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那家花园,主人姓那,叫那(nā)桐。

清代覆亡之际,内忧外患叠交,而一班重臣权贵不以国事为念,竞相奢靡,声色犬马,可怜可悲可叹。一座那家花园,记录了衰败之际的畸形的歌舞升平,也记录了近代社会的变迁。让我们更加理解“殷鉴不远”导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深刻内涵。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晚年的那桐摄于其花园

园林之盛,甲于京师

那家花园位于王府井附近的金鱼胡同,是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的宅第,正式名称为“怡园”。

“那家花园”以“台榭富丽,尚有水石之趣”闻名京师。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依稀可见荷花盛开,自然水石成趣

这所宅院占地二十五亩多,鼎盛时有三百多间房屋。自西向东,依次为马号、西大院和两所宅院。

宅院再往东的两跨院子为花园,花园东侧为东大院,院中有一座三卷五间的大厅,名为“乐真堂”,堂中设有室内戏台,是那家举办各种庆典、堂会的主要场所。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那家花园戏台

花园修建于光绪末年,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的格局比较简单,南为倒座房,北为两卷五间书房味兰斋,院子里搭建了藤架和竹篱,还种有牡丹和芍药。

东部是花园的精华所在,在南墙偏西位置设园门,门北紧接着一座吟秋馆,北面的山墙外伸出一间抱厦,檐下挂着“空潭泻春”的匾额,两侧抱柱的一副对联“有山可观水可听,于室得静亭得闲”,描绘了园林的景观特色。从这里沿游廊折而向西,可通往味兰斋的前廊。

花园中心是一池清水,形状曲折,岸边青石斑驳,主要的建筑物和假山均围绕水池布置。水池的东南角建了一座小木桥,以通往东面的假山。院子的西南角建有一座圆妙亭,入亭后可沿叠落的爬山廊登上澄清榭。澄清榭是一座三开间的悬山建筑,高居于假山之上,西侧设有坐凳,东侧设有铁花栏杆,栏杆外布置了一组剔透玲珑的湖石假山。为消暑纳凉之佳去处。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花园旧景,假山叠翠

澄清榭的东北面是一条独立的五间敞廊,南面临水,北面种了一片牡丹,这里有个别致的名字:水涯香界。水涯香界之北为三开间的双松精舍,门前种了两棵松树,乃是家塾。

双松精舍东面是宗祠,曾经悬有慈禧太后所赐的御笔匾额和对联,祠前种有牡丹,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石池,池中注水,安放了一尊巨石,形如老翁拱手,造型很奇特。

水池东面堆叠了一组蜿蜒的假山,以青石为主,山势峻峭,与西侧澄清榭前的湖石形成鲜明对比。山脚处有一棵大榆树,山坡上设有石几、石凳,以供登临赏景。山谷中掩藏着一座平面六角形的井亭,夏天时从井中汲水浇在山石上,再流下来成为溪流,注入水池。井亭之南则是平顶的筛月轩,平时供家塾的老师居住。从筛月轩沿游廊转西,即是吟秋馆东面的翠籁亭,四方形平面,直对池上木桥。筛月轩西侧也搭有棚架,种了紫藤和牡丹,还摆放了各种盆景。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虽为旧照,但依然可味盛景陶然

这座园林地势高低起伏,建筑形式变化丰富,山水的形态也比较别致,打破了北京私家园林最常见的一正两厢格局和中轴对称的格局,主、次院落和花园、假山布局灵活,疏密有度,形态各异,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别具一格。

宴饮集会,见证风云

清亡后,那桐在天津英租界红墙道买地盖了一栋德式楼房,率眷迁入,但春夏期间仍回北京居住。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天津那桐旧居一隅

民国时期,那家花园经常出借或出租,举办各种大型社会活动,段祺瑞、张作霖等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都曾是那家花园的座上客,京剧艺术家谭鑫培、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都在此演过堂会。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那家花园堂会

其中最著名的盛会当属1912年北京各界(包括逊清皇族)三次在此地招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还曾在乐真堂里发表过演说,称赞清廷的隆裕太后同意让宣统帝退位,可称“女中尧舜”。

