是對等的。我們也理解作為父母,面對懸殊交換的心情,畢竟貴重的東西也是自己的血汗換來的。那我們該怎麼面對和處理這類事情呢?

明確“私有”,讓孩子享受絕對的支配權

讓孩子享受絕對的支配權就是享受絕對的尊重,這對於孩子增強自尊心、自信心都有很大的幫助。

允許孩子有權處理自己的物品。如果家長告訴孩子,一本書、一個玩具是他的,那就意味著讓他享受絕對的支配權,他可以自由處理,可以送人,可以改裝,都沒有問題。父母可以給出建議,但是不可以強加干涉,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增強自信心都是大有裨益的。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父母不可隨意將孩子的東西送人很多父母存在這樣的問題,嘴上說東西是孩子的,心裡覺得是自己買的,還是自己說了算,隨意將孩子的玩具送人。孩子如果哭鬧,還會批評孩子不懂事,不懂得分享。其實,這是大人不懂事,不懂得尊重孩子。

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私有物品,孩子才會懂得維護自己的私有物品,維護自己的尊嚴,同時懂得尊重別人的私有物品。如果父母強加干涉,會讓孩子對“私有”產生誤解,也學不會尊重別人。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明確“共有”,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防止不對等交換

發生不對等交換,主要還是由於孩子沒有“私有”和“共有”概念,以及對物品價值大小的不瞭解。家長需要在這些方面防範:

首先,明確告訴孩子哪些是“共有”財產。對於一些貴重的東西,包括送給孩子的禮物,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私自處理,就需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是大家共有的東西,不可以隨便送人,如果要送人需要經過大家的同意,這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其次,太貴重的東西不要給孩子玩。朋友說孩子把自己的結婚戒指當禮物送人了,讓人哭笑不得,事後朋友又出面把戒指要回來了。孩子太小的時候,對於金錢沒有明確的概念,無法判斷價值大小,所以像結婚戒指這種東西就不要給孩子玩,以免孩子送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最後,通過獎勵勞動“報酬”,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可以通過做家務、收拾玩具、衣物,讓孩子賺取外快,想買什麼東西,自己攢錢。孩子在攢錢買東西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到不同東西價錢不同,要買貴的東西就要做更多家務才能攢夠錢,從而理解貴重的東西是父母很辛苦賺來的,孩子才會在取捨的時候做出衡量。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如果發生了不對等交換,應由家長出面解決

首先,家長要靜下心來跟孩子瞭解情況,切記不分青紅皂白地教訓孩子。孩子的不對等交換大多數是時候是出於善意的目的,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這種行為,懂得給予,也是種可貴的品質。而對於“損失”,應該由家長出面解決。

第一,如果損失在“自己”,可以聯繫對方孩子家長,說明情況,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讓對方家長安撫自己孩子的情緒,退還禮物。家長都是通情達理的,一般也就歸還了。

第二,如果損失在“對方”,瞭解情況後就要主動歸還禮物,並安撫自己孩子情緒。如果對方家長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收回,可以買同等價值的禮物回贈人家,既賠償了損失又維持了關係。

切不可如故事中的父母一樣,逼迫孩子要回禮物,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抹去的傷害。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呢?如果你能接受損失就算了,如果不能接受,是可以要回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應該是雙方父母出面,而不是逼迫孩子要回。同時,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防範不對等交換的出現,做好這幾點。

01 明確“私有”,讓孩子享受絕對的支配權。讓孩子有權利處理自己的物品,家長也不可以隨便將孩子的東西送人。

02 明確“共有”,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防止不對等交換。太貴重的東西不要給孩子玩,通過獎勵勞動“報酬”,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

03 如果發生了不對等交易,應由家長出面解決。家長要首先心平氣和地瞭解情況,再出面聯繫對方家長解決問題。

要回禮物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照顧到孩子的感受,理解和呵護他們珍貴的友情和心理健康。

《羚羊木雕》:面對孩子的“賠本買賣”,父母該不該要回?


我是 ,要回禮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理解和呵護孩子珍貴的友情,歡迎關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