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美国名将巴顿曾经说过: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可是,巴顿终于没有死在他的人生的最后一场战争之中,而是在同一年,死在了一场车祸。

或许,在许多人心中,不管是死于战场,还是死于车祸,都不能够算是好的归宿。

那么,到底名将最好的归宿是什么?

是不是像范蠡一样,功成名就之后,携手西施,泛舟西湖,三致千金,做一名逍遥侯?

是不是像王翦那样,遍请良宅美田,以遗子孙,颐养天年,享受富贵,做一名富家翁?

今天,就让我们来八卦一下古时候名将们的归宿。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范蠡泛舟

纵观历史上名将们的归宿,不过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出身未捷,壮志未酬身先死。

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许多名将,打了一辈子,赢了一辈子,可是最后却不是败在敌军手中,死在战场之上。

比如像南北朝的檀道济。

檀道济自投身刘裕之后,平桓玄,败卢循,攻亡后秦,抵御北魏,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结果却因为功高震主,被宋文帝猜忌,最后以谋反罪名诛杀檀道济一家和他的亲信。

据说,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

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十分愤怒,气势极盛,目光如同火炬,顷刻间拿酒来喝了一斛。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目光如炬、自毁长城就这样,成为了成语流传下来。

当然,历史上,功名未竟,甚至是"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的功臣有很多,比如像三呼"过河"的宗泽,比如像"精忠报国"的岳飞,比如像身死门灭的袁崇焕。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天日昭昭

二是马革裹尸,拼将一死报国恩。

历史上,能够像巴顿将军说的,死于最后一场战争的,恐怕是少之又少,但也不是没有。

比如像明朝的邓子龙。

在四百多年前,明朝海军与日本海军在朝鲜的露梁展开一场旷世大决战,此战之中,明朝的七十多岁老将邓子龙老当益壮、慷慨激昂,想着首夺功劳,便带着二百多壮士,跳上朝鲜战船,奋勇直前,杀敌无数,最后,他的船不小心被其他的舟舰火器投中着火,日军乘机反攻,邓子龙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名将李舜臣在追击败亡的日军之时,恰好被日军流弹击中,临终之前,他对身边的长子李荟、侄子李莞说:"战斗正激烈,千万别说我死了(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李荟、李莞便秘而不宣,继续代他督战,直至胜利。

露梁海战,是明朝援助朝鲜,抗击日本的最后一场海战,此役给了侵朝日军以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邓子龙、李舜臣的归宿,几乎可以说是像巴顿说的那样。

虽然,像邓子龙这样战死在最后一场战争的虽然不多,可是病死在军旅之中的名将,倒是有许多,比如像冯异,像马援,像常遇春等等。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邓子龙画像

三是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

功臣谋主,最不愿意遇见,可是有在历朝历代屡屡上演的宿命,则莫过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这句话,传说最早出自于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口中。

当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灭吴,最后通过计然、范蠡、文种等人的辅佐,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想要活命,便写了一封信给范蠡他们,请求他们帮忙找勾践求情,让自己可以像当初勾践服侍吴国一样,留下一条性命,并且夫差还在信中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倘若自己死了,越国没有了吴国这样的敌手存在,越王勾践下一个下手的目标,恐怕就是范蠡和文种这些功臣了。

吴王夫差的话,范蠡看透了。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文种

可惜,文种没看懂。

最后,范蠡离开越国,泛游江湖,而文种则留在了越国,虽然称病不如朝,可是勾践还是没有放过他,送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教给我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了,还剩下四个方法,你替我到先王那边试用看看吧。"

文种于是伏剑自杀。

其实,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这句话的夫差,本身也是一位刻薄寡恩的君主,名将伍子胥和孙武一起,不仅帮助他报了其父阖闾败越之仇,还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是伍子胥最后的下场,并没有比文种好过多少。

历史上,像文种、伍子胥一样功臣身败的,还有许多,比如像吴起,像韩信,像彭越,像周亚夫,像徐达等等。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伍子胥之死

四是远离庙堂,功成而身退。

因为害怕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以与历朝历代名将功成身败相对应的,也有许多的名将,选择在王朝统一之前,或者功成名就之后,稍稍隐退。

比如像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之后,他便常常以自己体弱多病为由,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他也把自己的定位,逐步从"帝者师"退到"帝者宾"的地位,逐渐淡出了各种政权活动。

到了后来,张良干脆摒弃了世间万物,寄情于修仙练道,跟随着赤松子四处修道,云游四海。

和韩信受死,萧何入狱比较起来,张良成为最无牵挂,也是结局最好的汉初功臣。

历朝历代,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名将也有许多,比如像开篇所说的范蠡、王翦,像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尉迟恭、李靖等等。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张良

五是继续深造、持续建功立业。

功成名就之后,能够继续高居庙堂,为着国家和朝廷继续建功立业的名将,历史上比较少,最知名的,莫过于姜子牙。

灭掉商纣之后,姜子牙被封齐国,可是姜子牙大多时候,还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像后世的霍光一样,辅佐着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姬诵、孙子周康王姬钊,甚至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

周武王过世之后,周朝初期政权并不稳定,先后有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等动乱事件,姜子牙就和周公旦一起,运筹帷幄,平定叛乱,用自己的余年,发挥光热,为二次安周再立赫赫战功。

后世之中,能够像姜子牙这样,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还继续建功立业的,恐怕只有郭子仪能够稍稍可以望其项背了。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姜子牙

像姜子牙这样,能够功高而不盖主,名盛而不招祸,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能够继续活跃在庙堂之中,一辈子尽情豪逞其志,发挥其才的名将,终究只是少数。

既然只是少数,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是不是就退一步,像范蠡泛舟,王翦请田,张良修道,李靖闭门一样,功成名退,便是最好的呢?

毕竟连老子都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王翦请田

从前读书,读到廉颇的故事,很不理解,为什么想廉颇这种已经在魏国过上退休生活的将领,为什么一遇到赵国来的使者,还要那么兴奋,拼将老命去大口吃饭,去努力骑马,以显示自己虽然老了,可是还能够被重用;

也不理解,为什么李广一生得到的荣耀已经够多了,可为什么在自己七十多岁了,也要不厌其烦地找汉武帝请战,甚至为了争先锋,不惜和主帅卫青翻脸,最后迷失大漠,因为不想面对刀笔吏而拔刀自刎。

还有像《三国演义》之中,黄忠作为蜀汉老将,为什么每每斗要与年富力壮的将领争强显威,甚至经常不惜把自己陷于最危险的境地;

还有像李靖,年过七旬并且染病在身,可是一听说唐太宗李世民要攻打高丽,便兴冲冲跑去请愿从行,哪怕病死在途中,也在所不惜。

或许,这就是名将们的战场的心结吧,像范蠡、张良、王翦、李靖这些不得尽其才而身退的名将,与檀道济、岳飞、袁崇焕这些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的名将,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或许,在想着功成名退的那一刻,在他们自己的心里,人生其实也已经是走完了。

范蠡泛舟,王翦请田,是否就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沙场征战死才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