1917年3月27日,广东督军陆荣廷来北京,段祺瑞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举办堂会,欢迎陆荣廷。谭鑫培受北洋政府邀约,在此作诀别演出《洪羊洞》。

一部日记,末世乱离

满清末造,社会动荡,权贵竞奢,亡国之兆,如今读来,那桐的日记里巨细靡遗。

那桐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直在写日记,即使在晚年无法动笔,也由自己口述,别人代笔开展。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那桐日记,节选

那桐是满族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琴轩,一字凤楼,生于咸丰六年(1856),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先后做过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等。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那桐

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光绪逃往西安,那桐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参与签订《辛丑条约》的谈判;1901年出使日本"道歉",翌年奉派赴日观博览会,其间,率随员考察了日本的警政、路政;1903年擢为户部尚书,不久调外务部充会办大臣,兼领步军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管工巡局事,在开辟新式马路、兴建东安市场方面,多借鉴日本的经验。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东安市场旧影

1905年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909年谕为军机大臣;为查办津浦铁路北段总局的贪污案件,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官制改革后,奕劻为内阁总理,那桐为内阁协理大臣;袁世凯内阁成立,去弼德院,任顾问大臣。不久即因患中风而辞官引退。

《那桐日记》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完整,时间跨度大,历经了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入京、辛亥革命、溥仪退位等重要时段。由于他身处要职并处在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其记录多为亲身经历、亲眼见证,对于研究晚清民初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官僚机构的运转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其记录游玩、宴饮等,也为研究岁时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小知识:那拉氏祖先居住在那拉河流域,以河为姓,但在后来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等各地方,所以那拉氏虽为满族的大姓,但也分很多支,叶赫那拉只是其中一支,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之际,该部落便称为叶赫部。

“那桐现象”

那桐天资聪颖、学业刻苦,于光绪十一年在乡试中举,因才华出众而被誉为晚晴“旗下三才子”之一。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那桐书联

光绪二十二年,那桐任户部银库郎中,户部是六部最有钱的部门,户部银库郎中则是最有钱部门的最有钱位置。

那桐利用当时清朝银库管理上的漏洞,巧妙钻营、上下其手,真正走上了“升官发财”的道路。

晚清达官显贵都以能玩洋物为荣,甚至成为是否处于上流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那桐对洋玩意儿非常痴迷,把洋物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摆几样自鸣钟、钢琴等已经是稀松平常,那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洋物,他家全都有。他还喜欢拍照、用胶片录像(当时称为“录胶片”)、安装电话、买汽车、吃西餐……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那家客厅

从他的日记中看,那桐几乎每天都在赴宴、宴请、听曲中度过。比如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他宴请别和自己赴宴的天数竟多达19天。唱戏,往往一唱就是三四天。

巨额的灰色收入、贪污受贿、买卖土地,此外,那桐还与人合作经营当铺。这一切一切,导致朝廷的很多同僚议论纷纷,权贵载涛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桐平日贪得无厌”,“只认得钱”。

那桐一方面利用职务便利和手中的权力肆意攫取国家资金和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务实办事。

那桐担任外务部尚书兼步军统领时,义和团起事,河北省抚宁县知县王维勤趁机,带领自己的两个儿子趁火打劫,戕害对头、趁火打劫。那桐查明真相,按照律例判处王维勤凌迟,其二子斩首。当地五县一千多村的百姓,为那桐送去万民伞。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万民伞

宣统元年,那桐担任直隶总督的时候,组织人力、物力,兴修了杨村及北运河一带的水利渠系工程,取得了防止洪水泛滥、方便灌溉良田的“一举两得”效果。随后,又采取朝廷拨款和民间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在风河修建桥梁,解决两岸百姓世代出行不便的难题。

京师故地之那家花园:舞榭歌台,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清华学堂,清华二校门均为那桐题榜

那桐与和珅一样,办事能力强,为人圆融。一方面利用职权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又勇于任事,能干实事。此类典型,被称为“那桐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