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美國名將巴頓曾經說過: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可是,巴頓終於沒有死在他的人生的最後一場戰爭之中,而是在同一年,死在了一場車禍。

或許,在許多人心中,不管是死於戰場,還是死於車禍,都不能夠算是好的歸宿。

那麼,到底名將最好的歸宿是什麼?

是不是像范蠡一樣,功成名就之後,攜手西施,泛舟西湖,三致千金,做一名逍遙侯?

是不是像王翦那樣,遍請良宅美田,以遺子孫,頤養天年,享受富貴,做一名富家翁?

今天,就讓我們來八卦一下古時候名將們的歸宿。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范蠡泛舟

縱觀歷史上名將們的歸宿,不過如下幾種情況:

一是出身未捷,壯志未酬身先死。

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許多名將,打了一輩子,贏了一輩子,可是最後卻不是敗在敵軍手中,死在戰場之上。

比如像南北朝的檀道濟。

檀道濟自投身劉裕之後,平桓玄,敗盧循,攻亡後秦,抵禦北魏,屢有大功,被封為司空,鎮尋陽,結果卻因為功高震主,被宋文帝猜忌,最後以謀反罪名誅殺檀道濟一家和他的親信。

據說,臨行前,其妻勸檀道濟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招,恐有大禍!"檀道濟不聽勸告,說:"我率師扺御外寇,鎮守邊境,從沒有辜負國家,國家又怎麼會辜負我心呢?"

結果,檀道濟一到建康,就被劉義康逮捕。檀道濟被抓時,十分憤怒,氣勢極盛,目光如同火炬,頃刻間拿酒來喝了一斛。狠狠地把頭巾拉下摔在地上,說:"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

最後,檀道濟與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進之等親信將領都在建康被處死。消息傳到北魏,魏軍將領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南方就再沒有可畏懼的人了!"

目光如炬、自毀長城就這樣,成為了成語流傳下來。

當然,歷史上,功名未竟,甚至是"十年之功,毀於一旦"的功臣有很多,比如像三呼"過河"的宗澤,比如像"精忠報國"的岳飛,比如像身死門滅的袁崇煥。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天日昭昭

二是馬革裹屍,拼將一死報國恩。

歷史上,能夠像巴頓將軍說的,死於最後一場戰爭的,恐怕是少之又少,但也不是沒有。

比如像明朝的鄧子龍。

在四百多年前,明朝海軍與日本海軍在朝鮮的露梁展開一場曠世大決戰,此戰之中,明朝的七十多歲老將鄧子龍老當益壯、慷慨激昂,想著首奪功勞,便帶著二百多壯士,跳上朝鮮戰船,奮勇直前,殺敵無數,最後,他的船不小心被其他的舟艦火器投中著火,日軍乘機反攻,鄧子龍戰死。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名將李舜臣在追擊敗亡的日軍之時,恰好被日軍流彈擊中,臨終之前,他對身邊的長子李薈、侄子李莞說:"戰鬥正激烈,千萬別說我死了(戰方急,慎勿言我死)!"李薈、李莞便秘而不宣,繼續代他督戰,直至勝利。

露梁海戰,是明朝援助朝鮮,抗擊日本的最後一場海戰,此役給了侵朝日軍以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鄧子龍、李舜臣的歸宿,幾乎可以說是像巴頓說的那樣。

雖然,像鄧子龍這樣戰死在最後一場戰爭的雖然不多,可是病死在軍旅之中的名將,倒是有許多,比如像馮異,像馬援,像常遇春等等。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鄧子龍畫像

三是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功臣謀主,最不願意遇見,可是有在歷朝歷代屢屢上演的宿命,則莫過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

這句話,傳說最早出自於春秋末期的吳王夫差口中。

當初,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矢志滅吳,最後通過計然、范蠡、文種等人的輔佐,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吳王夫差想要活命,便寫了一封信給范蠡他們,請求他們幫忙找勾踐求情,讓自己可以像當初勾踐服侍吳國一樣,留下一條性命,並且夫差還在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倘若自己死了,越國沒有了吳國這樣的敵手存在,越王勾踐下一個下手的目標,恐怕就是范蠡和文種這些功臣了。

吳王夫差的話,范蠡看透了。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文種

可惜,文種沒看懂。

最後,范蠡離開越國,泛遊江湖,而文種則留在了越國,雖然稱病不如朝,可是勾踐還是沒有放過他,送給文種一把劍,對他說:"你教給我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掉了,還剩下四個方法,你替我到先王那邊試用看看吧。"

文種於是伏劍自殺。

其實,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這句話的夫差,本身也是一位刻薄寡恩的君主,名將伍子胥和孫武一起,不僅幫助他報了其父闔閭敗越之仇,還輔佐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可是伍子胥最後的下場,並沒有比文種好過多少。

歷史上,像文種、伍子胥一樣功臣身敗的,還有許多,比如像吳起,像韓信,像彭越,像周亞夫,像徐達等等。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伍子胥之死

四是遠離廟堂,功成而身退。

因為害怕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以與歷朝歷代名將功成身敗相對應的,也有許多的名將,選擇在王朝統一之前,或者功成名就之後,稍稍隱退。

比如像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

張良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之後,他便常常以自己體弱多病為由,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他也把自己的定位,逐步從"帝者師"退到"帝者賓"的地位,逐漸淡出了各種政權活動。

到了後來,張良乾脆摒棄了世間萬物,寄情於修仙練道,跟隨著赤松子四處修道,雲遊四海。

和韓信受死,蕭何入獄比較起來,張良成為最無牽掛,也是結局最好的漢初功臣。

歷朝歷代,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名將也有許多,比如像開篇所說的范蠡、王翦,像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像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尉遲恭、李靖等等。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張良

五是繼續深造、持續建功立業。

功成名就之後,能夠繼續高居廟堂,為著國家和朝廷繼續建功立業的名將,歷史上比較少,最知名的,莫過於姜子牙。

滅掉商紂之後,姜子牙被封齊國,可是姜子牙大多時候,還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像後世的霍光一樣,輔佐著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姬誦、孫子周康王姬釗,甚至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

周武王過世之後,周朝初期政權並不穩定,先後有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等動亂事件,姜子牙就和周公旦一起,運籌帷幄,平定叛亂,用自己的餘年,發揮光熱,為二次安周再立赫赫戰功。

後世之中,能夠像姜子牙這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還繼續建功立業的,恐怕只有郭子儀能夠稍稍可以望其項背了。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姜子牙

像姜子牙這樣,能夠功高而不蓋主,名盛而不招禍,在功成名就之後,依然能夠繼續活躍在廟堂之中,一輩子盡情豪逞其志,發揮其才的名將,終究只是少數。

既然只是少數,可望而不可及。那麼,是不是就退一步,像范蠡泛舟,王翦請田,張良修道,李靖閉門一樣,功成名退,便是最好的呢?

畢竟連老子都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王翦請田

從前讀書,讀到廉頗的故事,很不理解,為什麼想廉頗這種已經在魏國過上退休生活的將領,為什麼一遇到趙國來的使者,還要那麼興奮,拼將老命去大口吃飯,去努力騎馬,以顯示自己雖然老了,可是還能夠被重用;

也不理解,為什麼李廣一生得到的榮耀已經夠多了,可為什麼在自己七十多歲了,也要不厭其煩地找漢武帝請戰,甚至為了爭先鋒,不惜和主帥衛青翻臉,最後迷失大漠,因為不想面對刀筆吏而拔刀自刎。

還有像《三國演義》之中,黃忠作為蜀漢老將,為什麼每每鬥要與年富力壯的將領爭強顯威,甚至經常不惜把自己陷於最危險的境地;

還有像李靖,年過七旬並且染病在身,可是一聽說唐太宗李世民要攻打高麗,便興沖沖跑去請願從行,哪怕病死在途中,也在所不惜。

或許,這就是名將們的戰場的心結吧,像范蠡、張良、王翦、李靖這些不得盡其才而身退的名將,與檀道濟、岳飛、袁崇煥這些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的名將,又有多大的差別呢?

或許,在想著功成名退的那一刻,在他們自己的心裡,人生其實也已經是走完了。

范蠡泛舟,王翦請田,是否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沙場征戰死才是名將最好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